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快乐老年435 2017-12-15

黛玉母亲病逝后,贾母接黛玉去贾府,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昨天已经分析贾敏绝无送黛玉进贾府之意,为何身故后黛玉迅速去了贾府呢?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先来分析一下,黛玉进贾府是不是偶然。

林如海曾对贾雨村说“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可见在接黛玉进贾府这件事上,并不是贾母客气随口说说,然后林如海就不使眼色顺水推舟把女儿送过去。贾母是动了真格,可谓言出必行,用行动盖章自己是真的要接黛玉进贾府。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那贾母为何执意接黛玉进贾府呢?

一、 解思念女儿之苦,也见不得黛玉受苦?

先从贾敏说起,贾母第一次见到黛玉时曾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王夫人也曾跟王熙凤说贾敏未出阁时是何等尊荣富贵;林如海远在姑苏,与贾敏不会一早相识,这个好学上进的夫婿肯定也是贾母帮物色的,可见贾母对贾敏是真爱。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那么,贾敏早逝,贾母也多年未见,接黛玉过来权当女儿在身边,解思念之苦,好像也说得过去。

然而,疼爱至此,居然多年未见,贾敏病逝时贾府也没有重要人物出现。更何况以林黛玉当时在林府地位,留下来会受苦更像是玩笑话。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可见,解思念女儿之苦,免黛玉年幼受苦,都绝非贾母接黛玉进贾府的最终原因。

二、 促成宝黛婚事?

《红楼梦》前半部分,贾母都是宝黛婚姻的第一支持者。难道贾母一早就存了心思一定要娶黛玉过门?我看未必。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古时遵循娶妻必低于吾家,嫁女必高于吾家,从贾政娶了王夫人,而贾敏嫁给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的林如海来看,贾府也是这种时俗的执行者与受益者。

贾母对贾府和林府的社会地位肯定是有清晰认知的,她最开始肯定清楚在林如海健在的情况下,黛玉下嫁(没看错,就是下嫁)给宝玉的可能性不大。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因此,即使贾母最初有这种想法,但只会存于内心不会表露,她对宝黛婚姻的强烈支持应该是宝玉黛玉萌生感情且林如海恰好病逝后萌生的。

三、 贾母想重回贾府权力中心?

这个是极有可能的,贾府内部高层之间的斗争从来没停止过。先看下贾府内部权力的变迁。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从贾母说起,在王夫人进入贾府之前,贾母是最高统治者。王夫人嫁给贾政后,她的儿女为她各种加分,以及贾赦夫妇不被喜爱,内部治理大权转到王夫人手里。后来贾琏作为贾府的高级管家,应该是贾母、王夫人、贾赦夫妇相互妥协的结果。贾琏娶了王熙凤之后,对内对外权力都收到王夫人手里(别忘了黛玉刚进贾府,王夫人就略施小计教她认清贾府真正的女主人是谁)。元春封妃后,王夫人在贾府的权力达到顶峰。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贾母在贾府的权力逐渐旁落,才落得个打发多数时间看孙女孙儿们赋诗作画。贾敏早逝,林家及林如海的地位还在上升,此时接黛玉进贾府,无论如何,都能增加贾母的话语权,而如果黛玉真的恰好嫁给宝玉,她将重回权力中心。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四、贾府想借林如海之力复兴贾府?

《红楼梦》里,贾府已然呈现颓势。连冷子兴都知晓贾府已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比先时光景,逐渐萧疏,贾府高层不可能不知晓自身处境,不过是有一日便享一日富贵罢了。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此时的林如海被钦点为巡盐御史,前途不可限量。因此,接黛玉进贾府,抚养孤女,拉拢林如海,靠外力中兴对贾府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选择。贾府高层都看到了这一点,尽管内斗不断,但在审时度势之后,他们达成共识,一致同意或要求接黛玉进贾府。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并且,为了能够巧妙且自然地掩盖真实意图,贾府才以贾母的名义接黛玉进贾府,对外宣称是为了解贾母思念女儿之苦,且恐黛玉年幼孤苦,姐妹们一起玩耍好有个照应。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这个出发点也可以解释,元春封妃后,王夫人为什么敢公开与元春谋划并提出金玉良缘。王夫人错误判断了时势,以为凭借元春贵妃的身份,贾府能够经久不衰,不再需要外力帮衬。

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是三股势力暗潮汹涌

可见,黛玉进贾府的背后,既有贾府基于自身政治处境的诉求,也有贾母自己的心思意图。而膝下荒凉的林如海在面对贾府的统一战线时,恰巧出于某些原因,只能选择妥协。

因此,黛玉进贾府就成了必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