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梁灭亡之后,萧氏政权由此走向终点,但萧氏并没有就此从政治核心舞台上退下。数十年后,萧氏家族在隋唐朝政治舞台上再显辉煌。萧氏家族,在唐朝最先出任宰相的是萧瑀。
萧瑀,(公元576~648年),字时文,南兰陵萧氏皇族后裔。萧瑀是昭明太子萧统的曾孙,后梁宣帝萧詧的孙子,隋炀帝萧皇后的弟弟。
后梁皇子 隋朝外戚
后梁政权偏安江南一角,萧瑀便降生在后梁江陵(今湖北荆州)的皇宫中。他出世时,已经有了七个皇子的萧岿兴奋不已。人们不仅要问,在妻妾成群,妃嫔如云的皇宫,一个普通皇子的降临,为何能如此喜庆?这得从萧氏的历代祖先说起。
萧岿的曾祖梁武帝萧衍得有天下,他生有八子。萧岿的父亲也生有八子,在江陵得到皇位。萧岿认为“八子”之数,是其家兴旺的吉数,所以,他对这第八子的降生非常看重,于是在萧瑀出生后祭告祖庙,焚香祭天。
萧瑀在父母的呵护下,在无比优越的皇宫中一天天长大。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篡取北周政权称帝后,对江陵后梁萧氏格外笼络,以此来收买江南人望。
当时的隋文帝出于三点考虑,决定从萧岿的女儿中挑选皇妃。首先出于政治的考虑,当时隋朝已经统一了北方,笼络萧梁后裔,争取江南人心,有利于统一全国。其次出于世俗的考虑,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杨氏是新皇室,萧家是旧皇族,二者门当户对。三是萧岿姿容俊伟,自其祖父昭明太子萧统以来,父子兄弟多有文才,可谓文武兼备。就这样萧瑀的姐姐被选为了皇妃。
随着姐姐萧皇后被杨广选入后宫,萧瑀便跟随姐姐来到京城。有齐梁皇室血统的萧瑀,自幼受到很好的儒学教育。青少年时期,就勤学善文。隋炀帝时期,萧瑀被授以内吏侍郎的职务,以后弟之亲,委以重任。
唐朝开国宰相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大唐,李渊即为唐高祖。唐高祖定都长安后,遣书招抚萧瑀归附唐朝。萧瑀早已不满隋炀帝杨广的昏庸与荒淫,随即带领萧氏宗亲归附了唐朝。
唐高祖对萧瑀格外信任,萧瑀为唐朝开国初年最早任命的宰相之一。唐朝初建,天下未宁,高祖李渊以萧瑀为心腹,凡朝中政务,皆委托萧瑀掌管。每临朝听政,必定让萧瑀在场,与他同坐,呼他为萧郎。国家的典章制度,朝廷的礼仪也由萧瑀主持制定。萧瑀也孜孜尽力,敢于纠正违误,检举过失,朝臣上下都害怕他。他先后向高祖李渊上奏数十条建议,多被采用。
高祖李渊常有诏令,下到萧瑀处后被扣押,不能及时宣行。李渊深为不满,责备萧瑀办事迟滞。
萧瑀告诉李渊,自己常看到有的诏令,前后相矛盾,各机构执行起来,不知所从。因此就会“易必在前,难必在后”。皇基刚刚建立,每一个诏令都关涉到国家安危,远方边关对诏令内容有疑虑,就有可能贻误时机。所以他每接受一道诏令,必定进行勘察核审,使其和前面的诏令内容不相矛盾,然后才敢宣行。迟滞延缓的过失,是由此造成的。但是只要这样做了,就“难必在前,易必在后”。李渊对萧瑀大加赞赏,将政务放心的交给萧瑀处理。
终生为李渊重用。
太宗时期倚赖的重臣
武德九年(626年),诸皇子间明争暗斗,李渊偏向于长子李建成,对次子李世民心存疑忌,想除去他。萧不顾个人得失,坚决支持李世民继位。李世民即位后,敬佩萧瑀之忠诚与胆识,曾赐他诗一首,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贞观初年,萧瑀任尚书左仆射,仍为宰相。李世民同时又起用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为相,分理国事。
萧瑀出身显贵,曾与李渊同为隋朝大臣。他看不起出身低微的杜如晦、房玄龄、温彦博、魏徵等人,在论政事时常与他们发生争执,即使在太宗面前也常对他们出言不恭。萧瑀秉性鲠直狷介,难以容人之短,一见房玄龄等人有过失,就痛加弹劾,并常贬低他们。李世民曾多次劝告,他则不以为然。李世民对他产生不满,其相职时而罢免,时而复职,先后曾被授予太子少师、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常卿、晋州都督、河南道巡省大使等职。太宗尊重他的行政经验,以及廉洁耿直的品质,数次被启用。他的性格好斗,经常和同僚门争吵,多次触怒太宗,数次被罢免或降职。
萧瑀在太宗期间为宰相时,曾以历史上分封子弟贵戚为藩屏的得失,建议太宗分封子弟为王而被采纳。
萧瑀不贪财好利。他为隋臣时,田宅很多,后这些田宅被唐高祖李渊分赐给功臣。萧瑀归唐后,李渊将田宅归还给他,他却将其全部分给宗族,自己只留下宗庙一座,以作祭祀。
贞观二十年(646年)十月,萧瑀因见李世民宠信房玄龄等人,心中不快,请求辞去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职,出家为僧。后又上奏说,自己衡量难以为僧,不想出家。李世民见他如此反复无常,免其官爵,贬为商州刺史。不久,李世民又恢复了他宋国公的封号。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五月,萧瑀病死,终年74岁。临终前遗命以单衣简朴安葬。死后被追赠为司空、荆州都督,初谥肃,后改谥贞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