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 音】文艺批评中的规范与逻辑诸问题 (二) ■陈振濂

 溥泉老人wfql8c 2017-12-13






文艺批评中的规范与逻辑诸问题 (二)


■陈振濂


  一、文艺评论的四个对象规定:当下、现象、作品与作家、价值取向

  浙江省第一次设置文艺评论奖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这个奖应该怎么评。因为报上来的材料,不要说我们自己不了解,无法把握,报上来的作者也不知道要怎样把握投稿,是不是符合标准。报来的材料五花八门,当时我说,我理解的“文艺评论”,至少要符合四个要素,凡是不符合四个要素的,即使写得很优秀,但它不符合“文艺评论”的属性和规范,不宜参评:

  第一,一定要是“当下”。研究古代王羲之、颜真卿或宋元文人画的不要参评,因为那是美术史、书法史的事情。研究古代文献的、考据的也不要参评。

  第二,必须是“现象”。梁启超开玩笑说考据癖关注隔壁邻家小猫惹祸砸碎的是盘子还是碗,这是梁先生在讽刺话题太无聊、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如果它构不成现象你无须评论,某个个案除非具有普遍的意义,我们才能判断对它的评论有没有价值。评论的价值一定是对现实能够有生发的意义,所以它必须构成“现象”。不是每一个发生的事情都能成为“现象”,只有具有特定意义了才可以成为评论对象。

  第三,必须针对具体的“作品”和“作家”。它要区别于前面所说的“文艺理论和美学”,它不是狭义上的文艺理论。通常而言,狭义上的“文艺理论”不是艺术史,它是美学,是要讲原理的。文艺评论里面原理的叙述越少越好,我们要看到单刀直入、一剑封喉的东西,必须要直面作品。最好的文艺评论是微言大义,从一个具体的作品能引出一个时代的规范或者是一个时代的指向。由此来看,作品和作家应该是文艺评论的出发点。没有这个出发点,从概念到概念,则不算是评论。

  第四,是要有“价值取向”。评论的目标正还是反?顺还是逆?低俗还是高雅?肤浅还是深刻?评论到最后,是要有指向的——阳刚正气、正大气象、人文精神、家国情怀、仁义礼智信、核心价值观……评论的目的是指向当下,于是就有了倡导正能量的问题。晦涩阴暗、阿谀奉承、诲淫诲盗、红包评论、不讲节操,我们要坚决反对。在体现价值观的途径中,惩恶扬善当然是第一的,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亮出鲜明的态度。激浊扬清是更高的层次,有引导,有批判,但不是一概骂倒,而是条分缕析,在分析归纳中找到我们的评论目的,提倡什么,批评什么。

  当时是浙江省第一次设置文艺评论奖,开始时找不到可以操作的规则,而明晰了这些文艺评论应该具有的特征,事情就好办了。如此,它就区别于“文艺史和文学史”,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文艺理论或美学理论”。“美学理论”是概念对概念,黑格尔、康德或海德格尔的美学,就是一个概念套一个概念,不指向具体的事情,它要面对的,就是要构建一个非常思辩的世界,和具体的作品、具体的作家不发生具体关系。纯粹的美学理论不需要过多的价值判断,不一定要追究好坏。但文艺评论到最后,就是要表明赞成或反对。所以,文艺评论应该要有这四个要素,这样才不会把随笔当作批评,也不会把文献考证、考古报告作为批评。

  在浙江大学,我是艺术学科的代表。做文史哲的人背地里议论说,你们这些人不就是唱歌跳舞、写字画画嘛,懂什么学问?口气上十分蔑视。如果只会写字画画而不搞理论,他们真的会嗤之以鼻。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里有新闻和传播专业,到要评教授、副教授的时候,讨论他们的成果业绩,麻烦就大了。新闻传播博士论文或者硕士论文可以写一个新闻记事,或一个调查报告,比如写一个关于“五水共治”或“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改革的调查报告,这个算不算成果?中文系教授说不算,因为新闻报道不算学问,这在学术圈里是不入流的,是应用式而不是学理型的。后来解决不了问题,说不排斥也可以,但要有明确的学术标准,是不是所有新闻报道都算成果?都可以和人家中文系、历史系的专著相抗衡?

  中文系老师说文学创作不算成果,中文系设立的目的就是做文学理论的学术研究。所有的创作,包括报告文学,都不算成果。如果报告文学都算的话,写一篇小说、写一首诗算不算?的确,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大学中文系的教师成果统计,创作类的,比如散文、小说之类的确不算成果。道理是什么呢?因为觉得没有标准,文学创作是思维的想象。艺术创作如是一样,一幅油画、一部音乐剧,谁高谁低无法明确定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大学里面的文学史或文艺史和文艺理论或美学再和文艺批评的三大分类,都旨在学术学理,而不是创作,它导致我们老是在犹豫、左顾右盼,大概有约定俗成的规则,但是并没有详细的边界。

  文学史、文艺史通常不指向当下,因为它要追求相对永恒的学术规律。有一个例子,是我指导的一篇博士论文,写西方对中国书法的接受和引进,他把20世纪西方很多现代派或者是现代主义的作品放在里面,作为受中国书法影响的一个证据。我要求作者都删掉了,因为选择近现代的东西,就会非常明显地带有个人主观色彩,论文很难做到公正、永恒。所以,凡是遇到这种即时的、没有经过历史淘洗的材料都要拿掉。把150年间中国书法通过多少渠道传到欧美、相关的英文文献和德文文献有多少都列出来,将资料作扎实就可以了。如果不删掉近现代当代的部分,很容易从艺术史的研究转换成为艺术批评的研究,但对我们来说,这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是有壁垒的,只有干净纯粹,才能判断学术含量。如果老是含含糊糊可以这样、可以那样地左右逢源,就没有可以判断的坚固的依据。但倒过来,文艺评论就必须要关注当下、关注现实。

  这四个要素就是文艺批评之所以成为文艺批评的基本依据。这个依据有什么含义?其实就是这一行作为行业、职业、专业,特别需要的身份的证明。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我学的是书法篆刻专业,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是书法到底是不是艺术,有没有合法身份?教育部颁布的国务院学科目录里,中国画只是三级学科,书法连名字都没有的。许多人认为书法不是艺术,写写毛笔字算什么艺术?


  二、从文艺评论看书法的身份危机

  我刚到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在食堂与一位老教授坐在一起吃饭。教授问我是哪个系的?我说是国画系书法专业的。他脸一黑说,书法到美术学院来搞什么?书法又不是艺术,凭什么到这里混一个“艺术”的名义?我心想,这个老教授怎么这么厉害,脾气这么暴?后来才知道他是浙江美术学院最厉害的美学教授。他指着我说:我问你,书法是艺术吗?所有的文艺门类都要体验生活,书法需要体验生活吗?所有的画家无论油画、国画、版画、雕塑都要去采风,书法需要采风吗?所有的艺术门类都要写生,书法需要写生吗?劈头盖脸一通说,让我不知所措。但是他给我思想上重拳一击的时候,反而激发起我一个疑虑和想法:老爷子说的好像真是那么回事,书法的确不需要采风、写生、体验生活。但尽管老爷子在贬低我、排斥我,可我已经坐在艺术的殿堂里,我能不能试试看,来适应、符合他所说的那些要求,使书法成为真正货真价实的艺术呢?

  一个艺术形式,写小说、拍电影、绘画、演戏,的确都需要体验生活,都要准备思想主题。书法家整天在家里写写毛笔字,跟社会生活的确没有关系。老爷子讲的都是事实。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30多年间,我们不断地在探索,书法要像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所有的要素我也都要有,如果没有就想法加上。用这样的方式来在艺术上“验明正身”,我在中国美院教学30年,从大学书法教学法创建,到《书法学》学科建设,再到“学院派”主题性书法创作模式,我们都一一实践。

  1987年、1988年间,《文艺研究》总编辑提出构想:在全国各艺术门类找十几个中青年学者,开一个“打通”式的学术座谈会。我被邀请参会。会议邀请的各学科、艺术门类的学者加起来大概有30多人,每个人讲在自己领域里面的创作,跟今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工作范围非常像。油画家讲怎么样进行“主题创作”,比如说要画志愿军去朝鲜打仗,真得去看山形地势,体验如何在严寒冬雪中撑下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摄影家,他讲拍照片经历的一个故事:他到农村去,本来的目的是要采访一个曾经的北大高考状元,这位“状元”在“文革”时被当作地主分子后裔下放到陕西农村改造,在陕西当了几十年的农民,等摄影家找到他的时候,已经完全没有北大才子的感觉,整个儿就是一个黄土高坡上的老农民。摄影家回来后将这次拍摄的一组照片上交给团中央,并通过积极奔走呼吁,以团中央带动,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了一个基金会,着力扶持上山下乡知青的后代们回城读书。而且,后来还导致了当时的知青全部回城。本来国家没有这个政策,因为摄影的触发,最后制定政策,让知青返城。这是一个多大的社会变革啊!也有油画家讲油画民族化的坎坷之路、讲政治理想与艺术风格技巧之间的对应关系、讲国外的艺术品市场写实油画的地位、讲我们中国油画在世界上达到了什么程度。

  文学艺术每个行当里面都有非常精彩的东西,在1987年听听,也觉得很新鲜。等到书法发言,我担心话题不合拍,没敢先说,另一位书家就说,书法是非常关注传统的,要临古,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我的技法是学习汉碑《石门颂》,中锋用笔,偏锋是不可取的……人家一听,完全听不懂,完全没有办法展开对话。不在艺术创作讨论的一般语境里面,你所有思考、使用的术语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听了觉得是天方夜谭。我边听边想,视野、见识、思想力巨大的落差,会令书法极其尴尬。书法的知识结构不改变,书法的确没有希望。中国美院老教授的呵斥责备言犹在耳,当我们在这样的场合振振有词地宣称“我是写汉碑的”,其实人家觉得你可笑之至,缺少对话的资格。

  这就导致我们对书法的“当下”即现实境遇非常敏感。1985年,我受刘江老师指派带一个美术学院的书法本科班,当班主任。过去书法课都是重复老套路,职业式地随时指点指点,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实在乏善可陈。我初出茅庐,觉得不能这样教学生,有没有办法把枯燥的书法练习做一个大改革?首先第一个目标,争取做到横贯四年的学习共计1000多堂课,每次课不重复,每次我都逼着自己绞尽脑汁想新招。我在四年全日制学习安排中,可以做到一堂课都不重复。凡是需要重复的一定会有理由:比如要反复锤炼,就算训练方式重复,目标也是不重复的。四年下来,边做边整理,总结出了一个大学专业教学法系统的大文案,在教育部(当时叫国家教委)得了奖。浙江美院主管教学的宋忠元副院长说这个成绩非常珍贵。我说为什么?宋副院长说他听参评的人说,书法在过去根本就没有人注意,而且其他院校几乎没有这个专业。国务院颁布学科目录里面没有“书法”这一项,因为没有“户口”,肯定不受人待见。

(待续)



微商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