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象派大师的拯救者--浮世绘

 zdjphoto 2017-12-13








本文约3000字 预 计6分钟阅读完毕






克劳德·莫奈

《穿日本和服的女子·卡美伊》

布面油画

231.8cmx142.3cm

1876


Tips——《穿日本和服的女子·卡美伊》拯救莫奈

1875年,经济上再次跌入窘境的莫奈,又向朋友们伸出了求援的手。6月份,在给马奈的信中他写道:从前天起,已身无分文,肉铺和面包房都不再赊帐。你能够寄给我20法郎吗?1876年,在第2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了莫奈作品18件。莫奈的油画《穿日本和服的女子·卡美伊》、《身着日本服装的莫奈夫人》,以2千法郎的高价售出。


诞生于江户时代(17世纪)的浮世绘,其含义起先源于佛教思想,“浮世”即为“尘世”,浮世绘画有抛弃尘世的眷恋,通往开悟之路的寓意。浮世绘既有手绘作品,也有版画印刷的作品,极易复制,价格低廉,不仅皇权贵族欣赏把玩,平民百姓也有经济能力能够收藏。

我们都知道,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家很多都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怎么个影响法?是说莫奈画了自己妻子穿和服的样子(《穿日本和服的女子·卡美伊》)?还是梵高用油画临摹了歌川广重的作品《龟户梅园》?

其实,远不止这些。

描绘市民情调、世俗生活的浮世绘向来很难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可偏偏被远在欧洲的一群画派改革分子相中了,而且彼此之间谈上一场跨国恋。那些反叛西方古典绘画的印象派画家们,看中的更多的是浮世绘平面、纯色搭配的绘画方式。




日本和法国的距离千万里,印象派得大师们到底是怎么发现浮世绘的呢?

1853年,美国海军强迫日本向西方开放贸易并建立外交,并签订贸易协议允许定期货物交易,日本的艺术品也一同流入市场,浮世绘这么大众的东西肯定也少不了。

同时期,一些本来由中国出口的生丝,茶叶,瓷器,由于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西方只得改道从日本进口。日本出口瓷器,是用报纸包起来,日本人本来就爱看报纸,世界上唯一两个发行过千万的报纸就是日本的读卖和朝日。所以,大量的日本报纸跟着日本的瓷器进入到了欧洲,报纸和瓷器上印着许多绘画也自然被很多欧洲人看见。因此,日本的浮世绘在国际贸易时期率先传入了欧洲,而不是中国的山水画。

“草根”出身的浮世绘终于在异国他乡实现了艺术价值,成为了莫奈、马奈、梵高、高更、德加等人的新宠。在他们的作品中常以浮世绘为背景,或直接模仿,或变为自己的风格。

最早引起西方艺术界注意的是葛饰北斋,在法国艺术界引起了广泛兴趣。1867年,巴黎世博会举办了欧洲第一个日本版画展览,各类艺术品,包括浮世绘开始出现在特色商店,甚至一些街边小店,浮世绘逐步形成了一定市场。

1872年法国人对日本的兴趣更加高涨,艺术批评家菲利普·博迪提出了“日本主义”的概念,浮世绘在欧洲艺术领域正式占有了一席之地。



买椟还珠



瓷器传向欧洲,他们却看上了包装纸


葛饰北斋 ,《冨岳三十六景20 相州梅泽庄》


让浮世绘在欧洲盛行?一共分为5个阶段:

step 1.

1644年,中国明朝灭亡,一度以“瓷器”著称的中国在混乱的政局下无暇顾及瓷器出口,于是日本抓住时机,迅速填补欧洲陶瓷市场的缺口。

step 2.

江户时代(1603—1867),日本像清代的中国一样闭关锁国。在平民文化繁荣的背景下,造价低廉、人人可以看懂,风趣幽默、又有一定的实际作用的浮世绘盛行一时。

step 3.

江户时代末期,从被日本戏称为“红毛鬼”的荷兰人开始,西方打开日本大门。

step 4.

随着明治时代(1868—1911)的到来,西方的思想与艺术传入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变革之下,人们逐渐开始喜欢西方艺术,所以日本传统艺术、平民浮世绘都越来越不值钱了,甚至沦落成了陶瓷制品的包装纸和填充物,随陶瓷一同出口欧洲。这种趋势在江户末期已经存在,看看那时专门描绘外国人的“横滨绘”吧。

step 5.

19世纪,摄影术发明。这让思考了几千年“怎么才能画得像?”的西方艺术家们一下子崩溃了,于是他们在“绘画将死”的恐怖预言中抓起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包装纸。

“你从市场中买回的肉,或许包裹着它的就是一幅精美的浮世绘版画!”历史研究者John Rewald如是说。

太好了,从未见过如此清晰脱俗的绘画风格,恭喜艺术家又给自己找到一条新出路!


葛饰北斋,《灯笼怪》


铃木春信浮世绘作品



浮世绘靠什么吸引了欧洲的印象派大师们?


浮世绘的“浮世”,不仅仅指享乐世界,也指人世间的虚无缥缈。说到享乐世界,我们能在画里看到老百姓们喜欢的东西,比如美女、戏子、日常生活、相扑运动员、性工作者……

但在当时的日本,这可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葛饰北斋本人不够长寿,连作品在巴黎火起来的那天也没见到,就默默在临时住所里离开了这个世界,更别说今天成为大师了。

喜欢画老百姓平常的日子,也是德加和梵高所热衷的。这是思想上的共鸣,已不仅仅是画面技巧上了。比如,德加喜欢画女人的私密生活,一些浮世绘画家也好这口。


葛饰北斋 《凯风快晴》


对欧洲画坛影响最大的浮世绘大师是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他研究了荷兰的西式透视方法,用来描绘日常生活的风景画。他在70岁时创作了系列风景画《富岳三十六景》共46幅,最广为流传的是《神奈川冲浪里》。

那个时期浮世绘的特点:艺术装饰性更强的构图方式、精简的线条排列、色彩鲜明互不混合、平面上色不加阴影、取材于民间生活。

当时西方古典主义绘画采用定点透视法,符合人的视觉真实性,追求“画得象”。那个时代摄影已经出现,摄影属于单一焦点透视,它的出现对追求“画得象”的古典绘画形成了挑战,因为拍照远比绘画更写实。浮世绘打破了古典创作规则,给寻求创新的画家们带来了全新感受。


葛饰北斋,《女人与章鱼》


浮世绘采用了非严谨科学的透视关系,比如散点透视法、前缩透视法和重叠透视法。散点透视法是一个画面没有固定的焦点,中国的工笔画大多是散点透视,把景物和人物都放在一个画面上追求完整的装饰效果,如《清明上河图》。前缩透视法,维基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漫画中要表现拳头对我们的正拳攻击,拳头被特写夸大,前臂缩小变短。重叠透视法是将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

所以,浮世绘中颠覆了西方绘画对透视的传统认知:取消焦点透视也可以表示远近,没有明暗也能暗示凹凸,仅凭游刃有余的线条,画家可以描摹万象。另一方面:西方传统构图将人物放在画面正中,风景、建筑、家具放于人物后面,千篇一律,失之简单。日本绘画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同样能描绘复杂的世界,不难想象,那些苦于创新无门的画家看到浮世绘时多么新奇,情不自禁将这种艺术技巧用到创作中去。


文森特·梵高,《名妓》,用油画手法画的浮世绘作品


于是粗笨笨的线条,生硬的颜色,异于西方人的诡异面容,所有来自这个东方国家的新鲜气息都在吸引着欧洲的人们。艺术家开始从浮世绘中寻找灵感;学者们也开始捋平油乎乎的包装纸,研究上面的游女和歌舞伎演员们。于是大量的浮世绘作品、展览出现在欧洲,沦落为包装纸的浮世绘在欧洲又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日本主义”,就此诞生。

“改写美术史的天才再也不会出现,美的历程已经完成——这便是巴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以及富士山脚下的葛饰北斋以鸟类为饰的折扇。”美国画家惠斯勒将日本浮世绘艺术摆在与古希腊艺术同等的高度。作为诞生于日本花街柳巷的典型艺术,浮世绘不仅给人“邪与媚”的感官刺激,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西方乃至世界的现代艺术。


印象派大师们如何表达对浮世绘的爱?


“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波德莱尔在他的《现代生活的画家》如此写到。这本小册子中的文章最初于1863年发表在《费加罗报》上。此时,巴黎正在奥斯曼的设计下,变得越来越现代化。拆迁扩建,巴黎的景象可谓瞬息万变。因此波德莱尔在这本小册子中呼吁一种适合现代社会的新的艺术形式,题材要符合当下社会,画得要迅速,甚至可以采用速写的画风,不必过多注重细节。这几乎成为日后印象派的宣言。在这本小册子中,波德莱尔推举新闻插画家康斯坦丁·盖伊斯(Constantin Guys)为例,来实践他的理论,而非小他10岁并与其交往慎密的莫奈(Manet)。

1863年的莫奈虽然渐渐被人所知,但并非名声大噪。此时他的作品依然表现出现实主义的风格,例如《年老的音乐家》(The Old Musician, 1862),就表现出莫奈对于在快速变迁的巴黎城市的背后,流离失所的人们的关注。

同一时期,日本的浮世绘与版画书等已经能在巴黎的商店里很容易的购买到了。莫奈对于日本艺术也十分热衷,早在1857年,莫奈已经通过其朋友Felix Bracquemond接触到了日本版画与书籍,他的圈子中还包括得加(Degas)和惠斯勒(Whistler)都对日本浮世绘有浓厚的兴趣。

当1856年日本浮世绘第一次出现在法国的时候,在日本江户,此时的浮世绘已经度过了其黄金时期。19世纪开始幕府禁止戏子与艺妓的图像,浮世绘的题材开始转向风景和市井。葛饰北斋的《冨岳三十六景》、《冨岳百景》等非常流行。

或许正是由于浮世绘对于当下,对于世俗社会的描绘,正巧实践了波德莱尔的“现代生活的画家”的宣言,使得莫奈等人对它十分热衷,甚至去学习浮世绘的构图和选材。而莫奈则更是浮世绘的热心学徒,在他为左拉画的画像《左拉肖像》中,这位小莫奈10岁,对其极力推崇的评论家坐在莫奈的工作室,环绕他的物品无意不显示了莫奈的兴趣和口味:背景中挂着一幅武士像,最左边则是一个东方的花鸟屏风。



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 ,《唐基老爹》,布面油画 ,92cm×75cm,1887年


梵高还是个幼儿时,日本版画已经进入了欧洲,但这离他开始画画还有二十多年。直到1885年,他才在安特卫普见到日本版画,接下来几年他买了不少。那会儿日本版画便宜,有些是专门卖到西方的复制品。梵高模仿日本版画的构图、轮廓线、透视方法、平面的色彩、统一的光线、对明暗的忽略、对装饰元素的强调。这些都能在他的安特卫普时期的作品中见到。


文森特·梵高 ,《柏树与星空》


1886年,梵高搬到巴黎,他弟弟提奥在巴黎蒙马特开画廊。他弟弟也带他接触了许多日本浮世绘。在梵高住处旁边,有间小店买日本版画,主人是塞穆尔·宾(Samuel Bing)——一位收藏了数千幅日本版画的先生。梵高常去店里逛,成了日本版画的贪婪收藏家。那副有名的背景全是各种日本浮世绘的《唐基老爹》,据说是他欠这位店主先生的颜料钱,才画出来作为交换的。日本曾经把这幅画借过来跟浮世绘一起展出:梵高在巴黎期间受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一改过去阴郁的画风,画板开始明亮起来。清晰明亮的线条,大胆地使用纯度很高的颜色,平涂上色不做晕染,通过这种方式作画能快速有效地抓住事物的运动形式,这也是从浮世绘绘画中得到的启示。曾有人拿梵高的《柏树与星空》和《神奈川冲浪里》的巨浪来对比。

1887年,梵高临摹了歌川广重的作品《大桥骤雨》,还像模像样的留下了一些日文书法。




梵高把日本版画的色彩,“梵高化”了?色还是那个色,但性格不一样了。

此外,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葛饰北斋对普鲁士蓝的运用,影响了很多印象派画家,看看这幅经典的《神奈川冲浪里》,再看下梵高的《麦田与乌鸦》就知道了。


文森特·梵高 ,《麦田与乌鸦》,1890




爱德华·马奈


爱德华·马奈 ,《奥林匹亚》,布面油画,130 cm× 190 cm,1863年


爱德华·马奈,《左拉肖像》, 布面油画,146.3cm × 114 cm,1868年


1868年,印象派代表人物爱德华·马奈创作了一幅《左拉肖像》,这幅作品的背景中挂着一幅武士像,最左边则是一个东方的花鸟屏风。

马奈引领了印象派的发展。首先是他绘画取材于当时的巴黎市井生活,《草地上的午餐》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士画在一起,《奥林匹亚》女子裸身躺在床上,两幅画中的裸体女人都是淡定还有些傲慢地看着世界,这对当时学院派传统题材是一种挑战。


爱德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布面油画  ,208 cmx 264.5 cm ,1863年


绘画风格从构图、空间表现上有创新之外,绘画技法不追求立体化,平面大块平涂,色彩对比明显,不追求阴影过度,这些都有浮世绘的影子。


爱德华·马奈,《吹笛少年》,布面油画 ,160cmx98cm,1866年


他的《吹笛少年》几乎没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画法,对比明显、艳丽的色彩,以及让人物悬浮在画面上无空间感很不符合古典精神,明显是受了浮世绘的影响。

在马奈的引领下,取材自生活,描绘自然,捕捉瞬间的光影印象是印象派大师们的追求。



克劳德·莫奈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東海道程ヶ谷》


莫奈的生活受日本文化影响很大。比如他的老婆穿和服,他的花园是仿照日本版画设计的。他的荷花池里有座日本桥,灵感源于歌川广重画的太鼓桥——这幅画挂在他家。

通过莫奈的《穿日本和服的女子·卡美伊》,我们可以看到浮世绘的“硬性植入”,这显然很违和。这幅画的模特是莫奈的妻子卡缪,据说莫奈是特意让妻子带上了金色的假发,以强化东西方元素的冲突感,同时与和服上的金线相呼应。


克劳德·莫奈,《阳光下的白杨》,布面油画,92cmx73cm ,1891年


莫奈一直都有葛饰北斋的作品收藏。在他这幅《阳光下的白杨》中,白杨树垂直于画面高高挺立,这和葛饰北斋在《富岳三十六景:東海道程ヶ谷》中所描绘的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莫奈在绘画时简化细节,用大块色彩来增进绘画速度,画面更平面化,用规则的色块规律性地排布、不加融合过度,来表现远近关系和动感,以上也是受了浮世绘的影响。



埃德加·德加


德加是很特别的一位印象派画家,其他印象派画家忙于风景画,而他对人体更感兴趣。德加最主要的题材是芭蕾舞女,另一个是浴女。他不仅描绘人物外表,也刻画内心。浮世绘对他的影响,对于他早期描绘芭蕾舞女演出和排练大场景时的构图非常重要。



他对于女性的观察和绘画,似乎可以看做是受到浮世绘美人图的启发,比如喜多川歌麿的这张美人图。无论从题材还是构图,都能找到两者的联系。

再看看“北斋漫画”中这个叉着腰的壮汉和德加笔下的舞女……真希望这只是一个巧合!


埃德加·德加 ,《棉花交易,办公室内的景物》1873年


德加的另一幅作品《棉花交易,办公室内的景物》中,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很细致,没有任何一个相机能拍出他笔下的空间深度及平衡对称。

特写镜头夸张的前景、渐行渐远的后景、突然切掉的肢体、从高处俯视的视角、用空间留白强调深度等。就好像某个人在场景外正在偷窥一样。德加在空间构图上的大胆尝试是极具创新意味的。





关注 · 艺术品鉴


品古 见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