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多,当年亲历者还在的已越来越少

 昵称413468 2017-12-14

正文共1281字 预计阅读时间 4分钟

但我们想,你会看很久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0年前那场惊天的暴行,夺取了数十万人的生命,也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愈合的文化创伤,每年的今天我们都会告诫自己:“不要忘却”。


不过对于今天来说,最难解的问题也许不是要不要记住,而是真的记住。很多人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也许只停留于历史书上只言片语的介绍,和对日本强烈的仇恨。


一年前的2016 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惨案七十九周年纪念日,也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举行了“死难者遗属家庭祭告活动”。国家公祭日当天,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举办庄重的公祭仪式,鸣响防空警报,放飞和平鸽,举行世界和平法会以及烛光祭。

 

然而,这种庄重的纪念氛围中也出现一些刺耳的“不和谐音”。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报道了上海“海乃家”慰安所旧址的拆迁争议。面对镜头,包括当地文物遗址史料馆馆长、社区居民和高中生在内的一些受访者将“慰安所”等同于“妓院”,将“慰安妇”等同于“妓女”,认为她们是“国家的耻辱”,而“慰安所”放在学校里无法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


“不是很光彩的,还是不要特别了解比较好。”——央视新闻调查《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采访画面


此番言论曾在社交媒体上备受批评。不少网友认为,这些人对二战性奴役和性暴力的无知与曲解显示出历史教育的失败。实际上,这不仅是“历史”或“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记忆”的问题。这个例子表明:集体记忆不仅有延续,也有断裂;不仅有传承,也有扭曲。


无论是制度化和常规性的纪念活动,还是这些扭曲历史的言论,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南京大屠杀这一创伤事件在当代的记忆景象,也映照出这一起八十年前的历史事件进入当代公共生活的可能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京大屠杀是受害者压抑的个体记忆,是地方记忆;而如今,它已上升为国家记忆,乃至世界记忆。



今天,第四个国家公祭日

我们以国家的名义

祭奠30万死难同胞


今天上午

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每12秒,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

墙面遇难者遗像的灯亮起又熄灭

象征着一个生命的消亡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

6周,30多万同胞惨遭杀害

80年前的那场血雨腥风

成为整个中国无法磨灭的一道伤痕

在纪念馆的墙上

“人类的浩劫”

五个大字清楚地揭露了日军侵华的暴行

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多


当年亲历者还在的已越来越少


我们真的“记住”了吗

硝烟虽已远去,国耻民殇不应忘记

此刻,一起通过一段史实,一组数字


铭记历史

祭奠同胞

捍卫和平


这段历史,你不可不知




这些数字,当以铭记




80年后,

虽然侵略者的铁蹄早已被碾碎,

但那段历史,

却是我们民族永远的记忆。

历史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改变,

事实也不会因为巧舌抵赖而消失。

年复一年的国家公祭,

就是在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

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历程。

今天的公祭,

让我们继续在一次在缅怀中,

放眼未来,

汲取奋勇前行、矢志复兴的力量,

慎终追远,以国之名行祭之礼,

以史为鉴,在历史痛感中砥砺前行。


铭记!珍惜!奋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