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操好心办坏事叫”改稻为桑“

 投沙斋 2017-12-15

先讲一个故事。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为缓解嘉靖王朝的国库紧张,中央酝酿了一个改稻为桑的国策。

 

客观来说,这一政策利国利民、造福子孙。

 

多种桑树,就能多产桑叶、多织丝绸。从创外汇角度来说,出口大米远比不上出口丝绸来的多来得快。国库充裕了,朝廷才能对内向老百姓派发各种大礼包,对外才能实现平倭戍边的强军梦。

 

对百姓而言,将稻田改种桑树,每年的收入翻了几倍。更为关键的是,土地虽种桑树,但依旧按稻田标准交税。

 

改稻为桑,还有望带动采桑业、养蚕业、刺绣业、织绸业的繁荣。没了土地的农民,还能借此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华丽转身实现“农转非”,拿到城市户口。

 

粗一看,没毛病,老百姓赚大了。

 

政令一出,各地快马加鞭实施起来。不过,让地方官员纳闷的是,老百姓并不买账。

 

浙江本就七山二水一分田,粮田稀少,自供不足,粮食经常需从外省购买。如果全省一半稻田改桑田,粮食缺口更大,米价势必大涨,农民改稻为桑的那点受益,恐又会被暴涨的米价抵消于无形。

 

要命的是,大荒之年,其他省份也没太多余粮。浙江父母官胡宗宪向江苏借粮时,便吃了闭门羹。

 

在老百姓顾虑没有打消、粮食供给没有解决下,有官员提出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过执政者并未采纳。

 

即便面对桑树三年才能采桑叶的事实,当政者仍然下达了“一年小有所成,三年大有所成”的死命。

 

尚方宝剑高悬,地方只能快马加鞭、奉旨办事。官员亲自上阵,断水踏苗,毁堤淹田。最终,民怨四起,惊动朝廷,改稻为桑成了死棋。

 

这项“万福之策”,不但未能富国安民,反而导致民不聊生,官民关系势同水火。

 

这是典型的操好心办坏事。

 

再讲一段历史。

 

宋神宗时期,社会矛盾突出,边境外患不断,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于是,朝廷把期望寄托在改革上,王安石担纲总设计师。

 

王安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富民、强国,还要优化公务员录用标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嘛。

 

为尽快实现复兴梦,王安石在5年之内颁布了10多项法律,要求全国推行,谁说不字,谁动作慢,就问责谁。

 

没有搞试点,没有搞调研,没有问民意,这样突如其来且铺天盖地的改革,任百姓有多大的心脏,恐也是承受不了的。

 

时间紧、任务重,地方官员也就不讲究科学决策、循序渐进、因地施招了,几乎全盘一刀切。

 

有部法律叫青苗法,初衷是鼓励民众从国家银行贷款,用以土地生产或投资经营。为加速执行,上面干脆给各地摊派了放贷额度指标。为完成任务,地方官员小吏满街追着民众“奉旨借款”,不借就是违法。

 

但其实那些绅士地主之类的人,根本无须借款,农民奉旨借款也不划算。如果从富人那里借款,简单明了的一对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省时省力又省事。从国家银行借款,则要经过层层审批,还要缴纳各类手续费。

 

结果并不意外,本是扶贫富民的工程,最后误伤了民生。这样的变法,自然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的人品无须怀疑,他不纳妾,不乘公车,死后没遗产,算的上干部们的先进模范。王安石也起早贪黑、夙兴夜寐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只是王安石万万没想到,他的仁心善念依旧还是办了坏事。

 

最后是件真事。

 

近日,河南、河北、山东等多省出现了“气荒”,这些地方很多民众天天挨冻,却迟迟供不上暖气。

 

煤改气的初衷很好,说到天边,它也是利国利民。

 

从国家层面来说,能减少空气污染,改善对外形象,从民众角度来看,心情更美了,疾病率降低了。

 

但结果是,民众连口热气都保障不了。一项出发点很好的民生工程,同样办了坏事。

 

政策没有错,地方很无辜,民众很受伤。

 

这个锅到底谁来背?必须反思,厘清责任,走心分析,吸取教训。否则,类似的“好心办坏事”还会上演。只是应付起来,可能愈加不容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