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丹讲《论语》之学习之道(下)

 昵称41326177 2017-12-14


《论语》是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简称为论、语、传、记,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行事,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


于丹教授用普通百姓听得懂的话,对这本古典书籍进行讲解,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接下来的半个月,我们将连续推送于丹讲《论语》系列音频和文章,与大家一起重温经典,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今天的文章

于丹讲《论语》之学习之道 来自一读好书 19:14


那么就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太多太多,深深浅浅的知识和感悟。为什么要学?人这一生学这么多东西干什么呢?

 

孔子有一个说法: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话什么意思呢?过去,大家知道《诗经》是拿来做教科书的,因为呢,它可以认识鸟兽草木之名,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以从这里面学到很多的道理,学完了以后,还可以出去应对诸侯。孔子说,如果有一个人,他诵《诗》三百,把整个的《诗经》熟悉的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但你今天给他一个政事,让他去做,授之以政,不达,让他处理点事吧,磕磕绊绊,内心不能做到通达透彻;什么事儿都完不成;而让他去,使于四方‛,出去办个外交谈判的事情,不能专对,不能很流利地跟人家对答,最后把谈判给完成下来。那孔子说,虽多,就算他把《诗经》都背会了,他有那么多的学问,亦奚以为?这有什么用呢? 

  

其实这段话表明了孔子的一个态度,就是“学以致用”。也就是说,我们的世界一直在改变着,知识分子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是什么?就是在这种改变中去承诺一些责任。你能做点儿什么吗?


宋人张载的话说得好,他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说,心在天地之间,要立得辽阔壮大,”为生民立命”,百姓民生给了你一种使命,”为往圣继绝学”,那些绝世之学要传承,你要把他发挥继承下来,然后为”万世开太平”,去铺路,去做事。其实,这就是学以致用的态度。那么,学到的东西真的都能这样用的上吗?《诗经》里有那么多的知识,那只是那个时代的课本,这么多古往今来的知识,在孔子看来,怎么样叫做真正有用呢?就是你能够把他落在实处。


其实现在有很多可能学富五车,可能拿到了很高的文凭,这种莘莘学子,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话,有时候这个学问哪,就不能被激活。 


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面,曾经有一个他的助手,这个助手毕业于名牌的大学,拿着很好的文凭学历,来了以后就目中无人,因为他觉得,在一个门第观念很强的时代,拿着名牌大学的文凭,这件事情是很可炫耀的。 


然后,爱迪生做实验,忙不过来的时候,顺手拿了一个梨形的一个泡状的小容器,给他,说:你把这个梨形玻璃泡的容积赶快给我计算出来。那么他这个助手就真是犯了大难了。因为他想,这个梨形可怎么算?这下半段是圆的,上半段是长的,也没有圆形的定理符合它,也没有长形的定理符合它,就是找不到一个定理从哪分割它,

  

爱迪生手里头忙着,做实验,走来走去,看见他还在那儿摆弄,在那儿计算,拿着所有的仪器在那儿计算。爱迪生终于忍不住了,顺手拿过来,在那个梨形泡里面灌满了水,把水倒在一个量杯里,说,这就是它的容积。 


其实,什么是学以致用呢?往往在最简单的地方。  



(旁白)如果有满肚子的学问,连一件小事都办不成,那么,要那么多学问还有什么用呢?在当今这个时代,不仅需要学历,更加需要工作的能力,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成为书呆子?怎样才能够让自己学有所用呢?  


真正的致用在今天这个时代,就不光在考核你的智商,还在考察你的情商,你怎么样能够去变通。 

  

有一个招聘的故事说得很有意思。说一个总经理他要招聘一个助理,有三个应聘的人:一个人有非常高的学历,是博士;另一个人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还有一个人呢,显然不如前两者,学历也不够高,工作经验也不够多,刚毕业不久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说:叫他们都进来吧。秘书说:你让他们坐哪儿?人家前面是空的,他说:就这样吧。


第一个博士进来了,总经理笑着跟他说:请坐。那博士特别尴尬,四处看看没椅子,说:那我就站着吧。总经理又说:请坐。然后他说:我没有地方坐啊。总经理看看他,笑了笑,问答了几个问题,他就走了。 


第二个人很有工作经验,进来了,总经理又跟他说,请坐,他就一脸的谄媚,阿谀奉承,很谦卑地说:不用,不用,我都站惯了,哎呀,根本就不用坐,咱们就这么聊吧。总经理聊了几句,他又走了。 

  

第三个学生进来了,总经理说,请坐,他四下看看说:那您能允许我上外面去搬一把椅子吗?总经理说:可以啊。他就出去搬了把椅子,坐下跟总经理聊起来。这第三个学生就被留下了。 

  

其实,这是什么寓意呢?第一个人可能知识很多,但是他不变通。第二人经验可能很多,但是他又受经验的局限。而这第三个人呢,就介乎知识和经验之间,他知道怎么样做,在当下是合适的。 


所以这里就又说到学问的一个概念,就是学以致用的时候,没有说哪一个准确的用法就是对的,这里面要有变通。变通,在孔子看来,是一个很高的层次。他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大家看,这里面讲了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做可与共学,有些人你是可以跟他一起去学习的。这几乎是个零门槛,很多人都想学习,那就一块儿学吧。再往上一个层次,未必可与适道,不一定能够找到最合适的通达道理的那个方法,那条必由之路不一定都能找得到;可与适道,就算找到了这个方法,知道这个思考的方式了,找到路径了,再往上一个层次,未必就可与立,不见得在这个方法学成之后,能立得起来,有所坚持,有所树立。

 

大家觉得,要能立起来,这个层次已经够高了吧?这已经是第三个层次了吧?孔子说,就算这个人学问能立起来了,道理上都想明白,能做成了,比他再高一个层次,叫未必可与权。哪个权呢?就是权变的权。就是当下一件什么事情,我们说权宜之计,就是变通一下。一个人坚持容易,变通难。坚持之后还能通透,这个层次难,这是学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所以怎么样才能够学到这么一个境界呢?去在变通里面完成你的实现! 


曾经有一个故事说,有两个商人,带着一船烧得极其精美的陶瓷罐子,去到一个大城市,一个高消费的市场上去卖他们的手工陶艺。然后这兄弟俩,一路颠簸辛苦,就在船快要靠岸的时候,遇上了大风暴。一场惊涛骇浪之后,两个人精疲力尽,命是保住了。船一靠岸一看,这一船几百个瓷罐子,一个完整的都没有了,全都打碎了。 


这个哥哥就坐在船头嚎啕大哭,说,这些罐子每一个都是精心的调制出来,精心的烧制出来的,这上面的纹路、图案都漂亮极了,我们所有的心血都白费了。到一个大城市,高消费的地方,碎罐子可怎么办呢?我们就是修修补补、粘粘贴贴,也卖不出去了啊。 


他在大哭的时候,他弟弟就上岸了。他到最近的集市上转了一圈,他发现这个大城市呢,人们的审美艺术口味都很高,那么不管是咖啡馆啊、商场啊,到人的家庭啊,都特别重视装修。所以他就拎着把斧子回来了,回来以后就叮叮咣咣把那些破罐子全给砸得更碎。他哥哥特别错愕,说:你干什么呢?他弟弟笑着说,我们改卖马赛克了。 

  

所以就把所有的碎片卖到了装修材料店。因为他那个罐子设计特别精美,所以做成碎片以后特别有艺术感。大家一看又不规则,又这么漂亮。结果它作为装修材料卖了一大笔钱。 

  

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权变。也就是说,当完整不复存在的时候,让破碎碎到极致,这不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吗? 


也就是说可能买了面大镜子,要拿来装修一个殿堂,但如果镜子不幸破碎了呢?那如果你把它敲的更碎,也许你会换一种钻石碎钻的思路来装饰这个殿堂。

  

所以有的时候,思路的转换,这是在学问做到极致以后才能够获得的智慧,这就是一种权变。



(旁白)人只有在变通中,才能根据环境的不同,灵活地把知识运用出来,从而适应社会的变化,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人。然而学习不仅是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智慧,学品德。那么,品德该如何学习呢?他的分寸是什么?如果不好好学的话,又会带来怎样的恶果呢?


孔子还提出一个特别有价值的观点,就是世界上,一些好的品德,也通过学习来进行提升,而且要进行制衡,我们说仁爱好吧?仁爱是无边的吗?智慧好吧?智慧不用学习吗?信义好吧?正直好吧?勇敢好吧?刚强好吧?这六种道德都很好,还需要再学习吗?


孔子就曾经这样问过子路,说有六言六蔽,听说过吗?子路说,没有。孔子说:居!吾语女。你坐下来,听我慢慢跟你说。然后孔子就说,先说仁,好仁而不好学者,其蔽也愚;一个特别仁爱的人,他可以仁达天下,对人好,但他如果不学习,不思考,有一种弊端,就是会愚笨,也就是说容易受人愚弄。比如说,总做这种以德报怨的事情,就会被人愚弄。你能说这人不仁爱吗?但是他没分寸。


智慧好吧?孔子说,好知而不好学,其蔽也荡。他说一个人聪明啊,有智慧啊,但是他要老不学习的话,最后的弊端就是这个人会活得太飘忽不定,没有根基。老在空想中逞他的小聪明,那他就老荡在半空,沉不下来。


信誉好吧?笃诚守信,像尾生抱柱那样,水上来了都不走,这人就未免会愚呆。如果再不好学的话,好信者不好学,其蔽也贼。贼就是被人陷害,我们知道过于诚信而不权变的人有时候是容易被人陷害的。


正直好吧?我们都喜欢正直的人,但正直的人有时候说话不好听,叫做好直而不好学者,其蔽也绞;也就是说,你说出那话啊,就尖刻得直刺人心,有时候就让人家心痛如绞,这个太正直,如果不注意言辞的话,说话伤人。就好像鲁迅先生写的,给一个孩子做满月,有人来说,哎呀,这孩子长大能当官啊,有人说这孩子长大能挣钱啊,有人进来说这孩子到老肯定会死的。这个人说的是真话啊,你能说他不正直吗?但是这话不好听。


再说品德,勇敢好吧?那孔子说,好勇而不好学者,到最后的弊端是什么呢?其蔽也乱。你容易被人利用去作乱。因为他勇敢啊,遇事不经过脑子,不问就里,有时候处在误会之中,直接就采取行动了,一个一个的乱子就起于这种有勇无谋者。


最后说,一个人刚强,刚强不好吗?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这个人就会极端狂妄,因为他刚愎自用,那就难免内心的这种狂妄自大。


所以我们看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过犹不及。人生不是说找到了一个好的基石,就会一成不变地好下去。


我们所有美好的品德,他说六言说的是这六种美好的品德,它为什么会带来六弊?因为在使用环境中,我们要经受社会的挑战、考验,要在人际的交往中去调试,去变通,所以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了解自己,跟世界建立有效的关系,所以即使是'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美好的品德,都得在学习中完成你自己的一种定位和制衡。


学习永远不是一件僵死的事情,既然没有常师,既然无处不学,学到的学问既然不能是那样诵诗三百之后,授之以政不达,出使四方又不能专对,那种学问的境界已经被孔子的时候抛弃了,真正的学,在今天,如果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用自己的心,去完成一种激活,都站在一种通达的大智慧上,那我相信,古往今来所有的知识都会活在我们的经验体系里,所有圣贤的智慧都不过成为点燃我们自己的一枚火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