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工具理念到人本理念论文

 三中刘斌 2017-12-12

  

  从工具理念到人本理念

  ——再论超越工具理性

  赵发荣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论文摘要】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想。把这个思想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理念。这一理念克服了工具理性的缺陷,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工具理性 人本理念

  1、反思——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工具理性的误区

  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赶超西方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进程中,因为是赶超就必须动员全体国民同心同德,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中国社会又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旧社会形态相互影响,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相互激荡,利益矛盾冲突错综复杂。在这样一个时代,继续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非常重要,非常必要。这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意义所在。

  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呢?我以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对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作进一步的反思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历了从单纯的政治动员向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的转变,从空洞抽象的说教向解释说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转变。从简单的“灌输”,居高临下的“你打我通”向双向交流、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转变。这三个转变无疑是巨大的进步,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革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与此同时,由于社会文化的多样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尚不健全,普遍存在的社会浮躁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包括思政工作的领导者)往往只把思政工作仅仅作为完成某种经济(业务)工作的手段或工具,有意无意地忽视它的价值导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它的终极旨向。在实践层面上,思政工作日渐趋于功利主义倾向。对此,我曾写了一篇题为《超越工具理念——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的文章(发表于《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列举这种倾向的某些表现。例如: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少党政干部和政工人员视作“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疏于用先进理论审视自身的思想与行为,乃至给人以“双重人格”的印象,大大削弱了理论武装的感召力;又如,校园文化活动越来越趋于感官享受,有意无意地消解理想、回避崇高,丧失了高校校园文化应有的高雅特色;再如,关心、帮助人时,重物质帮助,轻思想引导,见物不见人;在学生干部培养中,用交换代替教育,等等。我认为,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同时(作为工具理念性,这是必然),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立场,高扬价值理性的旗帜,超越工具理性。

  拙作发表不久,一位多年从事高校思政领导工作的同仁曾提出质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完成中心任务服务,保证中心任务的完成,如何超越其“工具理性”呢?这一追问涉及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问题。

  2、理念创新---开创思政工作新局面的首要条件

  创新是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必要条件。有新理念就能产生新思维,就能创造新机制新方法。因此,理念创新具有全面性、指导性的意义。

  在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年代,思政工作的核心理念是“斗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那时,思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分清敌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阻碍革命发展的力量。纵然在人民内部,也往往采用斗争哲学、斗争方法。如“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这种斗争理念确实发挥了巨大的震撼力和威慑力作用。但它发展到极致,遂成为一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