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料,是近些年出现的新料子,它因外层有白皮而得名。在过去,因其白皮显杂乱,玉友很容易把其归到瑕疵子料行列,其价值未能体现。近些年,随着子料的紧缺,白皮料开始被更多人研究,并慢慢走向大众视野。 许多白皮料,内部肉质细腻,有较好的价值,但它却用白皮伪装,今天新疆历代和阗玉博物馆,同大家一起探寻这个神秘的“伪装者”。 1、成因 白皮料,同其它子料一样,其表面的白皮是次生形成。不同的是,一般子料的色皮是因其长期受矿物离子沁润致色,颜色多是红、黄、褐、黑系列,且浅薄一层。 而白皮料因长期埋在古河道,受地下盐碱水腐蚀,其表面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形成一层无颜色的白皮。 关于白皮料,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带石皮的原生山料,在形成子料过程中表面石皮为被未刷干净,最终呈现出白色皮壳。 这种的原生的白色皮壳料,与我们现在提及的白皮料不同,这种玉料业内多称其为“石包玉”或“璞玉”。需要正确区分。 2、特点 白皮料的肉质大多细腻,但略显水嫩,少一些老熟,这或许与其形成的生态环境有关。 白皮料其白皮大多是浅薄一层,在以前容易被玉友误认为是白礓或绵点,因而价值未能很好被认知。前些年一块几十公斤的白皮料也就几万元。现如今玩白皮料的人群开始增多,其身价也是有稳步上涨的趋势。 白皮和绵的区别。白皮是附着在子料表面,未沁入玉质内部,而绵是和玉质伴生,多位于玉石内部,呈点状或団状形态。借助强光手电侧灯照看,还是容易区别的。 白皮和礓的区别。白皮虽是后期附着形成,其表面却是光滑的,且多数上手稍盘即油润。而礓则发干,石性重,盘玩有明显阻塞感。 3、分类 以底质玉色来分,白皮料基本涵盖所有玉色,其中青花、青白、白玉色系较多,碧玉色系较少。 从皮色的特征来分,可以分为三类。 1浅薄皮白皮料 这类白皮料,赌性最小,可以称其为明料。白皮的特征是浅薄一层,附着在子料局部,可以清晰的判断料子内部玉质。当然这种料子的价格相对稍高。 在前些年,这种白皮料未能被广泛认可,且时常被用来造假。白皮容易上色,上色后的料子皮色鲜艳、肉质细腻,对初玩人群杀伤力较大。当然现在这种料子价值提升后,已很少出现上色情况。 2厚皮赌料 有些白皮料,由于特殊原因,其表面白皮较厚,且大面积甚至全部包裹子料,通过表面很难识别内部玉质。 这种厚皮料子赌性较大,也有专家也会把这类称为石包玉的一种。厚皮白皮料,其内部玉质多数会翳糖,易见于青花料、青白料。 根据经验,可以通过打灯照判断这种料子的玉质。如果打灯,透出光晕发闷,则里面肉质为糖色可能性较大。若是颜色鲜亮,则出白玉的可能性较大。 除此外还要注意表面的绺裂,如果有较多较大的绺裂,且缝隙中有糖色,则其内部肉质很可能会穿糖,出现“五花肉”特征,使得料子玉色混乱,难以利用。 3带颜色的白皮 白皮料,并非都是白色,部分白皮因特殊原因,其表皮也会沁染颜色。简单的说就是白皮的上面又形成了一层皮色。 这类白皮料的外部受色皮色覆盖,内部白皮便呈现若隐若现的观感,误导性很强。很多新手很容易把皮下白皮当做瑕疵,其实把料子开天窗后,内部肉质往往干净细腻。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白皮料内部也有绵点,要正确识别白皮和绵,否则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