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一条河流的隐秘连云港市东海高级中学鹏飞部周琳

 xxjjsdt 2017-12-13

发现一条河流的隐秘

  连云港市东海高级中学 鹏飞部 周琳

  古老的渔阳河畔,有一座宁静的小山村。

  百十户人家,几顷橘园,万杆桑竹。古朴的石板小径,重重叠叠,郁郁葱葱地通往河边。一块巨大的岩石立于河岸。

  这里便是从荆南水路沿长江—清江—渔阳河前往鄂西南佛教圣地大梁山的登陆之所——香客岩。

  古时循水路进梁山访仙拜佛的香客,都要在此歇船。穿戴得毕恭毕敬的男女,带着满满的虔诚,舍筏上岸,在此焚香祖道,祈求神灵保佑一路的行程。

  天音辽夐,响水万叠,从那远古的洞卡住罅中逸来。和着这白水激石的清韵,不知唱了多少年,莹莹润润地把日子弄得诗意十足。

  响水洞人就这样过了几百年、几千年有晴有雨、有诗有画的日子。渔阳河上的风,一次又一次掀起它们褶黄的诗笺……

  然而,不闻响水之声已经很久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渔阳河水电梯级开发,修了香客岩水电站。一座高耸的大坝,拦在渔阳河的两岸之间,长长的平湖,淹没了香客岩千年万载风化雨蚀的恭虔。响水两岸高楼拔地而起,而河中一年四季都有机动船往来行驶。作家来了,写出《水电颂》;诗人来了,唱出《长湖吟》;一些作曲家还为它们谱写了英文演唱……没想到都遭到村中上了年岁的老人,一遍一遍地摇头。

  “唱不过的响水曲,听不过的渔阳调!”那些被响水唱白了须眉的老人重重地抛下这一句。是啊,那些夹杂着东洋腔、西洋调的杂音,怎么比得过响水千年吟唱出的清韵。

  然而,犹如响水沉匿于渔阳河的水底,村人们点燃了千百年的篝灯,也就此熄灭在这个深渊里,唯把它们的青烟留在历史的长卷上……

  于此,我窥见了响水的隐秘——文化的转型发展与此何其相似。当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的风暴中,迷失了方向。诚然,兼收并蓄、容纳百川是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体现。可为何异邦文化充斥我们的生活?为何我们的传统文化日渐隐没?为何民族文化在时代的森林里迷失了方向?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崇洋媚外的思想难以剔除。另一方面,与时代的大环境不无关系。现代化、商业化如潮水一般汹涌奔突、攻城略地,消费经济的膨胀鼓动着人性本能的自私。在晴朗无风的岁月里,灵魂在匍匐,精神在失足,我们从未遭遇过如此漫长的精神月食。

  那么,在这个商业化物质化的时代,民族文化就要如此湮灭无闻了吗?不,绝不能!文化的复兴,离不开青年人的传承和民众参与。是时,我于响水村人民的行动上看到了文化之流源远流长的可能。响水洞人在村口建起了“五美”文化市场。村里实施“三万”工程,村长发动全村人整理枯井湿堰。村人在后山的一处古木浓荫下,发现一只窠石窟,经全力掏挖,清除岩石淤泥,淙淙的泉水又从洞底流了出来。村人们甚是惊喜,在广场旁栽种了五颗镌刻着“和”“净”“孝”“诚”“勤”的文化石,挖了水渠,引来山泉,从石旁流过,叮叮咚咚的声音又响了起来,人们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岁月。

  老人说:“这才是我们从前听到的声音,这才是我们响水洞村!”

  我坚信,我们的民族文化有着烛照未来的力量,因为它的真实,它的本色,它的温情,也因为它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的执着,就如那响水,虽经历波折,但依旧环佩叮咚,汩汩流淌。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响水洞人把他们的文化情结唱得特别悠长,连着那响水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名师推荐理由:

  本文立意很好,也很深刻。在平静的叙述、描绘之中,引出了让人深省的问题: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我们如何对待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进程中这个问题尤其重要。作者提出这个问题,不是泛泛地说教、议论,而是讲故事,讲“响水”的故事、讲“响水洞”的故事,一路风景、一路历史典故,引人入胜。正在读着的兴头上,戛然“响水”不响了,这一切美妙瞬间不见了。在此基础上,即蓄足了势,然后借题发挥,提出了问题:文化自信。当下我做了许多以为是进步的事情,其实是大为倒退的事情。那都是没有自信的表现。议论有着落,让人信服。该作者的写法,让我想到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开首写褒禅山,一片美景,然后生发议论,饱满而让人赞叹,此文有此境界。题目形象深刻:发现一条河流的隐秘。这条河,即历史文化的长河,之所以美妙的歌声不断,原来有隐秘:我们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旦丢掉了她,就丢掉了一切。

  ——柳袁照(原苏州十中校长,全国作家协会会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