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处不在的美国式“德育”,究竟有何亮点?| 视野

 翠竹藤萝书屋 2017-12-15

我在美国公立高中工作了20多年,我发现美国课表上没有专门的“德育”课,然而,美国式“德育”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室内外发生。在这里,“德育”目标明确而朴实:要把孩子从小培养成好人。在他们眼里,今后合格的公民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习惯,这是最基本的。在这里,各个州甚至不同的学区都有制定学生价值观的标准。

“德育”以家庭为基础,从“谢谢您”开始

一个孩子的“德育”应该从小就得到家庭的重视,因为这对孩子的一生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家庭“德育”并不需要很高深的理论,需要的只是家长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引导,以鼓励孩子能从心里学到做人应该有的道德。

最近,在与以前旧金山的学生聚会时,我惊喜地发现,这些90年代中后期,来自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学生,他们对小孩的教育,已经完全融入了美国这种以家庭为基础的、无处不在的“德育”理念。同时,这种做法已经非常自然地在这些年轻妈妈的身上充分地得到了发扬。

比如不管是你给小孩夹菜,还是递一张餐巾纸,帮他们擦一下水滴,妈妈们一定会看着孩子,看他们会不会说一声“谢谢您”。而且,妈妈们还会盯着孩子看,看他们是不是在说“谢谢您”的时候看着您。有需要时,他们会提醒孩子,“你看着益先生的眼睛了吗?”。

如果一个孩子在进餐的时候想离开座位去一下厕所,妈妈们会拉着他们的手,看着他们,直到孩子说一声“对不起”,然后妈妈会说一声“他想去厕所,才会离开。”短短两三个小时的观察,也许不说明什么问题,不过,越是成功的家长看起来对孩子最简单的“德育”——礼貌,看起来越重视。

小学“德育”循序渐进,让孩子领悟真谛

和家长一样,美国小学老师在学生进入学校后的第一步,就是加强学生对几个常用礼貌词汇的理解和使用,即:请、谢谢您、对不起。这些词可能不但是小学生学、用得最多,在整个社会上,除了类似“早晨好”等问候语外,大概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吧。

当走进一所美国小学,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会有这几个词的图片,有时还加上了另外几个常用词。在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个学期,老师会不断地强化对这些常用词汇的使用。当然其目的并不是学会使用这么简单的几个词,而是学会为什么要使用这些词汇,从而理解“德育”的基础是对人的尊重。在我看来,能用这些词的学生,一般很少会跟别人打架,如果不慎碰到别人一下,都可以很容易地化解,得到帮助;就更少会发生像霸凌这样的不幸事故。

虽然小学生还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但就像中国的古人所说原理是一样的,“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学生在小学学会的,长大成人后应该也不会那么快就忘记。因此,学校是一个学习简单“德育”最好的开始场合。

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步都有“德育”相伴

当然,学生的“德育”成长不可能只限于简单的礼貌用语和态度,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德育”上需要的还有很多。

在学生开始初步培养起一些良好习惯后,美国学校和老师会组织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理解和欣赏一些“德育”的重要特性,有计划地进行一个个特性教育。有时一个月、两个月就注重在某一个特性上。这些特性包括诚信、责任心、尊重他人、公平公正、勇气、感恩心等。学校不求高大上、包容万象,但求学生能够理解和行动。每次可能就是围绕着一个特性搞很多活动,比如讲座、表演或者参观,课内课外一起,务必把那个特性比较详细地印在学生的脑海,并且能表现在行动上。这种活动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通用。

美国学校有个特点,活动特别多,不少活动和节假日有关,有些和学校传统有关,还有时会和社会上发生的大事联系起来。通常,我们把突发的社会大事联系起来叫做“教育的好机会”。

比如,最近北加州森林大火,烧了几个星期;北面火刚灭,南加州又开始遭殃。为了让孩子了解森林火灾的危险和救火员的工作,老师会请来救火员给学生讲解。孩子们听完以后,对救火员的英雄行为羡慕不已,纷纷表示将来也希望能当个救火员。因为美国孩子对自己将来的追求并不一定是要当总统、首富、或者比尔盖茨,他们对职业和英雄人物的看法可能更看重生活中的人物,或者运动员之类的人物。

美国“德育”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老师和学生经常一起参与这些活动。类似中国古人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正;其身不正,虽令不正”,他们也知道身教胜于言教。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虽然美国没有统一的德育大纲和教材,但“德育”在美国学校里似乎无处不在。

作者:特约通讯员 益孟德 发自美国旧金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