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用和亲与封王拢络蒙古,征服准噶尔部,乾隆用了第三种方法

 天地史话 2019-12-24

中国北方草原上,蒙古族有两种来源,草原百姓(东部蒙古)和林中百姓(西部蒙古)。南宋时期,东部蒙古崛起,成吉思汗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此时西部蒙古成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被划分为四个万户。

明朝时期,元朝的后裔称为本部蒙古,即鞑靼,西部蒙古这一部分称为瓦剌。明朝初期,鞑靼和瓦剌都曾臣服,几十年后,瓦剌入侵,土木堡之战俘虏了明英宗。

明末清初,本部蒙古分化为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清朝采用和亲、封王的办法分化拉拢,使这两部分蒙古成为满清的盟友,进行了有效控制。

明朝时期,瓦剌部在蒙古鞑靼部打击下,向西迁移改称为卫拉特部,下分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四部,也称为漠西蒙古。分布地区北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南至天山,东到阿尔泰山和蒙古杭爱山分界线,西包巴尔喀什湖地区。

十七世纪,准噶尔部统一了漠西蒙古4部,并征服了察合台汗国,建立准噶尔汗国。其疆域北接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区,西包巴尔喀什湖,东至蒙古萨彦岭及色愣格河流域,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

清朝建立初期,准噶尔汗部称臣。康熙十年(1671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不断用兵扩张地盘妄图统一全蒙古,重建大蒙古汗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率精锐骑兵3万打到离北京仅700里的内蒙古乌兰布通,严重威胁到清朝的安全。康熙皇帝亲率大军与准噶尔军队决战,清军凭借大炮轰击,大败准噶尔军队。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准噶尔部集合3万骑兵进犯,康熙皇帝率10万清军分路出击,在昭莫多地方(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将准噶尔军队阻截包围,几乎全歼噶尔丹的精锐部队。此后,康熙时期,又多次与准噶尔作战。

雍正十年(1732年)额尔德尼昭之战后,清朝与准噶尔之间暂时和平。然而直到乾隆时期,准噶尔部依然不断扩张,成为清朝的最大外患。

乾隆十年(1745)准噶尔汗王去世后,上层为争夺汗位内乱不断。1753年,达瓦齐在姑父阿睦尔撒纳的帮助下夺得准噶尔汗位。得到汗位后,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不和,阿睦尔撒纳战败率残兵2万人降清,卫拉特蒙古多个部落先后归附清朝。

准噶尔的内乱使清朝掌握了准噶尔内部情况,乾隆二十年(1755年)2月,清朝发兵5万兵分两路, 直捣伊犁。清军征达瓦齐途中,准噶尔“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携酮酪,献羊马、络绎道左,行数千里,无一人抗颜者”。汗王达瓦齐兵败被押送至北京,乾隆免死加恩封为亲王,入旗籍,赐地京师,从而初定了准噶尔部。

清朝分封卫拉特诸部汗王, 以分化其势力。此时,阿睦尔撒纳又起兵反叛,杀死留驻伊犁的清朝官兵,企图统一卫拉特蒙古。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朝出兵平叛,阿睦尔撒纳不敌四处流窜,1年后死在俄罗斯。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军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两路。然而剩余的准噶尔人仍坚持抵抗,使清军损兵折将。乾隆皇帝认为其“豺狼成性”,下令将叛乱部落尽行剿灭,“永绝根株”。《清高宗实录》和《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乾隆谕令前线将领:“必应全行剿灭,不得更留余孽”。

平定准噶尔后,清朝先将反叛首领押送到京师;然后将部众从新疆伊犁押送东迁,在新疆巴里坤草原到甘肃肃州之间区域,分批进行屠杀,仅留下妇女儿童。清军中有大量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人,他们对准噶尔人恨之入骨,成为这次屠杀的主力。几十万准噶尔人被杀,妇女儿童被分配,没有参与反叛的部落被编入八旗,准噶尔蒙古人从此灭绝。

从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清朝经80多年征战终于平定了准噶尔部蒙古,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称为新疆。乾隆平定准噶尔部,扩大200多万平方公里疆土,把此战列为他一生10大功之首。

平定新疆后,准噶尔蒙古人从此灭绝,北疆人口匮乏。1762年、1763年,清朝分两次调防张家口外察哈尔蒙古官兵至新疆,又将东归的土尔扈特蒙古和硕特蒙古安置在新疆。1764年,满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被从东北调遣到新疆伊犁、塔城一带驻防。这以后,新疆汉族人口大量增加,成为农业开发的生力军。

明初,几十年时间征服了蒙古瓦剌和鞑靼,但未能根除,整个明朝时期,蒙古都是大患。

满清通过和亲和封王征服了漠北和漠南蒙古;从康熙到乾隆,80多年时间终于根除了卫拉特诸部蒙古。从此,整个蒙古草原和新疆,都被清朝有效统治。

天地史话微信平台(heluoguangying

微信号:wwwlyphocn     

天地史话原创,转载请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