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之友讲《神农本草经》之---丹参

 txw40 2017-10-10




【经文】





  丹参,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一名却蝉草。生川谷。




  经文要义




   心腹:即胸腹、胃腹。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心痛,即胃脘腹痛。”

   邪气:泛指六淫七情等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例损害,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邪注候:“凡云邪者,不正气也,谓人之脏腑血气为正气,其风寒暑湿,魑魅魍魉,皆谓为邪也。邪注者,由人体虚弱,为邪气所伤,贯注经络,留滞脏腑,令人神志不定,或悲或恐,故谓之邪注。”

    肠鸣幽幽:形容肠道蠕动发出的声音。清·张志聪《本草崇原》:“腹中寒则满,肠中寒则鸣。”

    幽幽:“幽”为“呦”的通假字。“呦”,叹词;“呦呦”,象声词,原意为鹿叫声。唐·甑权《药性论》丹参项云:“腹痛,气作声音鸣吼。”即为肠鸣幽幽的佐证。《本经》桔梗项:“腹满肠鸣幽幽。”

    积聚:古病名。积病和聚病之合称。《黄帝内经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如此,则肠胃鹅,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难经》五十五难:“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识聚也。”


按:积为脏病,聚为腑病,故有五积六聚之名



    破癓除瘕:“破”与“除”,动词。“癥”和“瘕”都是腹腔内积块。“癓”和“瘕”是有形的,而且是固定不移的,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瘕”和“聚”是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积”和“聚”统称“积聚”,中焦病变为多。“癥”和“瘕”统称为“癓瘕”,下焦病变及妇科疾患为多,因而有斥不同的名称。癥瘕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抑郁,饮食内伤,致使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渐积而成,而正气不足,更是本类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丹参可治之。

     如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卷四方)。当归五钱,丹参五钱,乳香五钱,没药五钱。治疗气血凝滞,癓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癓瘕积聚。方中丹参活血祛瘀,散癓瘕积聚。并附案例:“一人年三十许。当脐忽结癓瘕,自下渐长而上,其初长时稍软,数日后即硬如石,旬日长至心口。向愚寻方,自言凌晨感冒,得于途间时心中有惊恐忧郁,遂觉其气结而不散。按此病因甚奇,然不外气血凝滞。为制此方,于流通气血之中,大具融化气血之力,连服十剂,全消。”

    烦满:烦闷胀满。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燥”。满,充盈、通懑、烦闷、满溢等之义。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i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

  【处方用名】丹参  ——  唇形科 Labiatae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肋痛,癓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疮疡肿痈等。

  【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

  





 【鉴别要点】





   1.药材鉴别

   丹参药材根茎短粗,顶端有残留基茎。根数条或呈单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10~25cm,直径0.3~1cm。表面棕红色或暗红棕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栽培品丹参,根较粗壮,直径可达0.5~1.5cm。表面红棕色,具纵皱纹,外皮紧贴不易剥落。质坚实,断面较平整,少有裂隙,略呈角质样。

    2.饮片鉴别

    饮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直径0.3~1cm。外表皮棕红色至暗红色,粗糙,具纵皱纹。切面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有的呈角质样;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至紫褐色,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涩。




【拓展阅读—《金匮要略》中丹参汤方】





   紫参汤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用以治疗“下痢肺痈”。方中紫参重用,皆在清热除湿,破瘀止痛。因肺与大肠相表里重用紫参,善除肠胃中积热,以除湿热,破淤血,利肠道,止疼痛,即《本经》中所云:“心主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


  【注意事项—丹参常见伪品药材】


    唇形科植物甘肃丹参   药材呈圆锥形,上粗下细,直径1~4cm。饮片质地松脆,断面极不平坦,切面多数异形维管束呈黄色小点状,饮片直径2cm以上。主产于云南。

    唇形科植物大丹参的根和根茎   本品为甘肃丹参变种,特别粗壮,直径达2~6cm,分枝较多,表面粗糙,饮片直径1~5cm。横断面淡黄白色。

    唇形科植物拟丹参的根   本品极似正品丹参,断面(饮片)皮部与木部易分离。

   

  ★传统认为: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不可惑泥,要正确认识:丹参补血之力远不如四物汤。当归、丹参均有补血活血之功,但当归补血之力强于活血祛瘀;而丹参活血祛瘀之力强于养血,通过活血化瘀而促进新血的生成,即祛瘀生新,没有直接补血作用。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中将丹参归入“下血类”。丹参,破心包血瘀,安神志。书载能入心包破瘀一语,已尽丹参功效矣。然有论其可以生新安胎,并引李时珍语:“丹参能破宿血,补心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䓖、芍药故也。四物汤亦有产前产后不得妄用,为医者勿拘死法而耳。”

      

注意:丹参不完全具有四物汤之功效,治妇人病,丹参可用于产前产后,经水多少亦可用之,但妊娠用药,当须谨慎之。(祝之友按)

  




名著论选





 丹参、玄参,皆气味苦寒你,而得少阴之气,但玄参色黑,禀少阴寒水之精,而上通于天;丹参色赤,禀少阴君火之气,而下交于地。上下相交,则中土自合。故玄参下交于上,而治腹中寒热积聚;丹参上交于下,而治心腹邪气,寒热积聚。君火之气下交,则土温水不泛溢,故治肠鸣幽幽如走水。破癓除瘕,治寒热之积聚也。止烦满益气者,治心腹之邪气也,夫止烦而治心邪,止满而治腹邪,益正气所以治邪气也。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按:《本经》同时收载紫参,气味苦寒,而得少阴之气化无毒。主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紫参称谓有二,一为唇形科植物丹参,二为蓼科植物拳参,即2010年一部收载之拳参 Polyonum  bistorta L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之功。入肝、肺、大肠经,性味近似丹参。用于治疗赤痢,热泻,肺热咳嗽,痈肿瘰疬,血热吐衄等。《金匮要略》中之“泽漆汤”。半夏半斤,紫参五两,泽漆三斤,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肉桂)各三两。治疗“咳而脉沉”。方中紫参旨在通利二便,除饮邪。即《本经》所言:“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

   

   心腹者,心与小肠之区也,邪气者,湿热之邪气也。气寒则清热,味苦则燥湿,所以主之。肠,小肠也,小肠为寒水之府,水不下行,聚于肠中,则如幽幽如水走声响矣。苦寒清泻,能泻小肠之水,所以主之小肠为受盛之官,本热标寒,所以或寒或热之物,皆能积聚肠中也。其主之者,味苦能下泄也。积聚而至有形可征谓之癓,假物成形谓之瘕,其能破除之者,味苦下泄之力也。心与小肠为表里,小肠者,心火之去路也。小肠传化失职,则心火不能下行,郁于心而烦满矣。其主之者,苦寒清泻之功也。肺属金而主气,丹参清心泻火,火不刑金,所以益气也。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

    按:百病以通为顺。丹参活血善下行,则积聚散,通则不痛矣。古人泻心汤加丹参妙在此意。

  

   今人谓一味丹参,功兼四物汤,共认为补血行血之品,为妇科之专药,而丹参之真功掩矣。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解》


  按:陈氏所谓丹参之真功,即指清·张志聪《本草崇原》中所言丹参之真正功用。


作者:祝之友     编辑整理:迪亚拉    许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