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日本传统艺术的特性

 不碰南墙 2017-12-14
日本人把自己的传统艺术形容为从一到十、从十到一的艺术,这实际上是对艺术鉴赏过程的一个描述。
  在上述鉴赏画轴的活动中,主与客都是艺术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客人通过主人对名画的评价、打开并收起画轴的动作得到美的享受,主人也从客人对名画的评鉴、欣赏名画的动作中进一步得到美的启示,主客双方都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并在此过程中多次发生角色的互换。但这种主客互换的艺术活动只适合于由少数人参加的场合,而且是以主客双方具有相同的艺术素质为前提的。在日本传统艺术中,把这种体验型的艺术活动称之为“座的艺术”,把配合默契的“座的艺术活动”赞美为“一座融融”。 论文联盟Www.LWlm.com
  “座的艺术”的特性普遍存在于诸多日本艺术的实践之中。如日本诗歌的三大形式——和歌、连歌、俳句,就可称是一种“座的艺术”。正宗的诗歌活动形式不是一个人在家里独自创作,而是数人围坐成一个圆,就当季当时的主题,如赏樱、端午节等事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感言——和歌(31个字)、连歌(12个字或19个字)或俳句(19个字)。“座”中有笔录员将所有作品抄录一纸,先由大家评析,最后由“座长”选出优秀作品并进行评析。在此种和歌会上,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艺术的创造者,又都是艺术的鉴赏者。他们共同品味了和歌艺术的美餐,都得到了艺术给他们带来的愉悦。但颇遗憾的是,其中可保留、可传播的艺术成果却显得异常单薄。因为作品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当季当日的个别素材的描写和情绪的抒发。如突然飞至的喜鹊,当日盒饭里的菜花,某位“座员”有喜孕等等,掺和此类事物的作品是难以让“座外人”理解的。所以,日本人讲“歌会一完,作品抄录单即成废纸”,这一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日本传统艺术重视过程和体验的特性。
  这一特性的形成,恐怕与日本封闭的岛国特性、古代闭塞的村落制度有关。这一特性的优势在于给了广大的日本民众以体验艺术的机会,不足在于使日本的传统艺术难于被外民族理解,给其传播与普及带来了困难。
  
  五重在复制模式——日本传统艺术的传承特性
  
  在艺术学看来,“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但继承只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每当一种艺术风格或题材、主题乃至创作方法达到高峰状态时,新的艺术潮流就在孕育。这是艺术发展的新陈代谢规律” (注 :郭青春:《艺术概论》,第17页。)。日本传统艺术的发展历史,基本上遵循了上述发展规律,但它重在复制模式、难于创新的特性是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一例。
  纵观日本传统艺术的发展史,除了从和歌艺术中可见比较明晰的自成系统的发展脉络之外,其他的传统艺术几乎都缺乏始终一贯的自我体系的发展历程。如在日本古代的大和绘与中世的水墨画之间、水墨画与其后的障壁画之间、障壁画与18世纪的浮世绘之间,都难寻继承与演变的直接关系,它们都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在受到不同的外来因素的刺激下生成的。有的传统艺术则定格于巅峰时期所限的模式而被不断复制至今。如,今天的雅乐艺术大体复制着10世纪形成的模式,如今的能乐艺术大体反复着16世纪形成的模式,茶道艺术再现着400年前的艺术活动景象,被称之为“断代剧”,而歌舞伎、煎茶道更是定格在其形成期的状态。人们以追溯、复制其艺术模式为光荣,为己任。
  特别是自17世纪以后,各种传统艺术的传承被一子相传的家元制所垄断,忠实于传统艺术模式的复制更是成为艺术家们的最大要务。一个艺术流派中只有一个家元,家元是其流派艺术模式的拥有者,他有对其流派艺术的全部解释权和管理权。家元首先要培养一批其流派艺术的示范者,称之为“业体”,即家元的分身。由这些业体将其流派的艺术准确无误地复制给其流派的“教授”们,再由他们通过各种讲习会传授给各个地方支部——“社中”。“社中”再教化“门人”。“社中”之长有义务定期参加由家元直接主持示范的讲习会,以保证其流派艺术的传递准确无误。这种家元传播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目前,日本茶道、花道的一些主要流派都有上百万的“门人”。
  自家元制形成以来,日本传统艺术的内容被演绎得更加精美和充实。如,一碗茶用多少茶粉,一碗茶分几口喝,一块榻榻米分几步走,进茶室是先进左脚还是右脚,每个花枝的长度是多少等,都会被“门人”们彻底究明到用毫克、用厘米来表述的极致。对于其艺术流派的每一个艺术表现,其家元们都必须总结出天经地义的存在理由,演绎出震撼人心的魅力,让他的所有的门人为之骄傲和拥有自信。为掌控技艺的传承权,每位家元都有一个直传给嫡子的绝技。绝技被封存在一个小木匣里,以显示技艺传承的尊严。于是,在家元制操作下的日本传统艺术就有了重在复制模式的特性,同时也有了难于创新的特性。
  虽然每一位家元在一生中须发表一个对本流派艺术式样的革新成果,如发表一个新的示范花道造型,宣布一个新的点茶技法等,但最新一代家元发表的唯一的革新成果一般不会被直传的下一代家元立刻当作教学内容,而是要待时过境迁,有了一段时间的积淀后,再将其当作“古董”去回味复制。这是因为“崭新的技艺”会使人感到“造作、恶心”。不用说,除了家元外的门人艺术家是不被允许发表任何新的艺术模式的。家元制度虽然给日本传统艺术带来了障碍,但其功是远大于过的。由于家元制的存在,日本传统艺术才得以在岁月的流逝中越发灿烂夺目。
  日本传统艺术的这一传承特性的成因,可追溯至其发生特性本身。纵观日本诸多传统艺术的发生并不是孕育于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壤,而是起因于外来艺术的刺激。虽然经与本土文化艺术、本土自然信仰的融合演化为种种独特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但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却因“原始题材”的短缺而缺乏发展的动力,其艺术形式也只能停留在某种样式上,又经长年的复制而演化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如雅乐艺术,它不是在日本民族自己的文化背景中历史地形成的,而是在全盘接受唐乐器、唐乐谱的前提下起步的。由于日本的雅乐艺术家不熟悉其乐器的从无至有的过程,不甚了解其乐谱形成系统的内部机制,也就难以对其进行大的改进,如对笙的结构进行彻底的改造,或制造出一种能代替笙的次代乐器等。日本艺术家善于做的是用唐乐器演奏日本本土的乐曲,或在演奏的时候加入表现日本本土的自然信仰的蕴意。事实上,其后的日本雅乐的发展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传统艺术之传承特性的成因还可追溯至日本的世袭政治传统。家元制形成于17世纪中叶,正值江户幕府将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严格家族身份之时。“家业”的承袭变成了一种超越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存在,一种最高尚的美德。在此社会背景的激励下,家元们不断磨炼技艺,赢得了“门人”们的尊敬和追随。世袭政治还促进了遵守名分、甘于所属的社会道德标准的确立。由此,家元才得到了众门人的崇拜,才免于了篡位的骚扰。家元与门人,承袭家业与遵守名分,这些要素的存在才使得日本传统艺术成功地实现了永久复制。
  以上,笔者试从艺术学的角度,对日本传统艺术在发生、创造、作品、接收、传承等方面的特性做了阐述。由于日本传统艺术本身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所表现的特性不尽相同。本文所阐述的有关观点,主要是基于对18世纪以前既已形成的种种日本传统艺术内容的分析结果所得。而18世纪以后形成的日本浮世绘艺术、歌舞伎艺术、煎茶道艺术,则在形式、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上与现代艺术十分接近。如浮世绘、歌舞伎的作品很好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庶民的生活,煎茶道艺术十分重视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等等。当然,在18世纪以后形成的日本传统艺术中也不同程度地包含有笔者在上文中所述的有关特性的种种表现,对此还有待于今后的认真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