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贾政当时在朝中任职,遇到祭祀、礼佛或是一些隆重大典前的斋戒,是一定要参与的。 一听“斋戒”这个词,很多人就会想到吃斋念佛的佛教。在佛教中,确实有“斋戒”一词,在佛家看来,身与心的修行同等重要。斋呢,就是要清除内心的急躁狂躁,使之平静下来;戒呢,就是要去除身体的是非欲望,使之合乎修行的需要。斋戒就是要杜绝嗜好,杜绝欲望,一心向善,一心向佛。 不过,斋戒并非佛语所能包容的。况且,佛教是外来文化,在东汉一朝才传入我国。正本清源,斋戒是由我国文化传承而来!并且在四书五经里早就有提及。 比如,《易经》的《系辞上》称:洗心曰斋,防患曰戒。 《孟子》中这样表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的记载。 同样,《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的叙述。 由此看来,在古代,并非仅传统的儒家文化有斋戒。古人在遇到重大事情时,为了表明对事情的重视以及对上天神灵的虔诚,都要进行斋戒。 【斋戒活动的具体项目】 我们现在看来,“斋戒”就是吃斋吃素,修养身心。如果你以为古人也是吃素的,那就错了!在古人那里,斋戒的项目分很多种,总体来说有这几项: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房。 沐浴更衣,焕然一新,以表对祖先神灵的尊敬;不喝酒,酒有气味,并且喝酒本身就是不敬的表现;不吃荤,不是不吃肉!而是要避免吃葱姜蒜韭等气味特别大的食材,口味特别重的话,是对祖先神灵的大不敬;同样,不喝酒,不与妻妾同房,个人言行举止端正也是必需的。 【斋戒牌的应运而生】 明洪武五年,为增加祭祀大典的仪式感和自觉性,令诸衙门各制作木斋戒牌,刻文于上,文为“国有常定,神有鉴焉”。 这个传统延续到清雍正年间时,开始更加发扬光大!可能你要问,为什么雍正爷这么重视? 其实,那些年的清宫剧已经跟我们说过了,不论是名正言顺还是非法篡位,九子夺嫡的惨烈,让登上宝座的雍正在很长时间内都还感到后怕,因此,他时时刻刻都悬着一颗警戒的心。 比如,按照明清两代祖辈的规制,天坛(南郊)祭天,地坛(北郊)祭地等大祀前的斋戒,都要去坛内。(也就是说,从斋戒到祭祀,需要全部在宫外进行)雍正为保自身万无一失,对之进行了微妙的改动。 于是,雍正九年(1731年),他干脆在紫禁城内修建了一座斋宫,基本上把祭祀前的斋戒仪式都搬到了宫中。
凡祭祀天地及祈谷等大祀前,遇皇帝宿斋宫,必须恭设斋戒牌,置铜人于斋宫丹陛左侧。并且,斋戒日其间,陪祀大臣也要佩带斋戒牌,各宫也要悬斋戒木牌于帘额,以示警戒。 皇室成员佩带的斋戒牌都出自清宫造办处,材质分多种,基本来说,有下面这些: 纯金材质:
银质: 粉彩瓷:
白玉:
黄玉:
青金石:
玛瑙:
(玛瑙斋戒佩 ) 水晶: 象牙:
沉香: 紫檀:
铜质木质:
形状上也是各式各样,以下为例: 葫芦式:
海棠形:
荔枝形:
长方形: 当然,这些斋戒牌造出来分配的时候,也是要根据当官的品级来定,哪一级用什么质地、用什么工艺都有定规。这还不算! 兴建斋宫的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皇帝认为内外大小官员虽设斋戒牌于官署,还是担心参与斋戒的官员们起居言动之间有所懈慢,于是,他又一次做了调整: 他把斋戒的大牌子改成了可以随时佩戴的小牌子(如上图),这样,官员们不仅低头就能看到自己心胸之间的斋戒牌,方便触目儆心,跟人打招呼的时候,还可以“彼此观瞻”。借此让臣下“简束身心,竭诚致敬”,最好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放逸。 在雍正看来,这几乎是做到了360度全方位的警示,天下太平长久矣!
然而,治人先治心,终究是要让人心有敬畏,口服心服,而不是心生恐惧,口是心非。如此,万一遇到个心理变态或者承受能力低的,有可能到最后,自己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比如,一代帝王雍正最后竟暴死于圆明园中,至今成谜,没准儿真相就在那个三寸斋戒牌里! 当然,历史不可假设,也不可妄加猜测。但是,历史可以是一种借鉴。 古人的斋戒多少有一丝权势压迫下的恐惧意味,但是无论古今,不管有什么仪式或者装备,在天地自然、宇宙万物面前,作为渺如尘埃的我辈,都应常怀敬畏之心,并且时刻保持一种自省、克制和虔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