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慧与知识 1

 书蠹之家315 2017-12-14
  大智者也有愚处
 大智者也有愚处,这不是对大智者的嘲讽,而是由智力的内在规律决定的。
 有一次,牛顿想煮鸡蛋,他随手拿了一只怀表,用它来计算煮蛋的时间。但过了好长一会儿,他才发现自己手中拿着的是鸡蛋,而正在煮着的是怀表。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牛顿看蛋煮表”的笑话。一笑之后,有人会不以为然,认为这没什么,心不在焉的事人人都有过。但是这个笑话发生在牛顿身上有其特殊的原因,因为他在这段时间内把思想全部集中在研究引力问题上,所以当时他的手中虽然有蛋和表,可头脑中根本没有这种区别,这种现象产生于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专注状态。我们平时语言中的“一心不能二用”、“不可三心二意”等等,都是对智力活动专注状态的一种通俗诠释。大智者考虑的问题相对重要得多,往往这些问题解决之后的成果就能成为改变历史轨迹的一种力量,比如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发现的浮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等。问题的重要性使大智者的思考将自己的大脑及身体的一切积极因素都聚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无疑,生活中那些被人认为相对不重要的,甚至干扰思维集中的一些小事排除在思考范围之外。
 进入专注状态,就能使思维活动产生聚焦效应,这是智者由平常进入超常的一个实用经验。太阳光很平常,可我们在平常的太阳光下拿一只放大镜来聚焦,结果,放大镜下,所有的阳光被集中到一点上来,能量一下子提高了若干倍,本来晒在手上热感都没有的阳光,经聚焦后,能把一根火柴点燃。专注,就是思维阳光的放大镜,聚焦之后,平常不容易思考出眉目来的问题,此刻会一下子被解决。
 一、智力偏要让问题升级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在他们合著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的开头这样写道:
 “我们每天都发现世界比前一天更加杂乱无章。似乎一切都不再起作用了。世界已经不可收拾,我们总是在修修补补。我们的领导人在觑欷哀叹,在鼓舌辩解。我们每每以为能排难解纷,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当局日复一日救了燃眉之急,然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带来了比先前要解决的更重大的问题。”
 对这本书的一些观点我虽然不赞同,对上述这段话我从作者原意之外悟出了一些道理:我们不要害怕问题,智力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一定会制造出更高级别的新问题来,智力才有发展的必要。如果智力能一次性地解决问题,智力将会在完成使命之后消亡。没有问题,智力就没有发展和存在的价值。
 这是大智者的真愚处。面对出现在现实中的错综复杂的新问题,当新的解决办法研究出来之前,智者也显得无能为力。在这个层次上,所有的智者与所有的平常人都处在相同的起点上,新的智者的出现不是论资排辈的,需要智力上的突破与创新。在人类科技史上,具有突破与创新能力的往往不是对原有问题的知识掌握最多、最全的人,因为这些人很容易受旧思路、旧观念、旧框架的束缚,即使他们头脑中出现新思维的火花,也很容易被自己头脑中旧的评价体系拍灭,形成自动否定新设想中蕴含的新意义、新价值的惯性,这正是那些大智者的一个可悲的愚处。只有真正掌握智力经验而不仅仅是固有知识的人,才能在反复的失败或大胆创新中获得突破与创新,从不可能中找到新的出路。
 一句谚语此刻在我的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上帝关了一扇窗,会在另一个地方打开一扇门。
 我不知道这句谚语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到的,也不知道它储存在我脑子的什么部位,写到这里,它自动跳到我的笔尖上,我赶紧把它记在这里。这就是一种智力经验。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想要的,召之即来,不想要的,挥之即去,我把它称之为灵感检索法。为这个问题,过去颇费周折,学过的东西虽然背牢了,但要用的时候提取不出来。学了不能为之所用,比不学还坏,无故增加脑负荷。问题是智力发展的先导,怀着“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智力信念,我先是仿照字典的检索方法,把同一类型的重要知识摘录在一个本子上,对标题的首字以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这样做,好处有,解决起一个问题,经典方法纷纷出笼,提供了许多可筛选的线索,但又出现了新问题,不能创新与突破,因为这样一编排,知识就像被关进特定的笼子里,无法横向沟通。还是得益于问题,我想起过“歪打正着”和“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两句谚语,懂得许多知识之间的同构性与共通性,体会着“隔行不隔理”的奥妙,以后,我为自己训练了一套“灵感检索法”,这个办法比较管用,就是对知识分出等级,大致为:专门知识、侧面知识、横断知识、使者知识,让使者知识在许多知识之间充当联络员,实现快速联想,达到呼之欲出的目的。这就类似于:一批客人住在一个大宾馆里,不熟悉的客人之间不可能互相串门聊天联络,很难随意进出每一个房间,而只有服务员可以因她的职业特殊性,进出每一个客人房间,我们如果要找某个客人,服务员可以立刻帮你达到目的。如果还是不能理解它的意思,那么你可以把若干需要配对的知识想象成少男少女,找一个媒婆来为他们牵线搭桥。根据这个比喻,你可以把它表述成“媒介知识”。这时你的智慧就驾驭了我的知识。
 世界上的问题总是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很多,可新办法解决了老问题之后,冒出来的新问题还是很多,千万不要在别人解决了你曾经有过类似问题之后就立即停止思考。我的办法是针对我自己遇到的问题想出来的,不要以为这个办法你可以照搬照用,可能这个办法对你不灵,可能你会想出更适合你的更好的办法,动起你的脑子来,直至一个最平常、最通俗、最浅显的思路、意核在你心头一亮,让你为之一振,使你产生共鸣,你才能领悟到属于你的智力经验。
 什么叫经验,一定是自己亲身经历之后的体验。
 许多现实中让我们熟视无睹的问题,我们不必一定要置身于其中,但必须置脑于其中,用思维进行经历。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一个个发明创造使社会生产率猛增,商品不断丰富,同时,垃圾堆积如山,无处没有污染;失业传染到许多岗位,财富无腿却偏能往巨人的头顶上攀爬;转基因食品不让人们无限扩张饥饿的肚皮,而让人们忧虑饱食后的健康危机;超级武器让战争在某些地区没有双休日,拼命地加班加点忙活,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习惯的做法常常是:向领袖们发牢骚,埋怨他们为什么不想个法子来治一治?却没有发现这是自己练脑的机会。
 过去,我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参加各种决策性会议。一个个问题提出来之时,我立即把自己放在县委书记、县长的角色上,快速地对问题进行思索,让自己的大脑勇敢地去经历问题,在决策者拿出决策方案之前(这个时间很短暂),我想好一套预案,然后与决策方案比较,再与方案实施后的效果比较,一年年地体验,经过十五年的试验,终于对问题有了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的驾驭功夫。现在,最明显的一个感觉是:遇到再大再难再复杂的问题,首先是不畏惧、不惊慌,让自己沉着冷静下来。即使一时找不到最好的解决办法,也要想出较好的解决办法;即使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也要想出让问题暂时缓解的办法。
二、智力与知识区别明显
 智力与知识有什么不同呢?套用清人对诗文之辩的一种比喻很形象,较易区分。诗文之辩的比喻是:若内容为米,文章则是由米做成的饭,而诗则是由米酿成的酒,饭是人们用来维持生命、保持健康、正常生活的基本依靠;酒能醉人,它能使忧郁的人开怀大笑,高兴的人黯然神伤。如果把生活、知识、智力三者用米、饭、酒来进行套比,则生活是米,知识是饭,智力是酒。知识可以从生活中直接获得,有生活就有知识,实践可以出真知,只要用求知的热情煮一煮,生活之米即可成为知识之饭,有了知识之饭,人的精神生命就不会饿着,健康也就有了基本的依靠。而智力之酒要由生活之米酿造,智力之酒不但可以由生活之米酿造而成,还可以由知识之饭酿造而成。有了智力之酒,人会生出醉意来,生出激情来,生出灵感来,生出冲动来,生出胆量来,生出创意来,当然过头了,也会烂醉如泥,走火入魔,精神失常,恍惚飘渺。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缺乏知识的生活是愚昧的原始的生活,脱离生活的知识是空洞的无用的知识。而智力与生活是两个范畴里不同属性的事体,一个属于理想的精神世界,一个属于现实的物质世界。有了智力,人才会有理想、志向、信仰、观念、道德、意识、情感、愿望,人才成为人,人才能称之为人。由动物进化为人的本质标志或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健康的完备的智力,动物即使有一点类似于人的智力表现,那不是有效智力,那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因为动物不能用那种能力来进行思维,准确地说,是不能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创造性思维。
 我们大致明白了智力与知识的区别,就可以知道大智者的愚处的另一个原因。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大智者中,有少数是知识量居多者,而非智力居高者。属于书呆子型的大智者,这类人遇到问题只会死搬硬套翻书本,而不会摆脱陈规有创新。
 一般来说,知识多者相应地智力应当高。但也不尽然。求知者有三种不同的目的,一是为文凭而学,二是为应用而学,三是为长智而学。有人几种目的都具备,光看他眼珠子里透出来的灵气,脑门子上放出来的神气,嘴巴子上流出来的大气,就知道他大智不凡,无需看他那肯定有的高学历文凭。有人只有前两种目的,那也不错,遇到他精通的问题,他会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地帮你解决,让你不得不佩服他卓绝的技艺,油然而生敬意地称他为师傅,只是在他不熟悉的领域,你会在三顾茅庐诚意用尽之后不见他伸手而开始对他的文凭进行打折扣估价。如果单为文凭而读书,由于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太快,几年一过,“书橱子”就会蒙上厚厚的一层灰,那些“旧书”只能供虫蚀鼠啃而不会为人所用,遇到这类人,你也不会去看他的文凭,因为他即使拿出真文凭来,你也会怀疑他是从地摊上买来的假货,他面对问题表现出来的那种笨拙、愚蠢会让人哭笑不得,怜怨不定。
 气恼归气恼,人还是应当首先为文凭而读书,这是受社会智力标尺所逼。人的超常能力如果没能以成果证明,社会是不会轻易承认的,而只能无奈地翻阅他的文凭。要获得能证明智力的成果,往往需要特定的条件,没有文凭这张入门证,许多让智力转化为成果的条件是不让你沾边的。而凭纯智力不借助条件玩空手道成功的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智力优秀的人在现实中要力戒清高。务必要把文凭这张社会剧场的入门证拿到手,否则,你会被拒之门外,靠街头玩杂耍成大气候的希望太小,机会太少。甚至过分的狂妄会被来来往往的看客当成疯子。要让疯子成为众目敬仰的天才,那要付出万本一利的代价,偿试万中取一的风险。岁月如梭,人生短暂,是智者就不该做这样的执拗傻事。
 正确的做法应当将学习的目的梯级推进,为文凭而学是逼上梁山的动机,是将知识商品化、个人知识进行社会定价的起步环节;为应用而学是逼进现实的动机,是将知识利润化、个人知识进行社会促销的经营环节;为智力而学是逼向天堂的动机,是将知识特色化、个人知识进行社会跃迁的神圣环节。这三个环节,每一步都离不开自己有意识地“逼”,把知识逼向对自己越来越有用的位置。知识不是印好的钞票,知识不是现成的力量,只有将它转化成我们的智力,流通在我们的头脑中,溶化在我们的血液里,参与我们的新陈代谢,才能归我们自己所有,被我们自己生活所用。
 听我女儿说过一件小事,一直挥之不去。她说人不需要从小学、初中、高中一年一年地读,然后再上大学,完全可以直接读大学,既省时间又省事。她的证据是,原来在小学和初中一年级时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东西,经过初二年级以后,回头自己把那时的课本拿出来随便看看,没要老师教,奇怪,一看就懂。经她这么一说,我也回想起曾经有过的记忆。的确,人的学习过程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步骤,如果就知识学知识,越学越觉得难,背熟了都消化不了,这是许多人畏难学习的普遍现象。只有在接触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建立自己的认知特色,建构自己的认知系统,获得不低于需要认知对象的认知能力,认知就会由艰难变得相对轻松,由肤浅变得深刻,这是智力对知识的反作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