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光弼:太原之战,尽显名将之风

 零壹贰012 2017-12-14

唐至德二载(757年)春,安史之乱。唐北都留守李光弼率领军民坚守太原,以庇护唐廷长安及洛阳北部安全。

时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党,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范阳率兵共十万,会攻太原。是时,李光弼太原所部仅河北兵五千人,加团练之众,亦不满万人。诸将惶惧,主张修城自固,光弼即率军民于城外挖掘壕沟,并制土砖坯数十万。当敌军攻城时,光弼命将士用土坯修筑营垒,何处被损,就用土坯补之。史思明围攻太原月余不下,便选精锐士卒为游兵,翕尔攻南,翕尔转西,翕尔击北,翕尔向东,试图寻找唐军防守漏洞。然李光弼治军严整,警戒巡逻无丝毫懈怠,使史思明无懈可击。

李光弼又派人挖掘地道,通至城外,叛军在城外叫骂挑战,常被唐军拖入地道,拉至城上斩首,吓得叛军胆战心惊,走路时都低头看地。叛军用云梯和筑土山攻城,唐军便在城下先挖好地道,使其靠近城墙便塌陷。李光弼为阻止叛军强行攻城,还在城上安装大炮,发射巨石,一发可击毙叛军20余人,史军士卒死于飞石之下者甚众,被迫后退,但围困愈加严密。李光弼为打破叛军围困,以诈降手段,与叛军约期出城投降,暗地派人挖掘地道直至叛军军营之下,先以撑木支顶。到约定之日,李光弼派部将率数千人出城伪降。叛军不知有诈,正在调动出营时,突然营中地陷,死千余人,顿时一片慌乱。唐军乘机擂鼓呐喊,猛烈冲击,歼灭叛军万余人。后李光弼率军出击,大破蔡希德军,歼其七万余人,缴获大量军资器械,蔡希德率残兵仓皇逃走,太原之围遂解。

后李光弼与史思明再于河阳相持。史思明有良马千匹,常至黄河南岸洗马,以炫耀于唐军。李光弼便从军中挑选母马五百匹,遗马驹于城中,而驱母马于河北,当母马嘶鸣念驹之时,史军之公马尽数奔于光弼军中。此为历史有名之“美马计”。

而后,史思明亲率大军再进攻河阳,李光弼身先士卒,事先在靴内藏刀,对将士们说:“战,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于贼。万有不捷,当自刎以谢天子。”三军感动,部将李抱玉、荔非元礼等率兵奋勇杀敌,大败叛军,杀敌一万余,生擒八千余人。河阳之战李光弼再次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因为河阳之战大胜,牵制了史思明之主力,唐朝核心地区潼关和长安的安全才得以确保。

然史载李光弼历来治军严肃,御将以苛,史传其发布命令时,诸将竟不敢仰视,是以其不如郭子仪之广得士心。另外,李光弼亦不如子仪善于周旋朝中奸佞小人,以“逢诏即至”之法以息上疑,是以当光弼渐居大功之时,亦处朝中奸佞程元振、鱼朝恩等竞相构陷,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朝廷征召他还朝述命时,他唯有拥兵托辞以不朝,因此而日益失去朝廷支持和诸将拥护,其中大将田神功更是举止轻慢,羞愧成疾的李光弼于764年卒于徐州军中,年仅五十七岁。

李光弼乃中唐出色之统帅、军事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观光弼母马用计,地道以战(可证为中国战史第一次地道战)及平安史之乱诸战,其战功实可推为中兴第一。因此史家评论,“自艰难以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为将帅第一。”(《册府元龟》卷393《将帅部》)古今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光弼可以当之;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光弼可以当之;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光弼亦可以当之。而于光弼之史可鉴于今者二:其一曰为将者其功成于外而其命制于内,是以为名将者必既谋于前敌,亦能顾于后朝;其二曰为君为国者,必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信念,无论朝中奸佞如何嚣嚣,而其必坚信不疑于阵前。是以名将光弼之郁终,可谓后世将帅之殷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