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议论文是这样练成的——《成功与修炼》是如何修炼成功的

 落九霄 2017-12-13

《成功与修炼》是如何修炼成功的


 对于议论文写作一窍不通的同学来说,下面几步可让你快速入门。

第一步,化整为零,段落训练。在段落训练中,认识语体风格、层次变化和叙议结合的方法。训练有多种类型,可先给材料,材料又有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之区别;也可先给论点或结论,来完善材料和议论过程。请看下面三例:

(一)使用下面的单则材料,运用例证法完成一个议论文段落写作。要求按照“论点+引例+叙例(一个详例)+议例”的结构写作,100字左右(叙例50字左右,其他50字左右)。

材料: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一直与病魔做斗争,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最优秀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二)使用下面的多则材料,运用例证法完成一个议论文段落,要求按照“论点+引例+叙例(三个简例)+议例”的结构写作,200字左右(叙例100字左右,其它100字左右)。

材料一: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羽、张飞兄弟却不认同诸葛亮。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以后的作战中,几人取得了更多的胜利。

材料二:唐朝谏议大夫魏征,常常犯颜苦谏,屡逆龙鳞,可唐太宗“站得高”,以宽容为怀,把魏征看作是照见自己得失的“镜子”,终于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材料三: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练了坚固的事业之基。

(三)模仿下例的三个层次:列举事例——归纳共性——得出结论,也围绕该段最后一句“万丈高楼打下了深厚的地基,才使他们达到了一般人所达不到的境界。”另写一段话。

一代艺术巨匠达芬奇学画时经过一番严格的“画蛋”训练;闻名全球的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从孩提时代就经历魔鬼般的刻苦练习;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自幼就打下扎实深厚的武功和唱功底子。为什么他们能成为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师?因为他们都曾经“画过蛋”,即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基本训练,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万丈高楼打下了深厚的地基,才使他们达到了一般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第二步,化零为整,初步成篇。光有段落训练不够,要有整体观念的形成。怎样训练呢?在上面的几个片段材料中,力求找出一个共同点作为标题或中心论点,从而把它们连缀成文。比如,我们可用“成功与修炼”为题,来看如何修炼成文的?下面就是一例:

成功与修炼

成功是一个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达到了富裕的层次,单纯的物质条件不能称为真正的成功,倘若想要获得真正的成功,就必须不断地修炼自身,达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双赢。

顽强不屈是成功的重要前提。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一直与病魔做斗争,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最优秀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宽容是成功道路上的强大推动力。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关羽、张飞兄弟却不认同诸葛亮,对诸葛亮冷嘲热讽,但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唐朝谏议大夫魏征,常常犯颜苦谏,屡逆龙鳞,可唐太宗“站得高”,以宽容为怀,终于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侮骂甚至谋划诛杀自己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

牢固的根基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号有“围城之子”的钱钟书先生,刚进大学便立下目标,横扫清华图书馆。于是他便在老师的眼里成了一幅独特的风景:从不带与课堂有关的书,只带一本自己要读的书,边听边看,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在世人自作聪明“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他却以“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思绕树鹊难安”的精神来修炼自己。先生因此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写出了令无数读者痴迷的《围城》一书,从而奠定自己的文学地位。

事实上,当你坚持修炼自身,具备了坚强、宽容的品质,成功便会悄然降临了。

第三步,推敲指点,润色提高。有经验的老师知道,上面这篇凑起来的议论文,显然有很多不足,但对于初学议论文的同学来说很有成就感了。首先要肯定它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规范的传统议论文,给写作者以信心。然后要指出提高的地方,当然要求不能一下子提太多、太高。比如,就提出一点修改意见,怎样变刻板为“灵活”。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方面,一是语言方面的。

结构上,上文采用简单通用的的一个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的并列式横向结构,写作中可指导多采用递进式纵向结构或正反对比式结构,行文就灵活多变了。

语言上,你看上文分论点的设置和议论部分的语言都显得过于整齐划一、冷静客观了,缺少个性、思辨的色彩。论述文中最好能闪现出写作者的影子,流露出写作者的真性情,而不是刻板冷漠地再现正确的大道理,最好写成现在流行的“思想评论体”。如何改变呢?在分论点的设置用语上,可以用进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上可以整散结合起来。在各部分的议论当中,可变换不同句式轮换使用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等的不同论证方式。论证中,还有必要加进“你我他”人称的变化,从而使得写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更鲜明强烈,更易被人接受。

比如:加“我”时,可用“我至今还深深感动于”;“在我印象中”;“他的行动告诉了我”。

“我”可使议论自然而平和,表达观点更简单明了,但不可有太多的介入,否则会使文体出现偏差。

加“你”时,可用“难道你不知道吗?”“你将为你的行为付出代价”“你可知道”“谢谢你,若不是你,我们如何才能知道”。

“你”可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情境,既容易激发作者的抒情欲望,也方便于作者对主人公行为的直接评判,让读者更直观地看到作者的观点态度。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有时“你”也可以指代读者。比如,你是否知道,你是否感受到,你是否感喟于,你还记得吗。

加“他”时,可用“他做出了选择”“他们去追求”“他们认为”。

“他”在论证中,能够直接点到人物与众不同之处,用例中人物的观点直接佐证作者自己的观点。既直接又有力。

论证中,人称的体现和变化,使文章有了作者个性化的影子,方便了作者展示自己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也改变了一般议论文的风格,让文章传递出新意和诗意。

经过上述以“灵活”为主旨的反复修整与提炼,一篇《成功与修炼》的议论文,就基本炼成了,请看下文:

成功与修炼

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修炼便是成功之父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现实也确实如此。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与挫折更是家常便饭,想要获得成功,更要懂得如何修炼。

毅力如锋利的刻刀,不断地雕刻着成功的巨石。而人,只有在不断地磨练中,才能磨出毅力的锋芒。在音乐界中,便有这样一位令我深深敬佩的不屈战士——贝多芬。我至今无法忘怀,他因为耳聋失聪,只好用牙咬着木棒,抵在钢琴上练习的艰难模样。他发热的手指浸在水中,使冷水升温,也使我的心为之颤动。正是在这种魔鬼般的训练下,他出色地指挥了《第九交响曲》,如果他没有钢铁般的毅力,就不会成为音乐巨人。

在宽容的海洋里,成功的帆畅游远航。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以宽容成就大业的人如翻腾的浪花,难以数计。三国时,诸葛亮宽容了关羽、张飞的嘲讽,依然重用了他们,不仅成就了蜀国,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唐朝的唐太宗,多次宽容了魏征的直言进谏,造就了辉煌的“开元盛世”。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不计前嫌,重新启用前朝官员,最终重振了大汉王朝。

这些伟人们的开阔心胸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诸葛亮在草庐中读书种菜,磨去了性格中的锋芒;唐太宗在沙场征战中,深知宽容的重要性;刘秀吸取了前朝的教训之后,以巩固人心为重中之重。他们都是在多年的人生历练中,不断敞开自己的胸怀。

然而,仅仅有对人的宽容还不够,自己本身还需要努力修炼,夯实基础,成功离不开扎实的根基。可是,现在的社会是浮躁的,人人在追求着快速成功,他们没有一代艺术巨匠达芬奇学画时的那一番“画蛋”训练; 他们没有闻名全球的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从孩提时代就经历的魔鬼般的练习。他们成天梦想的是一夜暴富,却忘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啊!

不坚持自身的修炼,你又怎么能登上成功的宝座呢?

真正的成功必定是个人修炼到了一定境界后,水到渠成的结果。80年代,一位韩国的朋友在哈佛求学。在餐厅中,他注意到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对自己所拥有的成就并不感到意外。这些成功者认为,成功是自己多年来修炼所得到的必然结果。为此,这个韩国人专门出了一部关于成功学的书,这本书被哈佛校长读过后,立刻寄给他的好友——当时的韩国总理,并写信道:这本书可以帮助韩国的经济上一个台阶。

这些成功人士刻苦修炼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因为这种修炼使他们顽强不屈、使他们宽容敦厚、使他们根基牢实,是修炼激发了潜能、是修炼构筑了地基、是修炼最终走向了成功的道路。

 






忽尔间我们说散就散,长按扫描不见不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