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诗人游大雁塔

 闲之寻味 2022-06-30 发布于广东

今天,我们继续死磕《唐诗三百首》第23首,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慈恩寺,位于唐长安晋昌坊(今西安市南),内有慈恩寺塔,即大雁塔。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保存西天取经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

大慈恩寺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秋,正值大雁塔建成100年之际,岑参自安西回长安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五人都有诗记其事,除薛据的诗现在已经失传外,其余都有留存记载。

其中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且除了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名称不一样外,剩下诗人所作题皆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为大雁塔留下了浓厚的文化印记。

如果要给5首诗排个名,我觉得可能岑参可以排第一,杜甫第二,高适第三,薛、褚并列第四。不得不说,岑参此诗鬼斧神工,颇有太白之风。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诗的大概意思是说: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

岑参是此次登临中最年青的诗人,他曾数度往来边陲,大漠风尘、军中笳鼓炼了他的意志和诗笔。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在岑参眼中,慈恩寺宝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接下来的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

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在岑参登游大雁塔的时候,唐朝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非常关心边塞情况的他十分痛心。加之此时,玄宗已坐了四十年江山,这个继位之初颇有点“圣明天子”形象的皇帝为“开元盛世”的气象所陶醉,已坠人温柔乡中,朝纲松弛,奸佞当道,危机已在隐隐滋生。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

岑参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

如果从诗才、诗名上来说,当时已过不惑之年的杜甫应该稳居榜首。他写的那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确也是非常出色: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不愧是老杜!他通过登临高塔的所见所想,描述了唐朝风雨飘摇的政治危机,诗里最末两句“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表达了诗人对政治时局的忧虑的感怀,全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寓意深远。

但是,我想说,岑参在这次赛事中是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奇思妙句,接踵而来。“秋色从西来”四句雄浑悲壮,玄远悠渺,堪称大手笔,而结语引向拟弃官皈依佛法,也与登塔题旨以及大雁塔的禅意很切合。

同时,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于诸公之作只取岑参一首,显然在他眼中此是首选之作,我也认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