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潩水古寨伫千年

 wps0321 2017-12-15

潩水古寨伫千年

♣史根周

潩水古寨分南寨和北寨,北寨早于南寨,位于郑州新郑市观音寺镇南端。潩水寨南临许昌的长葛市,北向郑韩古城,东靠107国道,西部紧临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唐户遗址,潩水寨是唐户遗址的主要组成区域,是一处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寨村落。

潩水寨因紧临潩水而得村寨名,有数千年的历史。据史籍记载,潩水古称溵水,后改为姬水,黄帝时期伐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后确立了新的图腾,遂改姬水为潩水。据《水经注》二十二卷注:潩水源出大隗山(具茨山),东南向流入颍水、淮河。

北寨(潩水寨)是一个四面环河之独立古堡,其寨高墙厚,墙垛绵延,炮台分设四个寨角,寨门既“关爷楼”门,是唯一的出入路径。此门楼上面供奉着集忠、义、勇为一身的“关圣帝君”,故称“关爷楼门”。此楼门坐北面南,下层是拱洞式建筑,拱洞上方镶嵌石刻“潩水寨”,上层是翘檐式古建筑。“关爷楼门”雕梁画栋,关公塑像丈八开外,执青龙偃月刀端坐门楼正中,关平、周仓分列两旁。沟至顶,数丈有余,更增加了寨门楼雄、奇、险、神。旁边还立有两通石碑,一通记述一江西同知为躲避太平天国运动至此避难的过程。另一通记述潩水寨的历史(已毁)。中轴线北端与门楼对应的是财神阁。寨内十字巷坐落着三十八个明、清四合院,东西巷排列八个门楼,院中有千年古槐。门前的石狮和“三斗”旗杆彰显着主人显赫的功名与地位。门楼内悬挂着“文魁”“进士及第”“大夫第”匾额。《新郑县志》记载,这里是有“新郑巨族”之称的清朝新郑县内出官员最多的刘氏家族。清朝从刘家走出的五品官员九个,七品以上官员十九个,其中有钦差大臣、刑部郎中、大理寺正卿、道台、知府、主考、内阁中书、同知、知州、知县等官职。

清朝后期战乱频繁,周边的达官贵人为躲避兵匪之扰,刘氏姻亲纷纷前来投靠,因寨小不能容纳,遂在寨外筑房盖屋,一有匪情,大家撤入寨内。年复一年,房舍日多,人口日众,逐渐与原住居民连成一片。刘家子孙枝繁叶茂,长工仆人日益众多,修建新寨已成当务之急,刘家族人就倡议众人统一组织,利用附近有利地形,重筑一个新寨,即潩水南寨。

潩水南寨建于清朝咸丰年间,赵氏家庭乃名门望族,殷实富裕,秀才赵松兰深知匪患之重,带领众人为构筑南寨花费了大量人、财、物,居功至伟,居东街要冲;路两旁楼房林立,庭院深深,俗称“老三门”,临街高门楼挂有“德被乡里”匾额,透析出浓厚的文化底蕴。还有杨氏家庭富甲一方,清初即有其先祖杨万成带领家人从长葛南席镇入住此地,人丁兴旺,财源茂盛,为建南寨立下不朽之功。遂在西街筑起典雅的四合院二十三处,俗称“北四门”“南四门”,其华贵程度比刘氏家庭有过之而无不及。

潩水南寨筑有五道寨门,各有两层拱洞式门楼,俱青砖建筑。南门石匾曰:“潩水寨”,竖匾上“乾元”,乾元其意谓:统天,元是乾德之首,指天,指帝王,这里意指黄帝。东南门曰“永固”,意谓永远坚固。东门曰“观澜”,意谓观潩水河之波澜美景。西门曰“景峰”,意谓在此赏陉山之峰胜景。北门曰“聚星”,“聚星”楼上,供奉的是黄帝,简称黄爷楼门,也叫黄帝祠,距北门外黄帝口不足三百米远。

寨门两边是高大的土寨墙,数丈有余,有墙跺,四周筑有青砖炮台,安放滚木礌石,配有铸铁土炮和抬枪,置专人司守瞭望。寨内有黄帝祠、文昌阁、财神阁、眼明堂、关爷庙、观音庙、土地庙等遗址。寨外向西南不足二里地还有一座清朗寺。寨中以十字街为中心,分东、南、西、北四道主街,沿街商号林立,房舍参差,买卖兴隆。主要商号有晋升恒、广泰源、益泰谦、延龄堂、葆和堂、馥源湧、域源、义顺和、福聚楼酒店、美孚洋行等。潩水寨每日早有集市,每年还有四次古庙会。这里为人民提供了民品交易和生活便利。清朝至民国,这里是新郑县南部、长葛北部、禹县东部重要的人流、物流、商业贸易、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潩水寨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还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古寨堡。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新郑、禹县、长葛抗日救亡联络处曾设在潩水寨内。

如今,古寨仅剩下部分寨墙、寨门遗址和少部分古建筑遗址。每当我回家探亲,看潩水寨的发展和变化,走近部分复建的寨门楼和寨墙,看到省历史文化名村的牌匾,时有兴奋,但再也找不到青华爷家在西街的青砖蓝瓦门楼和门前青石板街道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