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问答上有个奇怪的提问,“四川话为什么这么统一”。我忍了两天还是答了。以下是我的帖子内容(这里有一点扩展)。 说四川话为啥这么“统一”,一眼即知不是四川人提出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所谓四川话,主要是指流行于以成渝两市为主并辐射周边地市县的汉族地区的西南官话。 其次要清楚,四川话(即西南官话,下同)主要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之后的产物(蒙元后形成的老四川话我以为跟后来的新川话隔得有点远)。清代前的四川话大致还能在自贡等地乡下听到;明代以前的四川话大致还能在乐山等地的乡野偶闻。 张献忠屠川后之大移民初期,多数新四川人操湖南湖北话(所谓湖广,主要是指今天的两湖地区,跟两广是木有多少关系的),也有一些来自江淮地区的老南京话之类方言吧。 后来,满清初定后,出于巩固西南边防等方面考虑,开始向四川(以成都等大城市为主)大面积殖民;与此同时,北边的陕甘晋等地区人民也出于种种原因迁徙来川。这两方面的移民,为四川尤其是蜀中大城市带来了北方地区的方言。 成都城大概自清代起,分大城和少城。少城即巴金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地,也称满城,是旗人居住的地方。现在的旅游胜地“宽窄巷子”,当年就是满族官员和移民及其后裔的聚居点。他们为成都带来了北方官话、老北京话,甚至满语。 就这样,旗人带来的北方官话,加上陕甘地区移民的西北方言(我就觉得川剧的高腔有秦腔的味道),与先期移民四川的两湖及华东等地区人民所操湖广话、江淮官话相结合(广东移民的客家话可以排除),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四川话。是故这种方言很容易被北方人听懂,并不难理解。 也因此,四川话被现代语言学归入了北方方言中。四川人是不怎么屑于说普通话的,因为他们的话北方人大部分能听懂,他们也很容易听懂北方人的话。所以,四川人的普通话就普遍不标准,带有浓浓的川味,被外界和自己人称之为“川普”。我们小时候,有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就是私底下嘲笑用普通话讲课的纯四川人老师。 这样一种嘲笑并互相嘲笑对方“川普”的文化现象,至今仍存在于一些四川人族裔中。像“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这样的俗语,我怀疑就是四川人自己发明的。真正的北方人并不怎么嘲笑四川人讲普通话。 我本人的口语就比较成问题。一方面,我的川普味道较浓;另一方面,我的成都话又不“标准”。因此我每每成为四川同胞尤其是成都周边同胞的嘲笑对象。 前不久的两次饭局,我遇到了同一位女士,一位成都郊县出生、目前在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工作的腾讯员工。两次饭局的席前席间,她都在找机会嘲笑我的口音。当我讲普通话时她嘲笑我的川普,“你就说四川话嘛,我们听得懂”;当我操成都话时,她又怀疑我并不是真的成都人,“你说的成都话根本不像”。 我懂她的意思。她认为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成都人,说的并不是成都话。 我讲这段闲话的意思,其实是想证明本回答一开始就道出的那个判断:说“四川话统一”,一眼即知不是四川人提出的问题。是的,在外省人看来,四川话都一个腔调。而在四川人眼中,关于四川话的歧视链也是很长很长的,以至于长到连一位成都远郊出生并长大的人,也可以嘲笑一个成都市区出生并长大的人,说他的成都话不标准。 嗯,最后坦白一下。我虽然是成都土著,但却出生于老成都近郊,具体地点在现今的成都东三环内侧。 所以腾讯那位女士是对的。向她致敬。只有成都本地人才能清晰地分辨出皇城坝(其实是王城坝,现在的天府广场附近)和水碾河(东一环边上)之间灰常灰常细微的口音区别。 PS:在那个回答后面,我还以留言的方式补充了两句,如下: 成都话相比其他地方的四川话,有个特点是比较嗲;不怎么贴切地譬比一下,成都话就是西南地区的“吴侬软语”。所以成都妹子说话很好听,而成都男子说话则显得软绵绵,缺乏阳刚之气。这点,听过那首神曲《老子明天不上班》,就大体明白了。 重庆话则不同,比较硬朗,所以重庆人不大看得起成都男子,当然很喜欢成都妹儿。我口中的成都话不知为何听上去就有点硬,所以真不大像成都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