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袁崇焕的子孙在清朝高官厚禄,而毛文龙的子孙却隐于山林?

 听涛小主 2017-12-12

提这个问题,大家应该都看得出来,里面有一个潜台词,即“袁崇焕是误国大汉奸,毛文龙是护国大英雄”。

我的观点,毛文龙的确是大英雄,袁崇焕却未必就是大汉奸。

关于这两人的评论,网上的文章铺天盖地,这里只简单说几点。

说毛文龙是大英雄,且看他的事迹:

一、在辽东尽失,辽西广宁危急之际,毛文龙以练兵游击之职,带领手下的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横跨海峡,深入敌后,先后收复了猪岛、海洋岛、长山岛、广鹿岛等二千余里沿海岛屿,擒绑后金守岛军官胡可宾、任光先、何国用等人,进而袭取镇江堡,擒镇江游击佟养真及其子佟松年、其侄佟松年等六十多人,接着又遣军袭双山,擒斩后金游击缪一真等,获得响震一时的“镇江大捷”。

两百多人孤悬敌后,非大勇不能为;不费国家一把铁、一束草、一斗粮,连战连捷,非大智不能达。

时人因此把毛文龙比喻为定西域的班超、守疏勒城的耿恭。

二、毛文龙凭一己之力,在距铁山八十里之海中皮岛站定脚跟,开府设镇,招抚流民,从朝鲜铁山、义州到宽甸一带进行屯田,扩充军队,不遗余力地与后金周旋,不断对后金进行袭击,取得了“董骨寨大捷”、“牛毛寨大捷”、“乌鸡关大捷”等等胜利,成为了后金的腹心之患。

三、袁崇焕能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毛文龙在后金后方捣虚之功不可没。

实际上,努尔哈赤从宁远撤兵后,该年五月下旬,曾率大军越过义州、宁远,准备绕道攻打山海关。是毛文龙分路进兵,舍生忘死,向后金袭扰,从而粉碎了努尔哈赤的计划。

四、努尔哈赤暴病身亡后,继位的皇太极将毛文龙列为头号大敌。为了避免两面作战,他故意向宁远的袁崇焕放出议和的风声,稳住袁崇焕,然后于次年正月初八,趁着海面结冰(后金没有水师,要登皮岛剿杀毛文龙,唯有靠老天爷恩赐),派二贝勒阿敏、岳托、阿济格领八万大军杀向皮岛,径取毛文龙。毛文龙只有两万余人,且战且退,退至云从岛,以少抗多,以弱击强,倚仗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厮杀,顶住了后金疯狂的进攻。强攻不能凑效,阿敏转攻朝鲜首都平壤,以切断朝鲜方面对毛文龙的支持。毛文龙军为海外孤旅,不顾自身生死,毅然入援大明藩属国朝鲜,打响了历史上抗日援朝和抗美援朝之外的抗金援朝战争。彼时,大雪纷飞,毛文龙部士将处境艰苦,多人衣不蔽体,甚至打着赤脚与强敌殊死搏杀。此战结束,在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钦佩无限地说:“抗拒鞑靼人最有力的要数英勇盖世的大将毛文龙。”

说完了毛文龙的事迹,再说说毛文龙被害后的恶果:

毛文龙死,其亲手所创建的毛家军迅速解体,“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岛上群龙无首,内讧迭起,互相残杀,作为牵制后金的东江镇再也不复存在。

毛文龙死后四个月,皇太极再无顾忌,意气风发,振旅西征,揭开了风云激荡的“己巳之变”序幕。

而且,因为世间已无毛文龙,从这年始,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豪格、阿巴泰等人轮番带兵取道内蒙古,杀入关内,策动多次大规模的奔袭战,每次都所向无敌,满获人畜货财而归,把大明劫掠得元气大伤。

当年皇太极围锦州,后方遭毛文龙袭击,不得不恨恨收兵,成就了袁崇焕、赵率教“宁锦大捷”之功。而当毛文龙已死,皇太极于1640年再围锦州,在松山尽歼来援十三万明军,俘获明统帅洪承畴,然后从容迫降锦州城。

此战结束,大明九边精锐,尽毁一旦,王朝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时人对毛文龙的评价:

大诗人吴惟英知毛文龙冤死,作诗将毛文龙比作韩信、蒙恬,甚至将之与武圣岳飞并列,诗云:   

昨夜营星色黯然,讣音忽向路人传。

但嗟韩信成擒日,不见蒙恬御敌年。

功业已沉沙碛雨,精灵犹锁海门烟。

好收战骨鸱夷里,归葬西湖岳墓边。

毛文龙最初遭到疏劾时,屯田主事徐尔一曾以三子一孙力保毛文龙无反叛之心,听到毛文龙的死讯,又上疏力诉毛文龙之冤,疏入不报,愤然挂冠而去。

以上种种,足见毛文龙为一英雄人物。

袁崇焕也很有英雄气质,而且胆略不输毛文龙。

广宁陷落,熊廷弼和王化贞下狱,朝野惊骇,人心惶惶。从福建上京述职新任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不信邪,“单骑出阅关内外”,一个人在关外考察了半个多月,回来就拍着胸脯说来:“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关于袁崇焕的英雄事迹:

一、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后金八旗劲旅,卷地而来,狂攻宁远。袁崇焕召集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何可纲等,“刺血为书,激以忠义”,决心与城共存亡,血战到底。虽说此战最终得毛文龙奔袭沈阳致使努尔哈赤撤军回守而结束,但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法也打得有声有色。

二、“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千里回援,北京外城广渠门外亲自操刀与后金兵对砍,血染征袍,身为文士,不乏武人之威。

说完了袁崇焕的事迹,再说说袁崇焕被杀后的影响:

毛文龙一生的功业在皮岛,毛文龙亡,皮岛则成荒岛;袁崇焕一生的功业在宁远,袁崇焕死,代替他镇守宁远的是吴三桂。1644年,李自成大举东征,大明帝都北京城风雨飘摇,崇祯帝急召吴三桂入关勤王,宁远被主动放弃。

时人对袁崇焕的评价:

“己巳之变”期间,民间“喧传袁崇焕挟奴讲款”,大臣指控袁崇焕,是说他“以五年灭奴欺皇上”、“密谋款敌”,“以胁城下之盟”。

袁崇焕被处死的主要罪状也是:谋款诱敌、斩帅践约。

现在有一种声音,说袁崇焕是个欺世盗名的大汉奸、大奸贼。但从相关史料来看,袁崇焕对大明王朝的忠诚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想想看,他的官职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兼检察院副检查长,蓟﹑辽军区司令兼登﹑莱﹑天津地区卫戍司令,这么大的官职,不可能不珍惜。导致他犯下这弥天大罪的原因,是他在崇祯面前夸口五年平辽,在无力实现的背景下,只好铤而走险,寄希望于款和了局,偷偷和皇太极议和,走议和路线,以求实现收复部分失土的承诺。

所以,《石匮书后集》明确记,袁崇焕是“杀毛文龙以为信物,今勾引入犯,以城下之盟,了五年灭寇之局”。《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也称“(袁崇焕)无以塞五年平辽之命,乃复为讲款计。”

袁崇焕惨遭“磔示”之刑时,京师百姓奔走相告,“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乃止。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袁崇焕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自取灭亡,罪有应得。但他的爱国情操和人格魅力没有丧失,临刑前的一刻口占了一首绝命诗,中有“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之句。

这也是为什么在袁崇焕下狱时,兵科给事中钱家修冒死上《白冤疏》为他鸣冤、何之璧率家四十余口诣阙代监、义士程本直申请要陪他同死,甚至,袁崇焕死后,其部属佘义士(义仆佘信)并其后世子孙甘愿连续十七代为袁崇焕守墓的缘由。

补充一下,袁崇焕被处磔刑了,则他的子女、后代下落到哪儿了呢?

《崇祯长编》载:“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又诏“在辽者,徙流浙,改复黔;在籍者流闽。”

《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处理袁崇焕一案的经办人之一余大成在其《剖肝录》中,说袁督师“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

程本直《漩声记》也记:“身凌迟也,后嗣绝也。”

也就是说,袁崇焕已经绝后了。

现在,网上流传的“袁崇焕的子孙在清朝高官厚禄”,应该是谣传。

清末民初,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要登基称帝,曾打算冒充袁崇焕后裔,但经查袁崇焕无后,不得不悻悻打消了该念头。

至于毛文龙的子孙,史不见载,在此不妄加评论。但毛文龙有几个非常著名的义子义孙,叫尚可喜,叫耿仲明,叫孔有德。这些人,在毛文龙时代,名字叫作毛有喜、毛有禄、毛有德,能打仗,非常听话,也非常好使,本该是为大明江山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但毛文龙惨死袁崇焕剑下,他们叛入了清朝,蜕变为灭明的急先锋,先被封为“三顺王”(耿被封为怀顺王、尚为智顺王、孔为恭顺王,后又被改封为“三南王”(耿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孔为定南王、镇守广西)。这是令人颇感遗憾的事。但,这能怪到毛文龙头上吗?

所以,无论是袁崇焕的子孙还是毛文龙的子孙在清朝得享高官厚禄,都不应该影响到后人对袁、毛两人的最终评定,不过是“江南为橘,江北为枳”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