分享

“共享图书馆”打造城市文化的绿洲

 木铎图书馆 2017-12-12
来源:张家港文明网

  前段时间,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刮起的“共享经济”风潮,似乎已经吹进了图书行业,一批共享书店、共享图书机相继出现。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借阅模式,能引起读者关注进而提升其阅读兴趣;也有人认为,“共享图书”只是一个伪概念,作为经营主体的书店难以保证盈利。的确,“共享”图书的商业模式存在不少弊端,尚需时间解决。但其引入的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让图书资源流动的理念颇具价值,在图书资源极大丰富、没有市场盈利压力的公共图书馆领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今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通过,为促进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公共图书馆法》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和发展方针,加强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着力于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应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 
  在此背景之下,“共享图书馆”的出现无疑是与《公共图书馆法》精神高度契合的一种有益探索。它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公共文化资源能够惠及更多基层职工群众:无人值守的24小时图书馆,打造了不受时间限制,轻松享受书香的阅读空间;自由取阅的爱心图书漂流亭,让整个社区都活跃起来,实现了图书在社会大众之间的自然流动;深入社区商圈的电子图书阅读机,将移动阅读生态复制到了更多公共空间;通借通还的一卡通体系更让市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阅读服务。 
  事实上,“共享图书馆”就是将极富时代特征的“共享精神”纳入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当中,通过创新服务职能、集中调配资源管理等方式,拓展图书馆的文化辐射功能,覆盖更为广阔的人群,将公共文化服务推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将遍布全市的公共图书馆、共享图书馆以及职工书屋、百姓书社等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点打造成一个个城市文化的绿洲。 
  “共享经济”作为时下十分火热的概念和形式,除去商业上的话题考量,实则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神内涵也十分契合。如果能够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将“共享经济”更多地纳入到城乡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当中,或许能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提供助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责任编辑:田 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