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卖了27年的肉饼,薄皮陷厚,一口见肉

 双刃剑插剑鞘里 2017-12-13

冬天,就是应该吃肉呀!

烫嘴、流油、溢香,

一口满足。

门钉肉饼

小时候,爷爷从城里回家时,

总会从怀里捧出一个小小的包袱,

油纸一层层打开,

逐渐露出里头冒着热气的肉饼。

厚厚的肉饼双面焦黄,

内里饱含着浓浓的汤汁,

最后一层油纸掀开,

空气中飘荡着牛肉和大葱的香味。

抓起来,三两下塞入口中,

热腾腾的汤汁直接滚入喉咙,

扎实饱满的肉馅肥廋搭配得当,

薄皮厚陷,一口见肉。

烫嘴、流油、溢香,

一并满足。

门钉肉饼的由来,

说法不一,

但总归和慈禧老佛爷脱不了干系。

一说是御膳房做了一种有陷的圆饼,慈溪非常喜欢,问身旁的太监叫什么名,因为形状与宫廷大门上的门钉非常相似,于是答曰:“门钉肉饼。”

二是慈禧出游时,指着门钉对身旁人说:“今晚要吃这个。”在身边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御膳房的厨子灵机一动,模仿门钉的形状做成了肉饼,多年流传,就成了拥有百年历史的“门钉肉饼”。

京城做门钉肉饼的店有很多,

但有一家尤其热闹。

从91年营业至今,

整整27年时间,

早上十点半开门,

到九点多关门,

空气中始终飘荡着扑鼻的肉香。

店里只有十一张桌子,

但却异常吵,往来说话得靠吼,

二手烟的气味四处游荡。

即便如此,每到饭点,

队伍直接排到小店外头,

没等上小半个钟,

基本无缘进店。

“吃几个?”

“六个。”

“几个人?”

“两个。”

“吃得完?”

……

肉饼比拳头还大,

刚出炉时两面金黄,烤得酥脆焦香,

肉馅弹牙而有嚼劲,入口不松不散。

就着热气一口咬下,

油脂“嗞嗞”地往外冒,

薄皮大馅,一口到肉。

吃了二十多年的老北京们,早已摸索出他们最爱的吃法:

还冒着烟的肉饼一上桌,

小碟里倒上醋,放入肉饼滚上一圈,

一口肉饼,一口小米粥,

兴致来了,再加上一瓶白酒,

就是完美的一餐。

慕名而来的吃货们,

没有老北京们耐烫的功夫,

学着大爷们的模样来上一口,

往往被溅了一身牛油,

还被烫的龇牙咧嘴、舌头发麻。

只能拿出吃小笼的绝活,

在边缘较软处咬上一个小口,

小心吸出汤汁,

再将醋从小口中灌入,

一点点将热腾腾的肉饼吃下肚。

最初一枚门钉肉饼不过几角钱,

一卖就是十几年;

到了2012年,定价才涨到2元一个;

甚至到了2017年,

一个直径六七厘米,厚三四厘米,

内里填着饱满牛肉的肉饼,

依旧不过5元一个。

老板对价格的严格把控,

直接限制了同类店铺的价格,

为了获取更多利润,

别店的肉饼从“门钉”变成了“图钉”,

而宝瑞家,依旧分量十足。

近几年,社交媒体的兴起,

这类老店被大量曝光,引来了大批食客,

冠以各种“老北京”的名号。

但从始至终,老板依旧在后厨,

扎扎实实做着他的肉饼。

没有借助这波风头大肆宣传,

没有站出来高声吆喝,

更没有借着名气大涨,坐地起价。

他就这么安安静静做着肉饼,

慕名而来的食客被出品所吸引,

口耳相传,名气更甚以往。

在现在,“老北京”的名号,

早已被各种粗制滥造的店铺所玩坏,

他们借着这个名头,搭配上各种噱头,

吸引不知情的食客前往消费。

一次体验过后,顿感被骗,

从而对“老北京”这一类的名头更为抵触,

而一些受此牵连的老字号们,

也开始破罐破摔,

成了怎也无法走出的恶循环。

但即便周围环境如此,

依旧有这些认认真真的小店,

几十年如一日地,

做好产品,静待客来。

不喧哗,自有声,

哪怕安安静静,

也自有其动人的力量。

- END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