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哪一种焦虑?

 破茧成蝶808 2017-12-13



1. 你的焦虑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可以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


比如,你欠了房贷、车贷或者别人的钱,可以安排如何一步步把欠款还了。


第二类:是假设可能发生的情况。


比如,天花板掉下来怎么办?这种事情虽然有可能发生,但你无法做出任何应对,也不可能一直站在这儿等着它掉下来。


天体也可能掉下来,星球也可能相撞,这些问题都不是我们事先能够准备应对的,但我们也不应该成天想着这件事而什么都不做。


第三类:混合型,有确定的部分,也有不确定的部分。


比如,出轨、劈腿。我们知道出了问题肯定会有解决办法,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问题。


我们不想面对未知的危险而毫无准备,应对焦虑的核心,就是把不可控的部分变成可控的部分。




2.要想不焦虑,先了解自己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是否焦虑,怎么焦虑,然后才能有具体而有效的办法去应对。


很多人只是有焦虑的感觉,但不能确切地了解究竟是什么地方不对劲。对他们来说,焦虑就像顶在头上的一片乌云,挥不去、抹不掉、够不着、逃不掉,所以会觉得暗无天日,不知何时是尽头,因而感到沮丧、无助和无力。


当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并定位焦虑,我们就知道如何判断,从哪儿入手解决焦虑,哪些情况可以自己处理,哪些情况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不管什么类型的焦虑,一般都会有身心或行为的表现。你可以根据下列清单,对自己的焦虑有进一步的清晰了解。特别是当你感到焦虑的时候,仔细地体会一下,自己的焦虑都包含了哪些成分。


美国心理学家Susan M. Orsillo和Lizabeth Roemer在他们合著的《The mindful way through Anxiety》中提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焦虑。


第一,思想层面


a.担心未来不知会发生什么:


比如,“单身一辈子,孤独终老怎么办”“考试考不好怎么办”“老公出轨了怎么办”“孩子将来没出息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上厕所时染上细菌怎么办”“生不了孩子怎么办”“在公众场合惊恐发作怎么办”,等等。


b.反刍已经发生的事:


比如,“我怎么能那么做呢”“大家肯定会很讨厌我或不喜欢我了”“我要是不那样对待我的爱人、孩子就好了”“我老板肯定对我很失望”,等等。


c.危险的想法:


“我会疯的”“我要发心脏病了”“我要是这么做会有危险”。


d.批评指责自己:


“我什么都不行”“我真是个蠢货”“我是个干什么都拖延的人”。


第二,身体层面——观察自己身体上有什么不舒服的反映


a.心慌;

b.头晕目眩;

c.出汗;

d.呼吸急促;

e.浑身发抖;

f.口干;

g.胃部不适;

h.肩颈酸痛紧张;

i.头疼;

j.不安;

k.胸闷;

l.尿频、尿急;

其他。




第三,情绪层面——观察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否交混而来


我们焦虑时,一般不只伴随一种情绪,而是几种情绪交叉出现。比如愤怒、悲伤、震惊、厌恶、羞愧等。


第四,行为层面——观察自己行为有哪些失常


a.重复性的行为或习惯:


比如,咬指甲,抖腿,摆弄头发。


b.回避或逃离的行为:


比如,拒绝邀请,找借口取消参加社会活动;让别人帮你打电话;为了躲开一座桥、隧道,或一个地方而绕远道;或者,焦虑时用特殊的仪式、动作或东西,以辟邪的名义避之。


c.分散注意力行为:


比如,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看电视,买东西。


d.企图占上风保护自己的行为:


比如,强势与人交流,威胁他人,显示权威,表达愤怒等。


焦虑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上的症状和表现。但总体来说,如果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与人的关系,可以试用本书中分享的方法来进行自我调节。




3.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逃避、对抗和陷入其中


如果你感到自己的焦虑已经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都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那有可能就是焦虑症了。


焦虑症会使人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需要专业的治疗帮助,有时甚至需要药物治疗。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只是普通的焦虑,还是患上了焦虑症呢?


如果你的焦虑已经明显地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或者人际交往,就说明你已经无法通过自己的调节来改善。


这时你需要去医院寻求专业的诊断和帮助。不要拖,也不要扛,心灵是我们首先需要关怀的地方。


焦虑症在医学上有清晰明确的诊断标准,世界通用的诊断标准主要是根据美国《精神疾病统计诊断手册(DSM-4)》,中国使用的是《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好消息是,焦虑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疗愈,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许多人一听精神疾患就会非常害怕,唯恐避之不及,甚至讳病忌医。其实,人是身心合一的整体,我们的身体会生病,心理当然也会生病。


焦虑和抑郁都没什么可怕的,就相当于心理患了感冒,只要及时诊断治疗,就可以好转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身体的疾患更可怕,因为大多数精神疾患都可以痊愈或好转,而很多身体疾患却没有归途。


事实上,最可怕的并不是我们是否有抑郁或焦虑,而是我们的逃避和对抗,将我们引入了深渊。随着心理和神经科学的发展,现在有了更多的方法帮我们走出困扰。病症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逃避和对抗。




本文来自海蓝博士著作《不完美,才美II》



你可能还想看:







《不完美,才美II》(每日一评)

@当当用户


这套书不错,里面的内容写得透彻,深入浅出,还有结合案例分析,能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孩子,来改变自己的状态,书的纸质很棒,正版的,值得大家购买!希望我的评价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