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3年,俄国皇家美术学院的14名应届毕业生,不满于必须用圣经或古代神话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规定,提出要自己做主自由命题。 如此大胆甚至被认为“越轨”的想法被学院驳回后,这14名学生与皇家美术学院决裂,成立了“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他们打破美术展览只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展览的旧格局,在各大城市巡回展览画作,因此得名“巡回展览画派”。 他们希望借此开辟一番新的创作天地,并在不受特别评审和官方干扰的情况下参与艺术展览。巡回展览画派集合了一批才华横溢、思想活跃的艺术家,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 除了在本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外,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对中国油画艺术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 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政策,一方面将优秀的年轻画家送至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留学,一方面邀请梅尔尼科夫、马克西莫夫来华开设“油画训练班”和“雕塑训练班”。正是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将油画的语言讲述给中国的艺术家们,带领他们走进了油画艺术的殿堂。它用饱含情感的笔触,教会中国的艺术家们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用油画的形式展现眼中的世界、表达内心的情感。 上海博物馆新展“巡回展览画派: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将于12月14日开幕,12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 由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本次特展共展出包括克拉姆斯柯依、列宾、列维坦、希施金等多名杰出油画家的代表作在内的68幅油画,通过风景画、肖像画、历史画和风俗画较为全面地展示19-20世纪初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 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馆藏俄罗斯民族艺术珍品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特列恰科夫(1832-1898)是一名品位高雅、眼光苛刻、出手慷慨的艺术投资者,一直支持巡回展览画派艺术家们的创作,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构建的不是为了满足私欲或用来炫耀的藏宝阁,而是一座能够代表俄罗斯民族艺术进步与发展的大众博物馆。 ![]() 《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恰科夫肖像》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 1901 年 布面油画 111×134 厘米 脱胎于学院传统的 自由艺术 在一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中,活跃于俄国的“学院派”形成了以维护古典和文艺复兴盛期艺术为宗旨的特定规范与标准。 在本次展览中,“学院派”部分将帮助观众了解到若干代表画家和拥护者。他们一般都是俄国贵族阶层的代表,与皇室交谊笃深,或其本人就是皇室成员。他们的作品总是规避生活中的不完美,主要被用来装饰宫墙府邸或作为珍藏。 ![]() 《亚历山德拉·捷利舍车娃肖像》伊万·柯兹米克·马卡洛夫(1822–1897) 1865 年 布面油画 89.3×71.2 厘米(椭圆形) 但是,此类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与规则,年轻的艺术家们反对的正是这种使艺术创作沦为日常苦役的标准。巡回展览画派的艺术家们虽然在皇家美术学院接受了“学院派”模式的美术教育,但在筹备首届独立展览之际就已经明确与官方学院派划清了界限。 ![]() 《棚内的排演》列昂尼德·伊万诺维奇·索罗马特金(1837–1883) 1867 年 布面油画 51×81.5 厘米 面对自然风景时的 情怀抒发 风景画在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学院派”基于想象所创作的风景画不同,巡回展览画派鼓励画家们走出去观察田野和乡村,从故乡真实的自然风光中获得创作灵感。 在本次展览中,“自然与情怀”版块的风景画将有助于观众领略到俄国本土风光之美,从而更深入地体会民众生活的真实面貌。 瓦西里耶夫在《融雪》一作中表达出特殊的情感,观众可以从画面中感受到画家真切的伤感、苦痛与坚忍。 ![]() ![]() 《融雪》费多尔·亚历山德罗维奇·瓦西里耶夫(1850–1873) 1871 年 布面油画 53.5×107 厘米 萨夫拉索夫在《黑麦田》中则以庄严而充满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一片广袤的土地。整幅图景充满着一种自由呼吸、崇尚自然的情感基调。但与此同时,起伏的麦田和积聚的乌云又传递出一种紧张和焦虑感。 ![]() 《黑麦田》阿列克谢·康德拉特耶维奇·萨夫拉索夫(1830–1897) 1881 年布面油画 46.6×64.5 厘米 画家们从生活的真实中发现美,用充满情感的诗意描绘出自己眼中的祖国山河,将人类情感与“自然界的神圣之美”融合在了一起。 不同面孔下的个性心理 巡回展览画派在肖像画领域成就斐然,诞生了许多著名的肖像画,如《无名女郎》、《护林员》、《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肖像》、《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等。 巡回展览画派的肖像画涵盖了俄国知识分子的各个阶层,如作家、音乐家、科学家、思想家等。19世纪60年代是俄罗斯文学艺术的“曙光期”,诞生了以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音乐家和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思想家。这些关心现实生活、心系百姓的艺术家们敲开了俄罗斯传统艺术的坚壳。油画家们在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时,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共鸣。 ![]()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肖像》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 1874 年 布面油画 116.5×89 厘米 除了“国家精英”,巡回展览画派的艺术家们还刻画了一批普通人的形象。对于“巡回画派”的画家们而言,他们不仅需要理解模特,更需要在画作中向有效地传达出画家们的个人理解。 ![]() 《护林员》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 1874 年 布面油画 84×62 厘米 ![]() 《无名女郎》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 1883 年 布面油画 75.5×99 厘米 本次展览还包括数幅孩童肖像。画家通过这些肖像,构建出一个充满友好、关爱和怜爱的情感世界。 “人物合唱”中的 风俗民情 在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中,风俗画的地位至关重要。 艺术家们关注纷繁复杂的人类生活(如私人活动、重要社交和日常事务等),在作品中表达出对贫苦百姓的关切和对社会的反思,充分表现了创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倾注了画家情感的作品往往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的深入思考。这也正是巡回展览画派的风俗画能够穿越时空,持续引发人们共鸣的关键所在。 本次来展的风俗画包含众多群像类作品,仿佛“人物的合唱”,它们生动地刻画了人民大众真实的生活和真挚的情感。画家通过对生活各方面的细致描绘,展现了19世纪最原汁原味的俄国生活图景。每位画家对历史有着不同的思考,于是他们笔下的历史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历史的真实”而并非简单的“真实的历史”。 ![]() 《最后的晚餐》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盖依(1831–1894) 1866 年 布面油画 66.5×89.6 厘米 ![]() 《雪橇上的女贵族莫洛佐娃》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1848–1916) 1886 年 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女贵族莫洛佐娃》(1881-1887)的习作 布面油画 76.2×103 厘米 积极探索下的 新发展 老一辈的画家将真实生活的美深深地融入到巡回展览画派的血脉中,年轻一代的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笔触和色彩的运用,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他们积极创新绘画语言,其艺术充满着创意。他们往往拥有更纯熟的笔法和更强的塑造力,力求运用新的艺术方式来发现生命中的积极一面,表达生命之乐。其画作的色彩更趋明亮丰富,笔法也更为开放自由。 阿尔希波夫的《奥卡河上》充满了阳光和空气,涅斯捷罗夫的风景画《伏尔加河边的牧羊人》则充满着动感和音律之美。作品虽然诞生于艰难时代,但它却充满着对战胜艰险的期许和希望。 ![]() 《奥卡河上》阿布拉姆·叶菲莫维奇·阿尔希波夫(1862–1930) 1889年 布面油画 41.6×77.8厘米 ![]() 《伏尔加河边的牧羊人》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涅斯捷罗夫(1862–1942) 1922 年 布面油画 66.5×90.5 厘米 视听结合的 全面展现 除了油画作品之外,视听专室内播放的影音作品也将是本次特展的一大看点。 “巡回展览画派: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将采取视听结合的方式带领观众走进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艺术世界。 随着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现在的我们回首19世纪的俄国,仍会被那个充满变革、创新和呼唤自由的时代所打动。因为在任何时候,对自由的向往、对真实的反映和生活中美的发掘,都是永恒的命题。让我们走进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借助大师的笔触走进真实的俄罗斯,一窥当时风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