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绘制于普罗旺斯的花卉系列油画将再一次重聚。 1888年,梵高与好友保罗·高更发生激烈冲突,割下了自己的左耳,精神一度陷入癫狂。也就是在次年,他被送进了位于普罗旺斯圣雷米(Saint-Rémy)的一所精神疗养院中。这一阶段,梵高创作了148幅油画和百余幅素描,其中就包括此次展览所要展出的《鸢尾花》(Irises)与《玫瑰花》(Roses)系列。“鸢尾”与“玫瑰”各有两张,本次展览也是这四件作品的首次共同亮相。颇赋春天气息的两种花束在形式与颜色上各有不同,却都流露出艺术家生命尽头所要传达的冷静与超凡的热情,令人心驰感动。 ![]()
Roses,1890,Vincent van Gogh,华盛顿国家艺廊藏
《鸢尾花》还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隐秘发现——由于使用了不稳定的颜料,梵高创作时的真实用色与我们此时所看到的并不相同。相关研究人员发现,梵高在这一时期的绘画中使用了一种以水白铅矿(plumbonacrite)为原料的红色颜料,当这种颜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长期接触后,会分解成白色的晶体。这导致所有包含红色颜料的合成色都发生了褪色,画面中的红色调几乎消失。展览用幻灯片向人们呈现了这些作品的“本色”:蓝色的鸢尾花原来是紫罗兰色,白色的玫瑰花瓣上点缀以红色,而白色的背景原本是粉红色。 ![]()
Irises,1890,Vincent van Gogh,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新环境的新鲜,医生的乐观和病友的合作,使梵高看上去和缓了很多。所以在这段时间创作出的《鸢尾花》,连点彩部分都没有任何汹涌的运笔。插在花瓶里的鸢尾花与玫瑰,孤单地绽放。充满古怪般灼眼的热情,透出很是夺人眼目的精巧,还有那诱惑人心抢眼的色彩,这也许就是梵高自己,孤独的张扬生命力的倔强,冷笑一切凡间的艳俗。比起后来因重新陷入对疾病的巨大恐惧,因而无法彻底地打开心扉,无法最大限度地去把握和利用张力而绘出的作品,无论是初来圣雷米,还笼罩在“割耳事件”阴影之下而创作的《星月夜》,还是在幽闭状态之下画出的《鸢尾花》和《玫瑰花》,都是在圣雷米时期,梵高对绘画的情感最真实而有意义的表达。![]()
Irises,1890,Vincent van Gogh,梵高博物馆藏 1890年的早春,梵高经历了又一次无助的精神崩溃,直到他即将搬往奥弗(Auvers)之前才出现了一段宝贵却短暂的平静期。正是这段狂风暴雨后的冷静才使他得以完成这批创作。在登上北上火车的三天前,梵高接连完成了这批花卉景物画。他希冀弥补自己过去浪费掉的时间,证明自身仍有超凡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他希望,这些“最后的花束”能够获得应有的价值。当然,梵高卓越的绘画技术足够使之担得起这样的期待。他针对画布的大小做相应的画面构图,每一幅画中都有一只稍稍偏离中心的花瓶和一条维持平衡标准的水平线。梵高通过一系列坚定的对比互补组织成一张张丰富的画面,其中活跃着物体、色彩以及风格的激烈对话。艺术家巧妙运用不同的组织手段达到不同的表现效果,正如梵高这两张《鸢尾花》,一幅是蓝色花束与黄色背景产生的强烈的互补对比效果,一幅则是淡蓝花束与粉色背景营造的温柔和谐的情调。![]()
Roses,1890,Vincent van Gogh,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