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玉獬豸

 天宇楼33 2017-12-13

玉獬豸佩(正),西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藏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时期都城遗址,在第二次对武库的发掘中,出土了一枚片状圆形透雕玉佩,刘云辉认为,它就是汉代文献记载的獬豸形象。

  獬豸,读作xièzhì,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一角,能辨曲直,见人相斗,则以角触邪恶无理者,古人视之为祥物。汉·杨孚《异物志》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汉·司马相如《文选·上林赋》椎蜚廉,弄獬豸。郭璞注引张揖曰:獬豸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宋书·符瑞志中》獬豸知曲直,狱讼平则至。《金史·五行志》太原进獬豸及瑞麦。

  獬豸亦作獬廌。晋·张协《七命》拉甝虪,挫獬廌。《新唐书·酷吏传·侯思止》獬廌不学而能触邪,陛下用人安事识字?清·二石生之《十洲春语》獬廌不饮恶溪水,凤皇爱占青桐枝。獬豸也指古代御史等执法官,或其戴的獬豸冠。


玉獬豸佩(背),西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藏

 

     这枚玉獬豸佩直径为4.2厘米,厚0.45厘米,1976年西安市西北郊汉长城武库第七遗址内出土。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证实,武库毁于王莽时期,此后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弃而未用,因而此佩的制作时间应属汉代无疑。

  佩为白玉质,圆形扁平体,形制规整,制作考究,正面边缘勾勒出一圈细阴线,其内以阴线勾勒和镂空透雕技法表现一独角山羊形象。羊呈回首站立状,阴线雕出山羊外轮廓和细部,轮廓外镂空透雕,羊头较长,双目有神,嘴微张,颌下有长须,双耳竖起,头顶雕一弯刀状的独角,角上有阴线波折纹,右前腿抬起,左后腿弯曲,大尾上翘,肩部碾琢出四层迭压的羽翼,羽尖与胡须相连,山羊脸颊、颈部以及四肢上均匀勾勒出密集的短细阴线纹,以表现体毛,翼羊身体的四周均与云纹相连,左侧后蹄旁钻一细孔,背面光素无纹。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与实物对照,刘云辉认为,这枚玉佩中的带翼独角山羊,就是汉代文献中记载的神兽——獬豸的形象。

  獬豸虽是中国古书中常见的一种神兽,然而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却一直没有定论。《辞源》中说獬豸可能是羊,也可能是鹿。《辞海》则笼统称为传说中的神兽。古书对獬豸的属类更是莫衷一是,《史记集解》《后汉书》都认为獬豸是鹿,王充在《论衡·是应》中指出獬豸是“一角之羊”,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为獬豸“似牛”。

  獬豸虽然没有“验明正身”,可它在文化史上却有着非凡涵义。各种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汉·杨孚《异物志》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相传,先秦官员断案折狱,曾用獬豸辨别其中曲直。由于獬豸的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獬豸被当成了司法官员廉明正直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比如清代御使及按察史的补服前心后背皆绣獬豸图案,还因它是一种瑞兽成为了明孝陵神道六种墓前石兽之一,为朱元璋守墓600年。


明十三陵神兽獬豸

 

  獬豸究竟是什么动物,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书法家徐畅教授从实物入手,在古代器物中寻觅獬豸的线索,从而进行归类分析。通过研究大量的青铜器、画像石、印,他发现了獬豸形象演变的规律。

  秦代以前的器物上,獬豸多为一种羊,在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战国铜器残片上的獬豸形象是一个明显印证。该残片上,獬豸是一种羊形动物,短尾羊蹄,一角,面对扑来的狼低头作癥触状,以保护正在逃避的小羊。这幅图景,比较完美地反映了獬豸不畏奸佞强暴,保护弱小的特性。到了东汉以后,獬豸的形象发生了变化,成了一种牛身兽,如陕西绥德、神木等地发现的汉画像石上,獬豸无一例外的是似牛动物,四肢用力后蹬,低头怒目,作抵角状。



  通过研究,徐畅得出结论,獬豸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动物,它的形象最早来自于羊,东汉以后发生变化,变成了牛身动物。这一研究成果写成《獬豸封泥和獬豸印》发表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书法》上,并得到了考古学界和书法学界的认同。



  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缘,还可从古代“法”字结构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而“廌”义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来。由“灋”到“法”,“廌”字虽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正义”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