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在207年前的今天,1811年11月26日,晚清重臣曾国藩出生。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卒谥“文正”。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标本式人物,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谋政,一生奉行“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秉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把“齐家”摆在突出位置,疏理治家方略,形成了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八字诀,“尚廉、尚谦、尚劳”三致祥为核心的家教家风,生前身后,备受赞誉,成为中国传统家教的范本。 重俭朴,以简养俭。曾国藩出身农家,俭朴习性伴随其一生,他在家书中写道:“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从不讲究吃,通常每顿饭只有一个菜,时人以曾氏吃饭简单,每食仅菜一品,谐称为“一品宰相”。30岁时,曾制一件缎马褂,以后每年只在喜庆日穿,珍藏三十年,不曾另行制备。住所尚简,府中仆从少之又少,帷幔等什物质地一律以简约为准。在京城上朝,不坐一品官轿,只坐普通的蓝呢轿子。 重耕读,以俭养廉。曾国藩把“且耕且读”作为立家之基、发家之道。视敛民财、谋名利、扰公差为损家败业之举,要求即使家境宽裕,家人也应勤耕种、好读书,只有自食其力、自求上进,才能力保代代兴旺。日常生活中,要求妻子欧阳夫人带领女儿、媳妇每日纺纱若干两,每年须做布鞋若干双;他虽远在军中,但通过查看家里寄来的鞋袜、衣服、干菜等,时刻检验俭朴家风,家人不敢丝毫怠慢。升任两江总督时,一县令携王羲之书法的唐代摹刻帖拜访,曾国藩是个书法大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写字,见此帖爱不释手,但把玩片刻即归还,且在当天的日记上写下八个字:“世间尤物,不敢妄取。”取则见贪,取则伤廉。 重力行,以廉明志。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曾国藩观察到“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于是在祖父“治家八诀”的基础上扩充和发展,形成“八本家训”: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兴建时花费七千吊钱,曾国藩深为骇叹有何颜面见人。这时,他已是诏封“太子太保”,加封“一等毅勇侯”。七千串钱不足他一年养廉银的四分之一,骇叹奢侈,匠心可鉴。“富厚堂”的门匾,为曾国藩所题。两边的对联“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是曾纪泽为纪念父亲曾国藩所书,意思是:清廉品格世代遵守,崇高美德弘扬光大。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对领导干部来说,家风关系的不仅是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国风,作为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规范家风、树立良好家风。 最后,附曾国藩家规家书摘编,与君共勉↓↓↓ |
|
来自: 昵称41082923 >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