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之后,央视推出的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再度刷爆了朋友圈,一场关于9大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弘“特展”,呈现于观众眼前。《国家宝藏》刚刚播出两期就斩获惊人的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4分。 在《国家宝藏》11月27日的开播仪式上,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宣布了选自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27件入围国宝名单: 故宫博物院的石鼓、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商鞅方升、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坤舆万国全图,湖南省博物馆的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画、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河南博物院的贾湖骨笛、妇好鸮尊、云纹铜禁,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云梦睡虎地秦简,浙江省博物馆的玉琮、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宁波“万工轿”,辽宁省博物馆的铜鎏金木芯马镫、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上海博物馆的3件 “国家宝藏”是什么来头? 赶在“上博专场”开播前,我们带你走进它们。至于为何选这3件文物出镜?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要考虑挑选代表中国古代艺术文明的、最有厚重力量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还要考虑到和其他8家博物馆之间整体上的平衡和搭配。选宝时不会过多考虑地方特色,“我们不是一个地方性的博物馆,我们的定位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类别 青铜器
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内口长12.4厘米、宽6.9厘米、深2.3厘米,容积202.15毫升
商鞅方升作为战国时秦国标准计量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简介 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 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史记·秦本纪》: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铭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作为量器,它200毫升的容积是商鞅统一度量衡所规定的标准“1升”。它作为商鞅变法的历史见证,成为我国禁止出境的重要文物。 类别 青铜 规格 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径75.6厘米,鼎内有290个字铭文 入选理由 它是青铜转变期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就跟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 简介 清光绪年间陕西扶风县窖藏出土,同时出土的有小克鼎、钟等器,现分散在世界各地。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是青铜转变期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就跟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大克鼎的纹饰器形端正稳重,采用大量变形纹饰,耳旁的龙纹也与西周早期不同,颈部的兽面纹脸部轮廓变线条,仅留眼睛可辨,后称为“变形兽面纹”。腹部波曲纹极具节奏感和韵律感,又称“环带纹”。大克鼎有290个字铭文,记录了鼎的主人是一位西周的膳夫(宫廷厨师长),名叫“克”, 除了大克鼎以外,还有小克鼎七件,用来盛放肉食等祭祀品。克作为膳夫,却享有诸侯级别使用的规格,可以确认在当时他极受周王重用,是一位权重一时的重臣。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被永州总兵樊燮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上奏咸丰皇帝力保宗棠,左才获脱免。潘乃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后遂以相赠,以谢当年搭救之恩。而大克鼎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后,潘祖荫用重金购得,成为大克鼎的主人。从此,大盂鼎、大克鼎这两件周朝时期最大的青铜器齐聚潘府,成为当时京城的一大新闻。 抗战时,潘达于请家人和两名木匠师傅帮忙,连夜把克鼎、盂鼎和一批青铜器装箱藏到屋子底下,还藏好了书画和小件古董三十几箱。城陷后,她家前后闯进7批日本强盗,一遍遍搜刮,财产什物损失殆尽,却始终没有发现大克鼎等古董踪迹。 抗战胜利后,潘达于把它们藏在一间屋里,用旧家具破杂物覆盖,再将其整进房屋钉断,既不住人也不走人,直到解放之后。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寄出一封信:“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 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隆重的授奖典礼表彰潘氏捐献之举。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唐弢主持,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陈望道致辞,颁发的文化部褒奖状上落着部长沈雁冰的大名:“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60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潘老卧室里,家具简朴,别无装饰,这张奖状,却一挂就是50年。 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二鼎如愿入馆,使市民第一次饱览了这闻名半个多世纪的“国之重器”。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两件巨鼎自此各镇一方。 类别 丝织
纵107.5厘米,横108.8厘米
此幅作品使用缂丝工艺,幅式巨大。彩色纬线缂织细密,通经回纬,丝丝缕缕皆匀称适宜、分明,在现存宋代缂丝画作传世作品中属上乘之作。 简介 此件文物为南宋朱克柔的顶级传世之作。朱克柔,字强,一字刚,生于华亭县(今上海松江),自幼学习绘画与缂丝,积累配色和织作经验,其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淡古雅,为一时之绝技。此图中,红叶白鹭,绿萍翠鸟,蜻蜓草虫,双鸭游乐,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富有变化。青石处有缂织隶书小款“江东朱刚制 莲塘乳鸭图”,下有“克柔”印一方。此件缂丝画幅式很大,组织紧密又富于变化,丝缕匀称适宜,层次分明,是现存宋代缂丝画作中的杰出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