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与宿州扶疏亭有什么关系

 云中公子 2017-12-14
安徽宿州城内,古州衙旧址后面,在今宿州市甬桥区政府院内。矗立一座格调古雅的建筑,主体为殿堂五间,匾额上题着“扶疏亭”三个金字。进门后,你会看到中心位置陈列着两方青灰色石碑,碑已经断残,却是件宝贝。它的珍贵在于石面上以精致而劲健的笔划镌刻着一幅墨竹。竹枝叶扶疏,形态清逸,仿佛浸着如水月色,在微风中轻轻颤动。竹下方刻有四句诗:“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诗是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的前四句。画与字的落款处,署着“东坡居士”的名字。

    宿州的扶疏亭是根据县志上所载的旧图重新修建的。苏东坡在就任徐州太守时(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时东坡43岁),应宿州太守之求而作墨竹。但“东坡居士”显然不是当时的题署,因为他给自己取号“东坡”,是三年以后谪居黄州躬耕时候的事。碑上题署是后来刻诗或刻画时所加。为了遮护保存这座刻有书画的碑,当时便建起了一所亭,取名“扶疏”,点明所藏的艺术珍品是墨竹。

    据《宿州志》记载:宋朝苏轼任徐州太守时,赠送给宿州太守墨竹一本,宿州太守把它们刻在石头上,并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扶疏亭”。元朝时亭子毁于兵燹。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宿州知府曾显,专门安排此事,并亲自操作。在荒草中搜寻地残碑两段,重建了扶疏亭,为了永久的记忆,他把残碑镶进了亭子的壁上。明朝崇祯末年,宿州知府李炎林重新修缮,清朝康熙年间宿州知府高其佩又修缮,并在原址上增加规模,使扶疏亭保留至尽。古人有诗曰:

    “墨宝真千古,坡翁妙笔留。烟云赠画竹,风雨自鸣秋。潇洒新如寄,婆娑影不收。此间无俗韵,亭外月衔钩。”

    扶疏亭为皖北重要的名胜之一,墨竹碑也十分珍贵:墨竹碑勒于宋代,和墨竹的作者苏轼同时期,因而见证了苏轼的一段活动轨迹,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另外,这件作品是苏轼得意诗与拿手画的联袂,并且这首诗歌背后还有着鲜为人知的趣事呢。

    说是苏轼的拿手画,大家知道,诗书画全才的苏轼,对竹子有独到的理解,格外的喜爱。

    苏轼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县)竹之乡,在竹的姿影中长大,他一生崇尚竹子高风亮节,他高超的才华,他身上浪漫的胸襟气概,通过笔墨在竹的形象中获得淋漓的展现。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道尽了他酷好竹子和依竹而居的心境。

    他喜欢竹也善于画竹,有关他画竹的轶闻趣事很多:熙宁年间东坡任徐州知州。一天,东坡在几位朋友面前提笔画竹二枝,东坡兴致颇高,不无得意地对朋友说:“看,怎样?”

    其中一位徐州儒学答道:“我乍看这竹,像学士立身许国,劲挺不移;再细看,它们疏枝结叶,则像学士驭事爱民,间密以济。”

    东坡爽朗地笑着,说:“先生所言,确为精鉴。”说罢卷起那幅墨竹,赠给了儒学。名作遇到赏家,如同千里马见了伯乐,幸得其所。

    《六砚斋笔记》也记载了东坡的一位文友目睹东坡画竹的潇洒场面。东坡边饮酒,边讲述游赤壁的经过,酒酣兴浓当儿,文友向东坡提出想要墨竹的请求,东坡乘兴应允。于是文友捧砚,东坡慨然挥洒。须臾之间画成,文友得此墨竹,喜不自胜,他形容那墨香中腾飞而出的作品:“竹若紫凤回风,石如白云出岫,书则豪放跌宕,如快马斩阵,而步伍自存。”这情景,何其潇洒又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关于画竹,人们还记起东坡的同乡朋友文同(字与可),他以善画竹著名。文与可不幸病逝,东坡特意撰写了一篇祭文,讲到文同画竹的非凡造诣,讲到他不懈追求艺术境界的可贵精神。其中有几句特别描述画竹的要领:“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既逝矣。”

    当然,人们更普遍熟知的,是东坡从画竹中体会的经验,后来凝结为一句成语叫“胸有成竹”。他说:“故画竹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

    “彭门太守清虚谱,埇上君侯卓异图。”这竹子,苏轼得之于心而形之于手,自然格外值得珍重。再说所题的扶疏诗,这更是竹画的璧合。

    墨竹碑题诗是苏轼《和李太白并序》的前四名,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五月,是一首依韵唱和李白诗歌之作。诗与序的全文如下:

    李太白有浔阳紫极宫感秋诗,紫极宫今天太观也,道上胡洞微以石示予,盖其师卓玘之所刻。玘有道术,节义过人,今亡矣。太白诗云: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今予亦四十九,感之次其韵。玉芝一名琼田草,洞微种之七八年矣,云更数年可食,许以遗余,故并记之。

    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流光发永叹,自昔非余独。行年四十九,还此北窗宿。

    缅怀卓道人,白首寓医卜。谪仙固远矣,此士亦难复。

    世道如奕棋,变化不容覆。惟应玉芝者,待到蟠桃熟。

    诗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经营救赦免,仕途上却屡遭排挤,先后流徙于湖州、黄州、汝州之后,此诗反映了苏轼经过数年贬谪生活,恬淡达观的心情。

    苏轼的诗虽然只是依韵唱和之作,但是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的这首诗,尤其是前四句诗是相当满意的,也是烂熟于心的诗句,他专门为这四句诗创作了竹叶扶疏图,并把它送给了宿州朋友。

    有趣的是,扶疏亭上的墨竹碑题诗,是苏轼依韵唱和了李白的诗,他的这首得意之作,也一石击起千重浪,引起了宋代诗人名家高手的络绎唱和,成为当时文坛一段佳话。

    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原诗是这样写的:

    何处闻秋声,萧萧北窗竹。回薄万古心,揽之不盈掬。

    静坐观众妙,浩然媚幽独。白云南山来,就我檐下宿。

    懒从唐生决,羞访季主卜。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

    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

    黄庭坚随后唱和了苏轼,诗曰:

    不见两谪仙,长怀倚修竹。行遶紫极宫,明珠得盈掬。

    平生人欲杀,耿介受命独。往者如可作,抱被求同宿。

    砥柱阅颓波,不疑更何卜。但观草木秋,叶落根自复。

    我病二十年,大斗久不覆。因之酌苏李,蟹肥社醅熟。

    刘克庄读李白诗和苏轼、黄庭坚和诗,突然想到李、苏写竹诗时年龄都在49岁,而自己已经59岁了,依韵唱和时不禁有些感伤:

    翰林两仙人,偶来听风竹。萧萧玉千竿,采采绿一掬。

    少时负不群,中岁乃见独。嗟余长十年,所至恋三宿。

    径当还笏归,奚俟揲蓍卜。夜郎与憺耳,老大费往复。

    宜州殿其后,路险车又覆。山中采芝去,舍下炊粱熟。

    同是宋代著名诗人的谢枋得见了这些诗歌方家的题诗,自然也激起了清峭典雅之风,跟着和了一首诗:

    雨歇月明松,天碧光入竹。好怀一时开,乾坤清可掬。

    相携尘外游,此乐岂我独。扫开松上云,恐有鹤来宿。

    爽气逼斗牛,何待蜀仙卜。独怜天心劳,千岁几剥复。

    沧海有红尘,不见虚舟覆。问信安期生,何年枣当熟?

    扶疏亭栉风沐雨历越千年,历代吟咏扶疏亭的诗、文不绝如缕,文人骚客,登临抒怀, “疏影半宿犹啼鸟,清风千载韵悠悠,而今也有徐州牧,送竹何人到宿州?”苏轼和竹子的精神气质品格情操滋润了一代代文人雅士。

    临亭小憩,面碑怀古,墨竹及题诗,让人不禁想起苏轼这位11世纪的文化巨人,想起激扬千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起胸怀天下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想起柔情似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品味着谦虚劲节的“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

    苏轼一生迭宕起伏,行踪遍及大半个中国,曾经数十次踏足宿州,留下了众多的行踪和丰富的美文,也留下了这么一座竹风诗韵的扶疏亭,扶疏亭见证着苏轼与宿州的缘分,也为宿州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宿州人值得骄傲、也应该永远珍藏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最后录几首与扶疏亭有关的诗,与大家共赏。

    薛嵎题《扶疏亭竹》

    风晴雨雪天,无趣不萧然。影过邻家月,根通石下泉。长因终日看,忆得故山眠。物性今方会,心虚节自坚。

    李心悦《扶疏余韵》

    墨宝真千古,坡仙留妙笔。烟云曾画竹,风雨自鸣秋。洒洒心如寄,婆娑影不收。此间无俗韵,亭外月如钩。

    清知州董柴《扶疏亭》

    突兀孤亭墨迹留,扶疏二字几经秋。春深老树犹啼鸟,雨后新池不泛鸥。疏影半窗思渺渺,清风干载韵悠悠。而今也有徐州牧,送竹何人到宿州?

    清进士邵心豫《扶疏亭》

    孤城高矗槛云收,坡翁当年画本留。胜地凭凌高百尺,名贤翰墨自千秋。长堤沙壅欹衰柳,古驿山多冷戍楼。闻道遗碑曾羽化,琅玕摹勒倍清遒。

    另有《重修扶疏亭记》数篇,今录其一,以偏概全。

    州厕后,有亭名日扶疏,贸然临于城上,盖东坡守徐日,以墨竹遗宿牧得名也。年来荒陋不治,将使胜迹预湮,是贻司土者之愧。予归白京师,加修茸焉。建月槛于高寒,出凤栏于空阑,退食临瞰,犹觉绿卿青士,相往来于晨风宿露间。王子猷云:何可一日无此君。盖非坡公之灵,斯亭亦不足以垂千古。予借以颜之,愿后之莅斯土登斯亭者,劲节虚心,无忘长公之遗韵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