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我只是倒数第三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冬天的小种子埋进了土里,也钻进了孩子的衣帽间,有点凉,孩子们都更加贪睡了。女儿今年4周半,正是上中班的年纪,幼儿园就在家门口,步行100米,可是孩子并没有早早的来到幼儿园,经常她到幼儿园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已经齐刷刷坐好了。 我问:“宝贝,当你看见大家都已经到了,你去的那么晚,有没有羞羞的感觉?” 女儿说:“没有啊。后来还有两个小朋友,我是倒数第三!” 孩子小脑袋一歪,看似轻松的样子,但是目光中略过一丝试探,她在观察我的反应,这件事情,妈妈的态度更重要,而不是事实本身。这也就是孩子在学前阶段,建立起来的认可感,更多是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态度。 怎么处理呢?想起女儿以前上的小班幼儿园,每天还要坐车去,可是孩子几乎没有迟到过,而现在幼儿园近了,每天去的却晚了。这明显是养育者的原因,而不是孩子的问题。 我理了理思路,早或是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间概念,孩子并没有直观的感受。在上幼儿园这件事上,她每天感受到的就是爸妈希望她能早到,然而这只是我们的希望,因为每天负责女儿起床上学的是奶奶,奶奶以睡好、吃好为第一要务,并认为两者不可兼得。 这样的养育矛盾在我们家庭中普遍存在,我们没法改变奶奶的态度,奶奶面对孩子早上的磨叽,习惯了去迁就和口头的催促,而女儿心里淡定的很,她知道只要自己一放声大哭,奶奶马上就顺从了…… 我说:“宝贝,我们买个闹钟吧,放你的房间。” 女儿:“闹钟,太好了,我要自己选,我们在网上买吗,我要小兔子的!”女儿充满期待。 就这样,经过共同甄选,我们选了一个红苹果闹钟。 然而,我买闹钟的初衷并不是让闹钟喊醒女儿,而是让她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让她学会观察闹钟的三个指针:秒针会快速的转动,是闹钟世界里永远的冠军;分针会一圈一圈的打转,井然有序不快不慢;短胖的时针淡定自如,它转完一圈也就意味着一天结束了。而宝贝,你要明白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比如按时睡觉,准时到幼儿园! 起初,女儿只是喜欢闹钟的样子,有时会对着闹钟发呆。时不时冒出一句话,“妈妈,现在8点多了吗?”她开始关注时间。 当然,对于分针的换算自然是不知道的,根据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她还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在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涉及数学的抽象思维并没有启动,分针已经涉及到乘法运算,超出孩子这个年龄的理解范围,我只要求孩子能认出时针的数字。 之后,我们约定好去做一件事情,如果是上午9点,那么女儿会问:“那我们8点钟起来吗?”孩子开始有时间的概念,而我也会和孩子谈论一些我的事情。诸如“今天妈妈上班差点迟到了,再晚5分钟,我就晚了。好险啊!”这时,女儿就会一本正经的说“就像小朋友上幼儿园,也不能迟到!” 耶!我知道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通过日常沟通,让孩子明白遵守时间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妈妈如此,爸爸也是如此!我们都不喜欢爱迟到的孩子,并且也要求自己做个遵守时间纪律的人。 当然,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从知道到做到,期许未来不如体验当下。 九点之前,一定上床 有一天,我和女儿说,“妈妈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和你说”。我把她带到房间,拿着闹钟对说:“宝贝,当你看到这个时针指到8之前的时候,你必须上床了,这样我可以给你讲两本书;如果这个时针转到了9,你还没上床,那么今天就一本书也不能讲啦。” 读书讲故事是女儿的睡前福利,以往无论多晚,女儿都可以和我亲子共读,即使她迟迟不上床,也觉得故事书是一定要看的。有可以讲两个故事的诱惑,也有一个都不讲的威胁,女儿很认真的看着我,“那我以后都要早点上床,就可以讲两个故事了?”“是的,这是约定,我们都要遵守哦。”女儿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没成想,当天晚上就奏效了。 晚上在8点之前,我做了一个提醒,“如果20分钟内洗漱好,就可以讲两个故事哦!”在水池边慢慢漱口的女儿马上加紧速度,唰唰唰的跑到房间,“那我要赶紧上床!”,呼呼的就爬到了床上。 回想起前几天晚上,全家人叫她早点洗漱的情景,孩子玩着滑板车根本不予理睬,面对大家的说教和指责,还哇哇大哭了一场。 和孩子硬碰硬,我们收获的就是孩子的嚎啕大哭,孩子受挫,家长无助!如果我们开始对孩子发脾气了,那就是最糟的解决方法。摒弃一般的说教和唠叨,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看故事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选择孩子关注的事情给予奖励或惩罚,以此激励孩子时间观念的培养,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女儿现在可以准时上床,我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去催促她洗漱,孩子时不时还会突然想起来,拿着闹钟,大声说:“快9点啦,我要赶快赶快!”通过一段时间,女儿上幼儿园的时间并没有提前很多,因为奶奶没有过早的喊她,但是孩子可以做到一喊就起,不哭不闹,洗漱、吃饭井然有序,奶奶也感觉到了空前轻松。 而我做到了让孩子准时睡觉,并且只要我和爸爸在家,女儿上幼儿园至少会比往日提前30分钟,周末我们参加活动,女儿甚至会比我醒的早,喊我起床,每次我都会给女儿大大的鼓励,并夸赞她是家里的“小闹钟”。 让内在小宇宙爆发 做孩子的伯乐 我不禁感慨孩子的变化真大,而最让欣慰的是一种星星之火正在燎原,这就是从外在约束力到内在驱动力的转变,就像一个鸡蛋从外面破开,那只是食物,从里面破开则是一个崭新的生命。而我们家长需要做的,不就是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内在原动力吗?时间观念如此,喜爱读书,主动学习,富有责任感和勇于探索,这些都是孩子原本的潜能,保护还是扼杀,这把剑就在父母手中。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眼下的寒冬,正让自然万物经历着冬的煎熬,孩子们在自然成长的道路上也经历着一次次考验和蜕变。幸运的是,孩子学前直至小学低年级阶段,只要方法得当,他们还会视父母的话为“圣旨”,充分寻求父母的认同,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光。 喜欢罗伊·克里夫特的《爱》,她是一首情诗,表达了情人之间的无限宽容和欣赏,而她也更像一首亲子诗,前部分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挚爱和坦然,后部分表达出一个充分被信任被认可的孩子的无限潜能。 不信,你听: 我爱你, ——罗伊·克里夫特的《爱》 |
|
来自: 昵称50496151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