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1、车前子 【性能】甘,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各种淋症广泛应用,利尿作用明显) 【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1.淋证,水肿。本品甘寒而利,善通利水道,清膀胱热结 2.泄泻。本品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以实大便。尤宜于小便不利之水泻 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翳障 (可以应用在肝肾阴虚) 4.痰热咳嗽。本品入肺经,能清肺化痰止咳 用法:包煎。 2、滑石 【性能】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 (各种淋症广泛应用)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外用) 1.热淋,石淋,尿热涩痛 2.暑湿,湿温。本品甘淡而寒,既能利水湿,又能解暑热,是治暑湿之常用药 3.湿疮,湿疹,痱子 (包煎) 3、木通 【性能】苦,寒。有毒。归心、小肠、膀胱经 (木通科白木通)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 使用注意:关木通引起肾功能衰竭 4、通草 【性能】甘、淡,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与木通一样,但功效更缓和。) 【功效】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宋代以前的文献中的通草是木通,如通脉四逆汤中的通草】 5、石韦 【性能】 甘、苦,微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 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比较适合血淋) 6、海金沙 【性能】 甘、咸,寒。归膀胱、小肠经 (植物药,很轻,包煎) 【功效】 利尿通淋,止痛 7、萆薢(bixie) 【性能】 苦,偏寒。归肾、胃经 (清热不强,偏利尿) 【功效】 利湿去浊(膏淋首选),祛风除痹 8、瞿麦(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 萹蓄,地肤子(利湿通淋药,但更多的用于湿热皮肤瘙痒,内服,煎汤清洗都可以。)灯心草(作用缓和类似通草)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三味药 重要 1、茵陈 【性能】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重要)(三月取嫩苗或秋季开花时) 【功效】 利湿退黄(清利湿热可以应用在湿温病),解毒疗疮 1.黄疸。本品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 2.湿疮瘙痒。本品苦微寒,有解毒疗疮之功,故可用于湿热内蕴之风瘙隐疹,湿疮瘙痒 2、金钱草 【性能】 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1.湿热黄疸。本品清肝胆之火,又能除下焦湿热;有清热利湿退黄之效(效果不如茵陈)(如果是胆管结石引起的黄疸首选金钱草) 2.石淋,热淋。金钱草利尿通淋,善消结石,尤宜于治疗石淋 3.痈肿疔疮、毒蛇咬伤。本品有解毒消肿之效,可用治恶疮肿毒,毒蛇咬伤等证 3、虎杖 【性能】 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十分类似大黄的药性,可以通过大黄记忆虎杖。)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1.湿热黄疸,淋浊,带下。本品苦寒,有清热利湿之功,治湿热黄疸,可单用本品煎服即效,亦可与茵陈、黄柏、栀子配伍,效力更佳;治湿热蕴结膀胱之小便涩痛,淋浊带下等,单用即效 2.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本品入血分,有凉血清热解毒作用。 3.经闭,癥瘕,跌打损伤。虎杖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 4.肺热咳嗽。本品既能苦降泄热,又能化痰止咳,治肺热咳嗽 此外:也是缓泻的药。
第十三章 温里药(温中药,温中散寒) 概述 1. 含义: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里寒) 2. 功效主治:散寒止痛(温中散寒,温中止痛,温经散寒,温经止痛) 3. 性能特点:温热药,辛味(辛辣芳香),归经:脾胃,散寒止痛的还有肝,补阳的肾心脾,少数有毒。 4. 配伍应用:寒热虚实 5. 使用注意:因症选药 中病即止,阴虚火旺不能用,孕妇慎用(产前宜凉) 1、附子 【性能】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重要)(只要有寒,无论虚实都可以用)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补命门之火,肾阳虚),散寒止痛(温中,脾胃虚寒) 1.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单用强度还不够,配伍干姜甘草“四逆汤”,降低毒性,增效;亡阳亡阳气脱,有时配伍人参,“参附剂”。 2.阳虚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 3.寒痹证。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用法用量:3-15克 江南用量较小,西南15克不能满足 30克家常便饭(久煎!);做丸散一定谨慎!18反 |
|
来自: 康泰wjr图书馆 > 《第一轮各科复习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