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一夫文房对联专辑

 龙山砚石 2017-12-15

【李昊按语】:一夫兄近年来一直是海上书坛的骨干力量,在市、区、全国摘金夺銀,嘉声远播,广受好評。看他的这些对联,时有移步换影、异景频出的妙境。笔致亦趋老到,慢时凝得牢、快时发得出,手段越来越丰富。结字常有奇思,卻是入情入理,通篇安善。忽觉一夫兄似在做打通明清两宋,步履魏晋南北的功夫,令人钦佩不已。


【新元按语】对联文化发展到清代,逐渐渗透到文人交流的日常生活之中。曾有记载,清代翁同和回乡路途中,各地官员迎来送往,对此他书写对联答谢,其中单程赠送对联达180件,可见当时对联书写在文化官员中赠送的风气盛极一时.这种对联书写发展到民国时期,尤其在沪上应该说到了极致的地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大量晚清和民国时期传承下来的对联作品。相较于其他地域的对联文化,海派对联的特点更加明显,一般来讲是体量偏小,更为精致。我曾见到过沈尹默先生写给邰静农的一副对联,尺幅为43cm*8cm*2,单联书写字数竟达到十多字,十分雅致、可人。

      朱银富先生是上海当代中青年书法中的翘楚,书写功底深厚,多年来碑帖两栖。他于隶书中吸取苍茫之劲,在帖学尤其是米芾上用力尤勤,而海派书法的滋养,让他完成了这一批小对联的创作。这批作品雅致清逸,气息圆润厚重,是难得的一批精品。在当代展览体盛行的情况下,我觉得书写小对联更加地接地气、更加地走心,同时也更为沁人心脾。




       朱银富,字一夫。1974年生于安徽含山,现居上海。中国书协会员,上海书协理事,上海青年书协副主席,徐汇区书协副主席。





不激不厉    风规自远

                        王德祥/


   银富近期发来了他创作的众多书法对联作品,并自谦以示批评,嘱我写点文字,近日稍得闲暇,于是将他的每幅作品仔细品读不下数十遍,下面写点自己的真实感受,以谢银富的信任。

     首先想问下银富。情何谓单就传统的对联格式以书法创作的形式出现、且书风单调,搞不好有格式单一风格雷同模式化之嫌。他的回答是,风格的多元化不是我此次想要创作的目的,风格的脉动需要主旋律;选择对书法联创作形式,是因为最近对它情有偏爱;我在乎受众们对这批作品能就字论字,而不涉及其它。如此的干脆回答当然是一种气度,也是一份自信。发力于一端、功于一役,即我觉得只要去认真做好一件事,哪怕并不完美,但你形成了模样就有了冲击力,展示了才华就有了价值,把你想要呈现的东西表达了出来就一定会有些认可,甚至有很多的知音。银富也具有这样的能力。因此,我相信即便就他此次对联书法艺术形式来说,作品格式单一、风格变化不大,表达的是较为整齐的情绪,但总有一幅作品会敲击你的心扉,让你心动。这就足够了。




   对联是我国书法中很独特的一种传统创作形式,深受书者自身及人们的喜爱。对联形式书法创作的难点更多的是在于不仅要有书法审美的抒情性,还要把字写的漂亮,二者臻于合一,使人既赏文字,又品书法,雅俗共赏,就书法传统形式的对联创作而言这点显得尤为重要。把字写的既有形体之美又有抒情之意不仅是对书者基本功夫的挑战,更是对其舒发自我情怀、闪转腾挪的局限,二者间的合理把握,因此书法(字)才有可能产生内蕴丰厚和内含延伸的审美张力,古人讲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形体之间,我以为就是这个意思。如此说来,银富的此次创作从字体到风格的选择是苦心孤诣、刻意为之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它能更靠近传统的审美习惯,靠近更多的受众心理,靠进他自己的内心意愿,让人们在感受书法审美的同时也感受文字内容本身的文学之美。如果,你目光足够犀利、感觉灵敏,你同样会洞悉到来自属于他内心传递出的一种淡淡的情思。这正是书法的韵味所在,也是这次专以对联形式创作书法的想法之一。

    这次对联书法作品的总体质量比较整齐,尤其是行楷及行书在主打风格的建构方面起着一种‘主心骨’的精彩。我早年曾就他这路书风有个文章的评论,尽管这路书风与我以前看过的‘体势’上没有大的转变,但岁月的年轮逐渐磨平了他对‘青春情愫’的抒发,强化了宁静致远脱离以往风格中释放出的一些‘野性’的味道。纯碑体雄强、质朴的风格表现已不再是他的书风主旨,更多传递出是对帖学优雅的爱念,准确地说二王,苏东坡,还有米芾,从而拓展了书法的审美内涵。关于他对书法本体的思考和对碑帖结合的向往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既有浑朴淳厚之美又有清秀流畅之意。也许谁也无法真的说清楚碑帖结合是怎样的样式,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接近它的本质的内核。当我们接近了它的本质,哪怕只有一小步,作品就会为你说话,散发出非凡的气质。以碑为体、以帖为用这是他的目标,也是他的理想。我毫不掩饰地说,他是上海年轻书法人群中最优秀的之一。他的每一幅对联作品都体现出恰到好处的节制,对用笔结体章法的把握和抒情性的止于‘理’的进入。





   有人以为,书法表达,更多的是由内往外的一种释放,而我以为,恰恰相反。我们更应关照的是自己的内心,把心安顿好你就有了希望。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所以书法强调的是一股宁静、安详的气息。当书家手中的笔随着内心缜密舒缓的节奏运动时,一切对语言的流淌,对结体造型的把握,对情感意韵的表达都清晰地流露出来时,如果你此时就在书家的身旁,亲自见证了这一切,那请你告诉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美声……。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解读,可我想说的是,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中和’之美吧——合乎法度、合乎分寸、合乎情理、这就是银富作品‘气息’上给我带来的一点感受。

    总之,读银富的这批对联书法作品,虽不能说是字字珠肌,幅幅最佳,但每幅作品都能说是接近完美,我把他此次行为看作是对自己的一次小角度书法‘预演’,所以我们理应对书家有一份宽容和理解。但是,如果还有以后,我们有理由要求书家——增加书体,风格;规格,格式的多元,使其审美能多向度展开。尤其注意,要有自撰联,古今书家莫不如此,也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一种审美习惯和创作常态。







笔底神行    天机饱溢

 俞丰/文

   一夫兄近日在朋友圈里晒出一组近作楹联,以行书为主,书写用的是兴文斋的粉彩笺纸,整体精美雅致,装饰性强,加之书写的稳练酣畅,看了不禁令人垂涎。我还特地问他讨了一些笺纸,枨触技痒,跃跃欲试。
   一夫兄的行书,立基于畅茂遒逸的小王行草,本来纵横身手,通身都凝聚着搏虎擒王的手段,但是近年似乎返虚入浑,返璞归真,舍末归本,去巧就拙,纳流行之炙热一超而入淳熙之静境,冷静地摄取了赵撝叔、何蝯叟等清代大家的精魄,也巧窃了魏碑奇崛的神魂,使得他的近作厚了起来,静了下来,霸了一些,倔了一层。胜妙未减,复见老成,随心挥洒,触手成春,这对于一个书家而言,是令人抚髀称快的一桩美事!







   我曾言,传统视野下的书画艺术家,大致有从放到敛、从敛到放、从敛到敛、从放到放四种路数。从放到敛者,远如怀素,自少习草,晚而精纯弥淡;近如潘天寿,少年天资,毕生锤炼风骨。这些都是不世出的大家。从敛到放,即所谓的积健为雄,人书俱老,是传统艺术的正统选项,也是老套路,成功者不胜枚举。至于从敛到敛者,一生不敢越雷池半步,以之作为艺术人生的修养善莫大焉,而作为振奋人心的精神食粮则显然不能让人过瘾,尤其是现代这么一个追求和享受冒险刺激的社会。而从放到放之流,野狐参禅居多,列为一派是客气,弃之不论也不算过份。

   明眼诸君一看就知道,一夫兄的书法求索之路,是近于前两种路数的,尤其敢于放而勇于收,这是要天赋和勤恳驰骋耕耘的,而这两项,他竟然都有!我们是不服不行的,剩下的也就只有醉了!
   观这批楹联近作,笔墨酣浓,铺张衄挫,笔底神行,一片清光。正统的笔法植其沉稳,北碑的骨力增其雄厚,行草的意态生其畅快,奇崛的结体终呈姿态纷纭,或迟或速,或庄或巧,忘乎所以,天机饱溢!
   有人说,临帖是赚钱,创作是花钱,赚钱要像小贩,锱铢必较,花钱要像土豪,大手大脚。我看一夫兄就是本钱足又敢花的角儿,艺术如此,书法如斯,我也就不必再更费唇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