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匠志|青花水墨里的一颗“行者”心

 天宇楼33 2017-12-13

晋风禅意




2


传统工匠是一种职业,但在当下,其意义又远超出其职业本身。


他们用最原始的自然材料,诸如金属、草木、泥土等,通过一双巧手,不但化平凡为神奇,更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品质、一种文化传承。


山西文化源远流长,各种优秀的工匠层出不穷,“文博山西”特开设“晋匠志”这一专栏,为您展现山西工匠的技艺,展现他们的专注和创新。


高建军


瓷,

青花瓷,

瓷上氤氲青色烟云。



提起青花瓷,

多数人很容易想到那首《青花瓷》的歌,

撑着油纸伞袅袅娜娜的江南女子,

细雨飘成薄雾,回眸凝成思念。

青花瓷所晕染的世界,

在很多人的心中,

便是青色江南。



  眼前的青花瓷,

却是狂风卷沙百草扑地巨浪滔天。

画面上是这些词语:

排山倒海、黄沙漫天、云迷雾锁,

群山竦峙、虬干枯枝,临渊壁立、兀自挺拔……



而一派峥嵘中,

墨色点染出一僧,

低头、弓背、长袍,

或低首前行,或结跏趺坐,

或合掌静立,或拄杖蹒跚。

大自然的惊涛骇浪与行者内心的波澜不惊

成就画面的动静相宜,

宏大壮阔的外部世界在禅者这里,

狂心顿歇。


行者一

行者二

行者三

行者四

行者五


这个青花水墨“行者”系列,

是山西代县人高建军所创。

画面充满张力,意境深远,

不由让人心动。

这恰是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

“美”在意象。



  高建军心中如有一僧,

前行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学之路上。


行者(局部)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在其作品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中,

对中国传统审美给出了“美因人而彰”的解读。

自然景物要有人的审美活动,

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

美并不在外物和风景,

也就是“美不自美”。

美在体验,美在“心动”,

美在“酒不醉人人自醉。”


《南山》青花瓷板5屏


1984年出生于忻州代县的高建军,

幼时在农村,

乡村小学没有什么美术教育。

如今想来,

奶奶们剪的窗花,姥姥们捏的花馍,

大约便是最早的美术课吧,

也许身体里那些美学素养

也都继承自她们最朴素的对生活的热爱。

10岁时他随父母远赴宁夏定居,

第一次有了美术课,

第一次感受到一支笔带来的神奇,

从此对画画的喜爱渐成热爱,

一路不舍,

直到考取到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读书。


独揽群山

北山

春山图

春花早春图


“大学是一个洗脑的过程。”高建军说,

自己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提升始于大学。



景德镇自汉代便有陶瓷烧制,

宋代御赐殊荣,

历经元、明、清三代,

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自然浸润深厚,

这时高建军开始意识到,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美术

与自己一直以来接受的美术教育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是建立在哲学的整体观之上的。


梦见米芾之一

梦见米芾之二


一直以来的美术学习中,

画静物、画石膏像、画人像,

素描、速写、水粉、油画……

西方美学在中国孩子的课堂上占有重要席位。

它的美学传统中突出的特点是“以个体为美”,

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

认为这是美之所以为美的重要属性。



而中国的审美,

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

东西方对美学的认知不同,

与佛教禅宗公案中的“幡动”与“心动”,

颇有几分类似。

自先秦诸子以来,

许多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

除此之外,

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

他们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音乐理论,

也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问道


  景德镇蕴含的深厚的陶瓷文化

让高建军越来越着迷,

他一头扎进中国传统美学中汲取养分。

梦荷

水墨荷花


“记得以前美术课本里有一幅

傅抱石的《平沙落雁》,

看过之后便像从没吃过糖的孩子,

突然品尝到了它的甜蜜,

便再也忘不了这种味道。”

高建军谈及傅抱石对自己的影响,

恰如那首《传奇》所唱:

“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梦想着有一天能再相见……”



他开始关注傅抱石的一切,

从作品到技法,

到傅成为开中国画一代新风的宗师的过程。

“傅抱石的山水画气韵高古旷远,

画中人物配饰皆与魏晋名士相合,

画中山水又是眼前现实的皴染。”

傅抱石成了高建军追随的榜样,

对他影响深远。

清莲

墨荷


大学毕业前实习期,

高建军在福建德化县画了半年多花瓶,

那段时间他从早晨8点半开始

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左右,甚至会更晚。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歌中唱着的便是高建军当时的日子。



素胎上临摹中国传统水墨作品,

这段时期高密度的临摹,

带给高建军更多感悟和体会。

拜山

行者  雪域

行者


清雍正年间,

景德镇的“唐窑”闻名天下,

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推向一个高峰,

“唐窑”即清代督陶官唐英景德镇督造之官窑。

他初到景德镇便花了五年多时间

对陶瓷烧制过程中的所有流程进行深入研究,

才有了唐窑的地位。

这给高建军的启示是,

艺术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只有深入进去才能走得更远。

行者

如是观


青花水墨画成为高建军醉心创作研究的方向。

这种与中国水墨山水同宗同根的艺术形式,

不是在纸上、绢上做皴染,

却在画法上借鉴了水墨画,

将青花料画于坯体上,

施青白釉经1300℃高温烧成。

水墨画呈现的是墨色,

青花水墨画所呈现的却是蓝色,

材质上还具有抗腐蚀性和光泽感。

钴料经高温后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蓝,

将苍茫云海的辽阔,

水雾葱茏的莹润和远山大漠的深邃,

表现得更有艺术感染力。


敦煌菩萨

云中菩萨


“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什么是中国的艺术?”

学习越深入,

问题就会不断涌现。



2010年,

高建军考取景德证陶瓷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师从他崇敬的宁钢教授。

宁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弘扬,

不遗余力推动中国陶瓷艺术走向世界。

高建军在读研期间,

随着老师的指引,眼界日渐打开,

对艺术的认知也日渐深入。



“老师一直强调‘法于传统而不囿于传统’,

艺术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中国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有中国的美学体系。”高建军说。

云冈石窟

皈依图


作为一个手艺人,

思想要不断学习进步,

手艺更要不断精进。

2010年,

高建军成立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

钴料的优劣、笔法的使用、

釉料的选择、墨色的浓淡……

艺术创作是一个整体,

他对所有与水墨青花创作有关的环节

做了彻底而深入的了解


高建军工作室内部


2011年、2012年,

高建军在黄山写生,

从现实山水中寻找创作灵感,

“山水不是死的,它们是变化的。”



黄山归来后,

高建军创作了青花水墨画“南山”系列。

画中山水莹润飘逸,

淡淡蓝色晕染出的水气,

加之白瓷光泽的浮动,

此时的黄山,

陡峭挺拔者得水润而仙风道骨,

葱茏可爱者得水润而云蒸霞蔚。


黄山

高岭

江畔


2014年,

高建军与妻子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回到故乡山西,

拜访五台山上的古寺名刹,

归来后除了有创作灵感的收获,

还有心灵的洗礼。



“以前这个系列作品中的人物是古代高士,

有时呈现出飞沙走石的画面时,

总有人物压不住阵脚之感。

从五台山回来之后,

把画面中人物换成僧人形象,

画面顿时就感觉平衡了。”

高建军将这一题材的创作命名为“行者”。



行者,

在佛教中指那些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

他们为信仰“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思想,

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内化于中国文化中。

这样一个形象出现在画面中,

观者自然会把对文化的解读带入对画面的解读,

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2016年-2017年,

高建军入选国家艺术基金

“景德镇民间青花瓷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这让他有了更多的动力和责任感。


一合相

行者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在青花水墨的世界里,

高建军说,

自己是刚刚迈步的“行者”,

心中有一僧,

不问风雨,

只管低首前行。
 

 

道不远人。

唯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