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帝的最后一次战略出击

 木铎图书馆 2017-12-13

崇祯帝的最后一次战略出击

冷月无声/文

  公元1643年八月,崇祯帝策划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战略出击。此时,朱明王朝最后一个可堪大任的军事统帅孙传庭,带领着明帝国的最后"一付家当"---步骑十万,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这次自不量力的极其轻率的战略出击,耗尽了明王朝最后一丝力气,基本钉死了国家灭亡的棺材板……

  1、

  1643年的朱明王朝,早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帝国的军队一方面要面对关外咄咄逼人的八旗兵,一方面要应付李自成、张献忠等多股流动作战的农民军,一直处于两线作战中,疲于奔命,劳而无功。在1642年初结束的明清松锦大战中,辽东明军主力、拱卫京师的明军精锐共计13万人全军覆没,明朝在关外已经毫无还手之力。坏消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李自成趁机突入中原,三围开封,兵锋直指关中。此时,崇祯帝手中仅剩下陕西孙传庭所部尚堪一战。

  有实力才能进攻,没实力只能防守,这是最起码的军事常识。然而,朱明帝国的掌舵人崇祯帝似乎对这个基本常识真的不明白。松锦大战,明军在没有必胜把握的情况下,仓促出击决战,结果13万精兵全军覆灭。面对李自成的百万之众,明显敌众我寡,但如同松锦大战中的瞎指挥一样,焦躁、冒进的崇祯帝根本不顾敌我强弱、不顾缺粮少兵、不顾瘟疫横行,脑子里一根筋只想着出击,与敌决战中原。

  1643年五月,崇祯命孙传庭为督师,主持河南、四川、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务,不顾一切地严令孙传庭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中原。

  

 

  2、

  前线总指挥孙传庭并不想仓促出战。实际上,进士出身的孙传庭与李自成是老对手了,在两人的交战史上,李自成多次成为孙传庭的手下败将:崇祯九年,孙传庭在榆林建军,号秦军,建军伊始便在子午谷俘杀高迎祥,正是这一战才客观上使得李自成取代高迎祥成为这支农民军的领袖;崇祯十一年,孙传庭与洪承畴在潼关南原设伏,重创李自成,李自成仅率十八骑逃入商洛山中,一度销声匿迹。

  然而世事异变,此时的李自成已今非昔比。潼关南原惨败后,李自成利用洪承畴、孙传庭所部均北上抵御清兵的机会迅速崛起;而朱明王朝的统治阶层却看不到危机就在眼前,依旧疯狂作死,使得全国大多数农民相继失掉土地转成流民,正是这些人汇成了李自成革命的滚滚洪流。"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豫变纪略》)。此时的明王朝已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军事上接连惨败,明朝军队大部分堪战精锐都相继被歼灭,李自成、张献忠所部久经战阵,兵强马壮,已经成了气候;经济上更是全面崩溃,崇祯以皇帝之尊向大臣们借钱,却应者寥寥。大明朝的钱都到那里去了呢?都跑到皇亲国戚和官僚士绅的腰包里。国家财政收不到钱用于正常的国防和行政支出,这样国家如何不亡!?

  3、

  明朝是要亡了,恐怕就连孙传庭以及他的部将们在内心深处也是这么想的。但战地将军们还是提出了如何应对李自成有效策略:"贼势大,不可敌,然襄阳野如潴,百万之众何以供?五月后必大饥,因其饥而攻之,可不劳而定"。于是,孙传庭制定了坚守潼关、增兵积粮、待李自成所部饥疲时再集中兵力发起进攻的军事方略。这本是克敌制胜的好方法,无奈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崇祯帝根本听不进去。

  对于崇祯帝这次不自量力、极其轻率的战略出击,兵部侍郎张凤翔进言称"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然而,崇祯已然发了昏,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

  4、

  对于此次自不量力的战略出击,孙传庭自知凶多吉少,临行前,他顿足叹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在崇祯帝的催逼下,孙传庭不得不放弃原来的作战计划,于1643年八月亲率白广恩、高杰等部10万人出师潼关,尽管崇祯帝还命令左良玉所部以及总兵陈永福、秦翼明分别率河南兵与四川兵合围进剿,但这三支军队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出现在他应该出现的战场上。

  这是一次毫无悬念的败仗。

  九月,孙传庭于汝州战败。李自成一日内追杀四百里地,直趋孟津,明军四万余人战死,兵器辎重损失殆尽。"传庭单骑渡垣曲",逃回潼关。

  十月初,"贼获督师坐纛,乘胜破潼关,大败官军"。 号称天险的潼关迅速被李自成攻克。

  十月初三,孙传庭战死于乱军之中。《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