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雁塔赛诗会的传说

 liuhuirong 2017-12-15



  早在唐朝时,大慈恩寺里的大雁塔就是天下闻名的游览胜地,诗人们不但在这里游览题诗,有时还在这里举行别开生面的咏塔赛诗会呢。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的秋天,著名大诗人杜甫、高适、岑参、储光义以及薛据聚会在京城长安。岑参见杜甫整日忧心仲仲地忧国忧民优生计,心中很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当时唐王朝正在兴盛之时,国泰民安,升平万里,老社大可不必那么地“人岁不过百,常怀千年忧。”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社甫呢,却从天下表面的平静中预感到危机四伏,从繁华奢侈的表象下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大动乱、大灾难,忧愁忧思得不能自己。为了排解挚友杜甫的思虑,岑参提议到大雁塔作一次秋游聚会,杜甫等人不但答应了,而且兴致很高。

  这天杜甫、岑参、高适、储光义等五位诗友携手登上大雁塔极顶,他们眺望京城长安的秋景,当时的长安的景色正如大诗人李白所描绘的那样:“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面对眼前同一美景,五位诗人诗兴大发,议定每人即兴赋诗一首,以抒情怀。

  当年三十八岁的诗人岑参是五人中年龄最小的了。由于他曾多次随同唐军驻守两域,边塞上金戈铁马的戍边生活,使他的性格和诗笔都变得异常豪放不羁。他情思敏捷,头一个吟出一首不朽的诗篇《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加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浮屠,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青松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桂冠去,觉道资无穷。”岑参在诗题中不提杜甫的名讳,而提高适、薛据,是表示谦虚,表示自己不配与社甫并提。他的这首诗主要是用豪迈诗笔描写大雁塔的宏伟高大以及远眺长安所看到的秋景。最后通过佛教禅理和自己想挂冠归隐,去研究无穷的佛法奥理上去收尾。他本想借这次登雁塔及赋诗对心情郁忧的社夫子作一番规劝,谁知诗一写出来,又有点悲凉出世的味道了!既然如此,也只好听其自然了。

  第二个赋出诗来的是诗人储光义 ,他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中是这样描绘大雁塔的:“……冠上阊阖(塔门)开,履下鸿雁飞。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第三位写出诗来的是名诗人高适,但他的《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诗也未能写出超越前人的意境:“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第四位薛据写得更无特色,以至后来被人们遗忘而失传。

  大诗人杜甫虽然文思来迟,但他写出了深意,他的诗名也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但却不同凡响:“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义和鞭白日,少昊行请秋。泰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X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梁谋。”

  杜甫这首气势磅礴的史诗,不仅生动地描述了大雁塔的自然景观,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杜甫已预感到政治风云的不测,社会的动荡不安,危机和灾难随时可能触发!他在诗中追念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宛转而尖锐地抨击了唐玄宗只顾享乐奢侈不理朝政的荒淫生活。

  五首诗摆出来了,到底谁排第一呢?岑参说杜公的诗首屈一指,该独占鳌头。杜甫谦虚地说,论才气自己输给岑夫子和诸公一等……虽然大家公推杜甫诗为首,但岑参等对杜诗中对时局所抱的忧虑心情并不十分理解,也不甚赞同。谁料到三年后巨大的灾难果然降临——标志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赵 剑 搜集——转载《古塔故事多》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