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译中不要滥用四字格

 白玛多吉8799 2017-12-15



四字格,也叫“四字结构”,很多从事口译或笔译的人都喜欢运用四字格。这样子能既增强文感,又能体现语言功底。但是凡事总有利弊,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为什么如此“高逼格”的四字格不能滥用。

文章来源:腾讯教育



在翻译中,有些词汇因为日常使用较为频繁,部分译者便顺手用在译文里,并没有仔细思考是否准确。我们略加总结,发现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通俗用语
如''a bookish boy'',这个短语在英文中算不得文雅,但并非俚俗,所以译成''喜欢读书的孩子''即可,但译为''爱看书的小屁孩''、''黄毛书虫'',就是风格不忠实了。

其他如''public''译为''草根''、''gloom''译为''郁闷''、''readers''译为''粉丝''、''fiction writer''译为''小说写手''、''get lost''译为''让他蒸发'',都是类似问题。这种语言在网络和日常生活中很有表现力,但作为译者,却不能因''一时兴到语''而''以词害意''。 

【例】...found that readers in Keokuk, Iowa, or Benton Harbor, Mich., were checking out Proust and Joyce. 

译文:张家庄、李家店的居民竟然会借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书来看。 

【例】I hope we are not like those human do-gooders … 

译文:我不希望我们成为事后诸葛亮——出于好心,却帮不上什么忙的人。 

【例】-..better to be one of millions viewing a film than one of mere thousands reading a book. 

译文:成为追捧热播电影的一员,比成为罕有''阅读恐龙族''一员要好。 

前两个译文——''张家庄、李家店''和''事后诸葛亮''——都有''归化''过度之嫌。第三个例子,与其说在翻译贝娄,不如说在翻译自己,结果译者形象鲜活,作者风格不显,恐不可取。

在这方面也不乏好的例子,如将谈话中的''the people on the block''译为''左邻右舍''、''街坊邻里'',将口语语境下的''wonder''译为''不明白''、''纳闷'',都是用地道的中文忠实地传达了原文意义和风格。


公共生活用语模式化
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中的一些表达方式,我们因为司空见惯,往往习焉不察,用在创作中可以,用在译文中则需仔细核对文字意义,不能轻率。

例如''与时俱进''这个词,在本次竞赛译文中经常出现,''up-to-date'' 、 ''refusing to be obsolete'' 、 ''new technical developments'', ''avoiding technological obsolescence''等,统统交给''与时俱进''去组织。

前文所举的 ''a responsible, up-to-date and carefully considered opinion'',有译为''以一种与时俱进、高度负责的态度……'',就是传媒语言使用过于随意的结果,如果译完能逐字核对原文,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又如第二十段的''reminders of who we used to be and need to be'',译为''牢记过去、正视未来'';-十九段的''in a state of separation from others of their kind''译为''举国上下''、''大江南北''等,都属于类似问题。 


趋向高雅化
即译者在处理部分字句段落时抛开原文的字面意思和风格,一味追求高雅的''大''词,人为拔高。

这样做如果字面意义没有重大出入,原文风格又比较文雅,那么就是精彩的译文。但一味求雅,风险很大,可能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损害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二是影响译文本身的表达和风格整一。 

一些译文中的''雅''词,本为原文所无,乃是横生枝节。如将''every other person were familiar with...''译为''家家户户对……都能口颊噙香、津津乐道''。有些译文细究起来,的确并未违背原文字面意义,但因一味求雅,偏离了原文风格。

如将''familiar''译成''拜读''、''浸淫'',''Shakespeare''译成''莎翁的煌煌巨著'';''how right he is''译为''宛若箴言'';''(with respect and admiration) I mentally told him to get lost''译为''敬而远之''或''请他离开我的精神家园'',失去了原文前后风格的对比;末段的 ''...failed to give them what they so badly need''译为''不足以为他们久旱的心灵送去甘霖'',则增加了修辞手段,原文使用修辞手段极为俭省(出于风格上的考虑,不宜在译文中增加新的比喻。 

过于求雅,也可能影响译文本身的表达和流畅。 

【例】...that he has weighed, sifted and pondered the evidence. 

译文:……进行了认真的剖柝斟酌与推敲细思。 

【例】...better to be one of millions viewing a film than one of mere thousands reading a book. 

译文:最好与浩浩百万民众共享盛影,不要与寥寥千人为伍揽卷。 

【例】...from the first I was aware that... 

译文:……从伊始就知道…… 

例一的译文是否有信息遗漏姑且不说,单看中文,几个书面化的词叠加,似乎句式严整,但''斟酌''与''推敲''语义重叠,''细思''不仅生硬,放在结尾,语调上也很拗口。

''盛影''、''揽卷''均生硬,''浩浩百万民众''与''寥寥千人''不整,''共享''与''为伍''不对,句子看似对仗,实则似是而非,加上前面的''不要''、''最好'',读来佶屈聱牙。''伊始''与''从''、''就''、''知道''完全不合拍,因为求雅,破坏了中文的风格整一。

当然,译者有时也要勤翻中文字典,把''walledcity''翻成''围城'',把''crossbow''翻成''强弩之末'',就是望文生义所致。 

关于''高雅化'',有两个''陷阱''需要特别提及。一是所谓''四字格'',用得好固然出彩,用不好只会出问题。在''walled city''前加上''高墙环卫、固若金汤''、在''Lincoln''前面加上''出身卑微、躬耕陇亩'',算不得高雅,只能箅''四字格强迫症''。第二个陷阱是文言文。

用文言翻译培根,倒也贴切,但用来翻译现代英语,还需慎重。本次参赛译文中,有三份用文言翻译,文字功力都很好,但译文大多顾此失彼,难以忠实传达原文意思,风格就更不必说了,也有用文言翻译了几段后面改用白话的。按这三位译者的文字造诣,如果把功夫花在白话文上,译文肯定又是一番气象。


其实白话文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成熟,如果使用得好,同样可以清晰流畅、简洁有力,甚至也可以达到优秀文言文的音乐美。译者既要娱己,更要娱人,读者接触的都是白话文,今天的译者如果用文言翻译一篇美国当代作品,是舍近而求远,并非上策。 


这两个趋向,一是舍''信''取''达'',一是舍''信''求''雅''。惯用语读来琅琅上口,实际上未必准确,文学性的书面语言是否就是好的译文,终究还要对照原文加以检验,否则只能箅是''抢过作者的笔来''独立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