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对古人类婚配形式的有趣推测

 方珺逸 2017-12-14

英国有一个了不起的人类学家,名叫罗宾·邓巴( Robin Dunbar )。

一个对古人类婚配形式的有趣推测

​长久以来,他一直都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古人类的社会行为上,而这个领域里最引发学者好奇的一点就是古人类的婚配形式。

但仔细想来,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其实特别难,因为古人类已经灭绝了,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他们的行为,而且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也不会留下什么文字记录,所以​要想了解我们祖先是如何婚配的其实是无从下手的一个难题。

但是罗宾邓巴教授给出了两个​关键线索,有助于我们进行推理。​

第一个线索名叫二态性(Sexual dimorphism)

所谓的二态性指的是同一个物种内部,雄性和雌性在身体上方方面面的差异,其中最直观的一个差异就是体格的大小。两性之间的体格在大小上差异越悬殊,其二态性就越高,而一个物种的二态性和其婚配形式有着密切联系。

就拿大猩猩来说吧,大猩猩的二态性差异就特别高,因为雄性大猩猩们为了争夺雌性经常大打出手,在激烈的肉搏过程中,越是体格高大的雄性就越有可能取得胜利,大猩猩争夺配偶时通常有一个规矩,叫胜者通吃,在搏斗中取胜的个体可以占有所有的雌性,它生下来的后代也就继承了强壮的基因,像它父辈一样高大,在这种选择压力之下,久而久之,雄性大猩猩的体格相对于雌性来说就越来越大。最后,大猩猩这个物种里,雄性的体格比雌性能大出一倍去,这是它们的婚配方式决定的,在灵长类动物里,越是这种雄性之间通过搏斗争夺雌性的物种,二态性差异就越大。

一个对古人类婚配形式的有趣推测

​和大猩猩相反,在灵长类动物里,有的长臂猿就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那雄性和雌性在体格上几乎一样大,因为雄性之间很少为了争夺雌性而搏斗,自然也就不会筛选出体格更大的雄性。

朋友们,我想说的是,在灵长类动物里,除了大猩猩之外,还有一些物种有着明显的二态性差异,其中一种就是我们,智人。通常来说,男人的体格平均比女人大出去15%到30%,我们不妨从大猩猩那个例子出发想一想,这个差异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遥远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为了得到女人,男人之间也是需要动手,需要搏斗,需要打架的。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那些身材越高大的男性打架也就相对越厉害,这样的男人在旧石器时代也就可能像雄性大猩猩那样得到姑娘的青睐,并且留下他的后代。

所以男性的体格大于女性,从这一现象出发进行推理,这或许意味着我们旧石器时代的祖先过得并不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第二个线索叫做 环指食指比

所谓的环指食指比,指的是无名指相对于食指的长度,无名指相对于食指越长,这个比值也就越大。为什么这个比值会和灵长类动物的婚配形式有关系呢?因为灵长类的无名指长度是受到体内一种叫睾丸酮的激素导致的,在胚胎发育时,体内的睾丸酮水平越高,其无名指就发育的越长(平均来说,人类中男性的无名指普遍长于食指,女性则差不多),但是睾丸酮也在一定程度上和雄性灵长类动物的性欲有关,睾丸酮水平越高,雄性就会有越强的性冲动和尽可能多的雌性生育后代,在这种情况下,一夫一妻制的婚配方式也就相应地难以维持了。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大猩猩的无名指,那无名指简直都快和中指一样长了,大猩猩没有过一夫一妻制的生活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片来自 Scott Rempel

​人类学家发现了不少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特意比较了一下其无名指和食指的比例,发现无名指相对更长一些(但是远远没到大猩猩的程度)这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的祖先可能过的并不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生活。

但是,大家不妨观察一下我们人类社会,今天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奉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当下人类的婚配形式与我们观察到的人类学证据似乎无法对应,这又是为什么呢?一夫一妻制又是从何时开始起源的呢?

这恐怕就需要在之后的几篇文章中再为大家详细介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