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第十四 371(2015年12月26 日) 【四一】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 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无生心解 图/无生书法(篆书,本章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意思是:“子路在石门外住了一夜。”这里是描述一个事实,也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这句话却成为四书之一《论语》中的一言。 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就是一直在努力告诉大家,经典是怎样形成的。佛陀曾经说过,生活中有的而经典中没有的,就添加上去;生活中没有而经典中有的,就从经典中删减去掉。唯有活生生的生活,才能验证经典的正确与否呀!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
子路黎明即起,赶快进鲁城。晨门曰:“奚自?”晨门,看守石门的人,晨夜关闭者。他是鲁国人,避居不仕,自隐其名,为鲁国守石门。意思是说,守门人问子路说:“从何处来?”子路回答说:“自孔氏。”就是说:“从孔氏来。”这里可见孔子在鲁国是人人皆知,不用举名以告。 晨门立即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意思是说:“是那个明知干不成而还要干的人吗?”这是描述晨门说出孔子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其实这“明知不可为”是晨门自己认为的,所以他做隐士、做守门人也就不足为奇。“不可为”正合乎晨门的内心世界,但这并不是孔子的真实意呀!
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寓言故事《小马过河》。有一天小马正准备过河,松鼠看到了,立即过来,十分慈悲地告诉小马,这水太深了,会淹死它的。松鼠真的没有说假话,它说的是实相,也是自己亲证过的,它的同伴才淹死不久。 但它忽略了另一实相,它的腿短小,而小马的腿长。如果小马听它的话,是真的过不了这条河。而小马有自己的主见,也感恩松鼠的提醒,自己去亲证,发现水只淹过自己的脚跟。
晨门真的像这只小松鼠,他哪里会知道孔子的使命。孔子是深知自己的使命及生命的意义,也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自己完成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修”的过程,即“内圣”,全面开启无尽宝藏,只为生命全然绽放,将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 在当下的因缘,他选择周游列国,宣说自己的理念是最佳方式。而在晨门看来,他真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唯有孔子自己是知道他是顺着自己的本心本性去做。如果他真要像晨门那样做隐士,那就真的是“世上无仲尼,万古如长夜”呀! 编者札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孔子世家赞》)
|
|
来自: 昵称5045601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