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在不喜欢你的时候去纠正他是很难的。劝说行不通,论理不听从,那是你辩论的道理不清楚。道理已经很明辨缺仍然行不通的,那是因为你没有切合那人心中的喜好。明辨道理,说理清楚,坚持它,巩固它,又能适合那人的喜好,你的言辞就会变得神奇而珍贵,清楚而分明,就能进入对方的心中。像这样游说没有不成功的。所以游说者对待被游说者要做到说理透彻,投其所好。下面是一段范睢游说秦昭王的故事。 范睢原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后跟随秦国使者来到秦国,当时秦国朝政被宣太后及其兄弟穰侯把持。范睢借穰侯想跨越韩魏攻打齐国的寿张,刚县为契机上书给秦昭王。秦昭王读了他的上书大为赞赏,请他立即进宫面见。 在进宫之前已经有人告诉范睢秦昭王再离宫召见他,但是他还是假装呆头呆脑的往内宫走,宫中宦官见此情景大喊,王上在离宫!范睢故作迷糊道:秦国还有秦王吗?不是只有太后和穰侯吗?宦官一听这话大静失色。秦昭王听了这话之后知道范睢话中有话。赶紧出去把范睢迎了进来,并且喝退了左右。秦昭王说“先生怎样教导寡人呢”,范睢只是“啊,啊”了两声,秦昭王连续几次发问,都这样。秦昭王很失望的说:先生看来不想教诲寡人了?范睢拿够了架子才说:岂敢,臣千里来投奔大王,就是为大王出谋划策来了。臣不过是一个客居外乡的异国人,和大王的交情还不深。然而臣所完进言的都是希望能够帮助大王治理国家,处理好君臣,父子关系。秦昭王又说:我看先生还有所畏惧,怕惹祸上身,先生尽管直言,寡人不会怪罪先生的。范睢见狀,试探着说到:“大王现在对上畏惧太后的威严,对下又迷惑于奸臣的伪诈,再深宫里面,离不开保傅的照料,终生迷惑糊涂,分不清忠良个奸臣,这样闹大了连宗庙也保不住,这正是臣所担心害怕的。至于穷困潦倒,遭受侮辱 ,甚至死亡,臣都无所畏惧。如果辰的死能换来秦国的安宁,那么这种死不比活着更有价值吗?” 范睢这番慷慨陈词深深的打动了秦昭王。他激动的拉住范睢的手说:先生说的哪里话,先生能来到秦国帮我是上天的安排,保我秦国宗庙香火不致熄灭。先生教我。至此范睢松了一口气,看秦昭王完全被自己说服了,这才开始了自己的长篇大论。从此,范睢得到了秦昭王的信赖,他开始借助秦国的历史舞台一步一步开展自己的宏图大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