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下班回家,在公司楼下的红绿灯处,遇到了这样一对父子: 小男孩看上去七八岁的样子,他背着书包和爸爸一起走到了红绿灯路口。爸爸停下脚步,安静的等待红绿灯。孩子一看还要等一分钟才是绿灯,显得很不耐烦。 此时,有好几个不守交通规则的大人和小孩,直接横穿马路。旁边的交通协管员大声喊到:“不能横穿马路,危险!”但那些人并没有停下脚步。小男孩左看一眼,右看一眼,突然就冲出去了,旁边小孩男的父亲慌了。 他大吼到:“你不要命了?!” 小男孩回头看了一眼爸爸,挑衅的吐吐舌头,看上去很得意。爸爸气得面红耳赤,手里的拳头捏的紧紧的。 终于,等到绿灯了,小男孩的爸爸快步疾走,到马路对面揪着小男孩就一阵大骂。爸爸气愤的问:“你没看到我都在等绿灯吗?你那么急干什么?是不是不要命了……” 小男孩顶嘴道:“那些人都在闯红灯,我怎么就不可以?”撅着小嘴,还表示出一副很委屈的样子。 小男孩的爸爸再也忍不住了,使劲朝着小男孩踹了两脚,小男孩大哭起来。 为什么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的教育无能为力,或者心力交瘁? 因为当你给孩子说,不要闯红灯,孩子看到的是有人频繁闯红灯; 因为当你给孩子说,学习不是买卖,不能要求考多少分就买什么,孩子看到的是同学的家长都在买; 因为当你给孩子说,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路,孩子看到的是街头小混混看上去还挺潇洒的…… 这是现象,我们无法改变,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就要去合理引导,否则你除了咆哮,抱怨社会不公,社会乱象,对孩子歇斯底里,大吼大叫,你不能改变任何.... 02 姑姑的小女儿姗姗,今年12岁,九月份刚上初一。姑姑一家对姗姗的教育方式就是不停的唠叨、大发脾气、抱怨……以至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大人小孩都不开心。 今年6月份,姗姗小升初考进了本校初中部的重点班,她总是缠着姑姑讲条件。她说: “班里的同学和我一样考进了本校初中部重点班,同学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都会送大礼作为鼓励。全班同学就我一个没手机,我希望妈妈也给我买一部手机作为鼓励。” 姑姑很生气,开始不停的唠叨:“我不给你买手机,为了就是让你好好学习,你以为我不知道吗?你就想我给你把手机买了,你好藏着玩游戏。你想都别想!” 姗姗很失落,眼角泛着泪光,跑来给我诉苦。安慰一番之后,我找到姑姑,我告诉她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这一代的孩子了。不要总用以往的传统方式来教育每一个孩子。 姑姑还是很气,但听了我给她分析之后,她恍然大悟了。 这学期的半期考试结束之后,姗姗又一次以半期成绩第一名为由头,希望姑姑给她买手机。姑姑说: “如果是以前的我,我肯定立即大骂她了,但这一次我很冷静。想想后我很快答应了,带着姗姗去看手机,她很开心。紧接着我问她要手机有何用?是不是想打游戏?姗姗说不是。 我问她,学校禁止带手机上学,在家平时要查资料可以用妈妈的手机。如果你自己有了手机,你将会怎么做?是否能够控制自己不玩游戏?小学六年那么辛苦才考进了重点班,容易吗? 进入初中以后,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都会作为下一次分班的标准,考不好会被拨下普通班,你真的有把握有了手机之后,不影响自己的学习吗? 在家爸爸妈妈不看电视,不玩手机,也不想给你买手机的出发点是什么?是爸爸妈妈不爱你吗?她想了想,笑嘻嘻的回答我'爸爸妈妈是爱我的,是为我好,为了我能够专心学习。我明白了,不要让一部手机毁了我,现在你给我手机我也不要了……'” 姑姑很开心的给我说:“真的改变态度去处理事情,结果还真不一样。” 教育孩子,怎么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说对了,可以拉近亲子关系,创建和谐家庭;说错了,可以让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也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离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