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丨交相辉映——敦煌的艺术与宗教

 AndLib 2017-12-14







交相辉映——敦煌的艺术与宗教 来自横山书院 01:49


郝春文,1955年生于北京,现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著有《中古时期社邑研究》《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等诸多学术著作。

本文为郝春文教授于2015年度文化中国讲坛秋季讲座“丝路花雨——多元文明的交融与印记”上的讲座内容节选。




敦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敦煌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外来佛教和佛教艺术刺激下产生出来的艺术形态,它是以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产。所以敦煌石窟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它实际上在古代是佛教洞窟,但是现在我们是把它当做一种佛教文化遗址。

敦煌石窟的范围包括古代敦煌郡、郡范围内敦煌莫高窟7000个洞、安溪窟等,它是一组石窟群。今天我们如果去敦煌看,可能一般看到的就是敦煌莫高窟,但我们要知道实际上还有很多。我们到了一个洞窟去欣赏什么?实际上就是欣赏它的彩塑、壁画和洞窟的形制。

敦煌石窟艺术是全国也是世界上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处石窟艺术遗存,这是指敦煌莫高窟。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很多从古代留下了的石窟寺艺术遗址,像中原的龙门石窟、山西的云冈石窟、四川的大足石刻,还有新疆的很多石窟。但是敦煌莫高窟是目前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处石窟艺术遗存,所以我们要看应该是先去看它。有人把莫高窟称为中国古代美术博物馆,它不仅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具有重要价值,还为研究音乐舞蹈史,以及古代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保存了珍贵图像。


敦煌莫高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代表


莫高窟可以说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代表,人们也称之千佛洞,因为里面有好多佛像,包括佛的塑像和佛的画像。“千佛洞”是西北地区人们对石窟的一个统称,在敦煌还有7000个洞,所以当地老百姓可能把其他的洞也叫千佛洞。

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一个断崖上,它坐西朝东,前临宕泉,面对三危山。很多洞窟的前面都有一条河,因为古代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然后背着山崖来开凿洞窟,莫高窟也是这样。莫高窟最早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在武则天武周时期就已经有窟龛千余,然后经北凉、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等朝代陆续修建,所以它实际上有一千多年的重建史。

二十世纪初,莫高窟已经破落成这个样子——

清末敦煌莫高窟外景

现在,这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它里面是一个莫高窟的大像。

莫高窟现在的标志性建筑

莫高窟建造的山叫鸣沙山,它是由流沙堆成的。它的背面就是三危山,就是完全由岩浆喷出来的,相当于新疆的火焰山。关于莫高窟有一个神话传说,有一个和尚叫乐尊,夕阳西下时,他散步到这个地方,因为太阳在西边,阳关折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乐尊和尚就看到了壮烈的千佛。他被这种幻景给眩惑了,于是就在这个地方开始开拓,后来才逐渐开启了莫高窟。

当然,久在莫高窟的人可能还能看到这种景象,因为沙漠景观有时候会出现海市蜃楼,在出家人眼里可能就看到千佛来临,而且这也是出家人的最高境界——往生的时候,有千佛来迎,那是你被接引到一个净土里。

三危山

这些历代开凿的洞窟密布岩壁,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如蜂窝状,全长有1600米,开满了洞窟。

莫高窟被分为南北两区,现在有壁画、塑像的有490个窟,都分布于南区。我们去参观一般是在南区,北区是不让我们看的。北区当时也有250多窟,没有壁画和塑像,应该是当时僧人居住的僧房和库房等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区。莫高窟的壁画有大约45000平方米,就是说把这些壁画摆开,也是一个壁画万里长城。塑像彩塑有3000余身,这也是现在在中国,可能也是世界上,所有的石窟塑像当中保存的塑像和壁画最多的一个地方。

我下面再非常简单地按着我刚才说的石窟的形制、壁画和塑像给各位做一个介绍。


敦煌石窟的形制


我们一进去,首先看到的是洞窟的形制,这400多个洞窟早期以中心塔柱窟为主。

257窟 朝代:北魏

上图是一个中心塔柱窟,它中间有一个大柱子,它的前边跟我们北方的房子一样,有一个人字梯的井。

等到了唐代以殿堂窟为主。殿堂窟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覆斗顶窟,就是像我们古代用的斗一样倒着的。

殿堂窟跟中心塔柱窟的区别在于殿堂窟中间的活动空间大,这与隋唐时期的佛事活动的改变是有关的。隋唐时期的佛教是以举行斋会、法会为主,需要一个大的空间才能摆得开。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佛事活动叫绕塔,中心塔柱窟的柱子就相当于一个塔,大家要围着这个塔来做佛事。所以洞窟的形制实际上是跟佛教的活动的变化是有关的。


敦煌石窟的塑像


云冈、龙门等地的塑像都是石雕,而敦煌的塑像是泥塑,这是因为敦煌的石质是由流沙堆成的,岩石坚硬度差,没有办法雕凿,就只能用泥来做泥塑。但是泥塑比石雕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早期的塑像多为单身塑像,而且是以弥勒为主。北魏时期就变成是三身,到隋代发展到三到七身,到唐代的时候变成五身、七身、九身或者十一身的多种组合。

248窟 三身像 朝代:北魏

隋代的塑像有一个特征,它的脑袋上身和下身比例不协调,好像此前也不一样,此后也不一样,对于这一现象有很多解释。一种解释说五胡乱华之后,隋唐的宗室都有胡人血统。胡人是骑马民族,因他们长时间骑马,腿比较短,是不是按照他们的形象造,这是一个说法。另外一个说法是你如果跪下往上看,大概它的比例就合适了。我们美术家塑造这些塑像的时候,从南北朝时期的襃衣博带、秀骨清像,到唐代的雍容华贵,可能有这些匠师摸索的一个过程,隋代是处在中间,所以中间可能就有一个比例不合理的时期。当然这都是一些猜想。

427窟 主室北壁前部佛 菩萨

第427窟是隋代的窟,这种窟叫特级洞。这一洞窟都是比人还高的塑像,每一组有三个,一共有好几组。

194窟 盛唐彩塑一组

这是唐代的一组佛像,基本上一佛两个弟子、两个菩萨、两个天王、两个力士这样一种组合。


敦煌石窟的壁画


下面我们来简单地介绍敦煌石窟的壁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属于水粉壁画,壁画所用颜料:烟炱、高岭土、赭石、石青、石绿、铅粉、铅丹、朱砂、靛青、栀黄、红花(胭脂)等,其中石青、石绿、朱砂、赭石这些矿石颜料不易变色,只有赭石颜色略为变深;但含铅的颜料却往往因氧化由白变黑。所以,敦煌石窟的壁画色彩已非当年的模样,莫高窟早期的壁画至今颜色多已变得暗淡、浓厚。克孜尔石窟在1984年坍塌了,坍塌之后处于封闭状态,而后新挖出来的壁画都非常光鲜,但是我十年以后再去看,经过空气的氧化,它的样子就变的深黑黯淡。现在我们看的已经完全不是那个样子了,但是我们现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欣赏它的美。

一般来说,四壁的中间部位,即人们平视的最佳部位是画佛像和主题故事画,这些画的下边是画小身的供养人,就是出资造窟的人;四壁上端绕窟画天宫伎乐,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飞天;壁画中部的空隙处则布满千佛;窟顶画装饰性图案和平棋、藻井。每一个洞窟都是一个佛教的世界,一进入这个洞窟,都感到它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272窟 朝代:北凉

早期的壁画最引人注目的是佛本生故事画。所谓佛本生故事是指追述佛的前生的故事。按照佛教的说法,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永远象车轮一样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八部众护法诸神之一)、人间、天堂等六个范围内循环转化,这就是所谓“六道轮回”。佛在涅槃之前,其前身也在六道轮回之中,不过因为有善根,所以每次轮回都有不同寻常的表现,都做了很多善行。佛经里有一部《佛本生经》讲的就是这样一些故事。《本生故事画》就描绘了佛前生的那些事迹。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尸毗王本生、萨埵饲虎本生和九色鹿王本生,这都是很美妙的故事。

隋代以后,本生画逐渐衰落,经变画丰富起来,到唐代发展成为鸿篇巨制。

一般说来,一切以佛经为依据的壁画, 都可以称为经变或变相。但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 只把按一部经绘成一幅画的巨型结构称为经变。唐晚期以后,壁画出现了程式化趋向,供养人像的地位逐渐重要起来。元代的敦煌壁画以欢喜金刚和千手千眼观音最为著名。

从整体上看,敦煌石窟艺术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无论是石窟形制,还是壁画和塑像,都具有中西文化交融辉映的特征。如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在印度是裸体的,经过新疆传到敦煌以后,为了适应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审美取向,就逐渐被穿上了衣衫,成为衣带飘飘的飞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