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参:性寒?性温?

 培元小生 2017-12-14

赵肖帆按:丹参,现行中医五版、七版教材皆谓其性微寒,盖从于本草经。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寿颐之论犀利鲠直,较之凌氏《本草害利》之两顾,可谓潇洒。兹录于此,诸方家当自明之。


本文节选自张山雷《本草正义》。



 丹 参 


《本经》: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名医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痺,除风邪留热。


【 正 义 】


丹参色赤,专主血分。味苦而微辛,《本经》谓之微寒,陶弘景已疑其误,缪仲醇亦疑之。至张石顽,乃改作微温。详审《本经》、《别录》所载主治,石顽是也。


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及心腹痼疾结气,皆清阳不宣,虚寒气滞之病。丹参通调血滞,温养气机,所以主之。


寒热积聚癥瘕,又皆气凝血瘀之证,非温通气血,何能消散。


止烦满者,气运血随,自可除烦泄满。况味之苦者,本以泄降为专职者乎。


《别录》主腰脊强,脚痺,亦以温通气血,故能宣络蠲痺。


除风邪留热者,则风乘于表,郁而为热,故以温和之气散之。且古人治风,多用温药,非如今时东南之地,风热之病,宜于辛凉者可比也。


【 正 讹 】


丹参气味,《本经》、《别录》皆谓微寒,而所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痼疾结气,无一非寒邪为病,当无用寒药主治之理。而积聚癥瘕,又非温运不通,可疑已极。


昔陶隐居已谓其久服眼赤,其性应热。今按色赤行血,断非微寒之物,则石顽《逢原》改作微温,固非武断。


即征之《别录》之主腰脊强脚痺,弘景之治风痺足软,《圣惠方》之主寒疝,验之临证功用,无不灼然可信,则寒字之误,无可疑者。


而张隐庵、叶天士等,尤专主《本经》,曲曲附会,虽曰尊经之旨宜尔,然反使主治全文,皆迷重雾,则拘迂太过,非真能阐发奥旨者也。


 一 

 

《日华本草》丹参主治所录最详,而亦最杂。惟骨节疼痛,四肢不遂八字,合于《别录》脊强脚痺证治。


甚至谓其主头痛赤眼,正与陶弘景久服眼赤之语,背道而驰,又有治冷热劳,热温狂闷,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恶疮疥癣,瘿赘丹毒,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等语,杂乱无章,全是凭空虚构。


虽此等无稽之言,本不足辨,止以近日俗书,多采此种呓语,贻误学者,实属不少。而景岳、士材、石顽诸家,尤一例采录,不加辨正,又何怪乎汪切庵、吴仪洛辈之附和盲从耶!


考《日华》是书,全由采集而成,并非有真知灼见,可以阐扬医理,盖亦汪氏《集解》、吴氏《从新》之类,原不足道。


 二 


独惜李濒湖最称渊博,当非抄书胥可比。 乃《本草纲目》亦贪多务得,不知节取,反以贻误后生,同入暗室。


而明季以后之本草,又多祖述李氏,随意节录几句,便成一家,则真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矣。


濒湖又引《明理论》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云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兼治冷热劳云云,则直是日华子之应声。


要之四物一方,通治妇女,已属盲人扪烛之谈,乃更出一物之方,岂非绝大笑话。世又安有不问寒热虚实, 而用一药一方,可以统治万病之理?其书不知出于何人手笔,而乃锡以嘉名,称之《明理》,真是名实相反。


 三 


自李氏采之,而后人皆抄袭之,庸夫俗子,更喜其简便易行,而牢记之,乱用之,此医之所以不可复问,而作俑之咎,吾不能不责濒湖之不知删汰也。


今人恒以丹参治咳血、咯血之病,盖取其降气。又专主血分,谁敢谓其不是。


究之百无一效者,以苦降必伤中气,温通又非止血,每至愈咳愈甚,而苦泄碍中,且有败脾之变,是又在滋腻恋邪之外,制造瘵病之别一法门矣。


《圣惠方》治寒疝,小腹阴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一味为末,热酒下二钱。叶天士《本草注》亦载之,而改之曰治湿热疝气,则误信《本经》丹参之寒也。然与《圣惠》本旨,大相背谬矣。


妇人《明理论》丹参散,即是此方,而欲以通治妇人寒热虚实百病,可谓荒谬已极,则医家之蟊贼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