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尔贝恩的理论太牛叉了

 Sherlytang 2017-12-15
费尔贝恩:他在上世纪30年代发展自己的主要理论。他是苏格兰人,主要生活的地方是爱丁堡。因为他的居住地爱丁堡离伦敦精神分析中心很远,他是在相对隔绝的状态下来发展自己的理论的。他接触最多的理论家是弗洛伊德和亚伯拉罕。他发展了自己的客体关系理论,它在客体关系方面的灵感很像费伦奇,克莱因,巴洛特。虽然我们说费尔贝恩是很古典的客体关系学家,他的理论跟霍尼也有类似之处,其与霍尼相似点是他们对弗洛伊德和亚伯拉罕的理论总结是不满意的。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和我们的过往有连接的,我们现在的行为不是基于一种固着,他们认为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过去某种模式的演化和行进。

费尔贝恩出生在爱丁堡,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城市度过。他的母亲叫西西里丽芙,父亲叫托马斯费尔贝恩。他们在30多岁时相遇并结婚,他们一辈子生活在爱丁堡。他们过着维多利亚晚期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们受到了加尔文新教的影响,遵守着非常严格的宗教和文化,规矩。费尔贝恩过着非常优渥的中上层阶级的生活。他去到一所私人学校,名字叫macason中学。他去了爱丁堡大学学哲学。我们都知道这个学校在17、18世纪在欧洲都是独领风骚的,尤其以哲学著称。研究生学的也是哲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加入军队,并调往中东地区为英国而战。后来改变了最初成为牧师的志向。但是在战争期间,他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上的转变,想成为一个精神病学家。所以战后回到爱丁堡,转学医学。最近几年有很多新书与费尔贝恩有关。但是无论如何,客体关系理论家阵营中费尔贝恩的理论是被用得最少的,不像比昂,温尼科特他们。但他在北美很有影响力,追随者很多。他的理论影响了很多流派,比如美国客体关系流派,美国现代关系精神分析,甚至冲突理论也受到影响。很多理论家都会借助费尔贝恩的心智模型、病理模型、发展模型和技术模型。

下一页。首先看看心智模型,他对精神分析最重要的贡献分为两点,且这两点跟弗洛伊德的大相径庭。(1)弗洛伊德提出过一个理论,宝宝刚出生,就像一个白痴,像一个精神病患者一样,是没有任何现实性的,发展几个月以后才出现现实检验的功能。费尔贝恩非常不认同弗洛伊德的这个观点,他认为宝宝一出生就是有自我的。而且这个自我始终在与现实维持着某种关系。他认为每一个婴儿的自我都是具有独立的能量的,冲动和结构是不能区分的。他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个理论:结构和能量是一种现象的一体两面。很多很多年之后,科胡特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这是他在心智模型里面提出的最有创建的理论。等下我们来看心智模型的结构。(2)想修改力比多理论,力比多不是趋利避苦的,力比多最重要的工作原则或者行事原理绝非是寻求快乐和规避苦痛,它最重要的工作原则是形成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所以力比多是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需求的过程。如果我饿,我需要他人来喂我。力比多实际上是寻求他人喂养的过程。这个新的结构模型取代了弗洛伊德的三我模型。

所以费尔贝恩的心智模型的理论切入点是:我们生下来具有完整的自我,具有自己的力比多能量,它在现实中寻求现实的客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现实是令人满意的,那么客体会维持完整,不会分裂,这是理论上的。但是最早期的自我是非常脆弱的。哪怕是最微小的挫败都会使它受到挑战。现实并不是令人满意的,当客体关系让我们不满意,并且充满挫折,这时就需要婴儿的自我进行一种内在的创造,它创造出了一些内在补偿性的客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一个婴儿感到饿了,如果我没有得到喂养,我需要在内在创造一种机制来满足我自己。在这里费尔贝恩的预设和弗洛伊德的预设是一样的。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小孩会创设一种喂养自己的客体,这种客体称为内在补偿性客体。它能使婴儿充满这样的想象,即当我被喂饱时将是什么样的。有一些理论家认为,费尔贝恩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内在补偿性客体之上的,但是另外一些理论家不同意,认为费尔贝恩的其中一些理论在描述令人满意的积极客体。我们在谈论病理模型的时候会再来回顾这一点。我们搞清楚了这样的部分之后,就知道这是一个怎么样色彩的,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客体关系理论。另一点是,即便费尔贝恩的理论认为力比多是关系寻求的,不是满足寻求的,但是费尔贝恩不同意这种两分法,他认为这种两分是不对的。Alments对费尔贝恩理论的批评:力比多在客体寻求和快乐寻求的点上是补足的,而不是矛盾的。我们可以在这个论点上再延伸一点,比方说,费尔贝恩认为力比多是关系寻求,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寻求也可以被囊括在快乐寻求当中。比如,宝宝想我饿了,我需要一段关系,是为了满足、填补我的饥饿。关系实际上是为了消除饥饿的快乐原则服务的。所以弗洛伊德和费尔贝恩的争论引发了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否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种意愿动机维持着,这种意愿动机是什么。我们等下会谈费尔贝恩的心智模型,我们来看一看满足的需求和客体的需求是如何存在矛盾的。我再次强调我们的理论出发点,即孩子一出生就有自我,这个自我是完整的自我,虽然非常脆弱。而自我是无法一直都保持完整的,它迟早会分裂,为什么呢,因为婴儿的成长难以避免地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费尔贝恩也提出,当时的社会根本不注重育婴现象、育婴过程,这导致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过多的阻断和挫折。

社会是如何阻断母亲和婴儿的关系的呢?很多程度上使母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满足婴儿的需求。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母亲总是被形形色色的其他事物所困扰。当一个母亲没有办法回应婴儿的需求时,婴儿的自我就会分裂。所以婴儿会在自己的自我中把自己的自我分裂为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对应着母亲养育自己的方式。如果母亲回应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个母亲就被视为完美的母亲,或者理想化的客体。如果母亲不满足孩子的需求,挫败孩子的需求,并且不回应,她被直接为两个类别的客体,要么被视为一个拒绝型的,或者是退却型的母亲。要么被知觉为充满希望和承诺的母亲,但是孩子没有现形,没有在场的。我们在这里谈到的“母亲”这个词,需要澄清一下,指小孩的主要照顾者。无论在婴儿小时谁主要照顾她,她都可以被视为母亲。这样的主要照顾者和一群、一簇主要照顾者被婴儿的内心表象化为主要它者。所以我们以三种方式来体验自己的母亲:完美的母亲(ideal)、拒绝的不在的母亲(rejection),给我们希望或兴奋、承诺的母亲(hope or promise)。这是母亲满足我们的方式的内在表象。一旦我们的内心建立了这个部分,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投射出去。这三种客体可以被体验为整体客体或者部分客体。这三个客体形象被内化了以后,小孩子就会在内心中对这三种客体灌注渴望。当这三个客体被灌注了能量,它们就会被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人格部分。

如何理解希望或承诺的客体:
这是一种保护机制,这种特殊的喂养/回应方式是基于孩子先前对于母亲的理解和记忆之上的,母亲先前对孩子是满足的,但是这几次没有满足,没有回应,那么孩子将会对母亲产生这样的知觉:或许母亲已经准备过来满足,已经做出了要满足孩子的姿态,但是还没有满足之前。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将使孩子产生希望或承诺的母亲的回应形式。

当母亲做出了这样的姿态以后,行将回应、行将满足孩子的姿态以后,将撩拨起孩子巨大的渴望,将使孩子处在深切的询问当中:我可以得到这个东西吗?我可以得到这个需求吗?我可以满足这个需求吗?

而大量的拒绝和不满足会让他们对这种回应丧失希望,他们觉得不想要了,或者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成人的世界中可以看到。这三种不同的客体形象,哪一种客体形象占主导,可以在病人身上看到。我们看到有些成年人,如果他们内在世界是被拒绝型客体统治的,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个很愤怒的,很凄楚的,很没有希望的这样一个成人,当你在临床中遇见这样的人时,他可能是抑郁的,也可能是焦虑的,但是最重要的一种临床感觉是,这个人呈现出一种咨询没用,你帮不了我的整体的咨询氛围。如果我们来询问她为什么,他们会呈现出这样的价值:我是不被爱的,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根本没有存活的必要。那种怀揣着希望和承诺的客体的病人的临床表现是不同的,这种来访者在临床上会不断地要,不断地索取,不停地向你索取,他渴望这些东西,并且他也在你们之间的关系中有索取性,但是他很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要到。你在体验和他的移情关系时你会感到他们处在需求型的关系中。这种移情关系和拒绝型的移情关系是非常不同的,拒绝型的移情是,他们表现得自己啥都不需要,他们跟你不亲近,但实际上这种不亲近的状态就是一种亲近。

客体被灌注能量是什么意思?
不能用灌注能量,因为灌注能量意味着要得到满足,但是我更喜欢用渴望这个词,当孩子有了渴望之后,外在客体将被整合到他的内在人格中来。这种渴望有可能是得到满足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

总结:自我被压抑的话,母亲的养育方式可以分裂为三种内在的客体。我们内化的三种客体是因为我们养育方式的结果。如果我们被拒绝,需求始终没被满足,那么将内化剥夺型的、拒绝型的客体。如果我们曾被这样对待:被养育得还好,但这种养育不能充分地满足我,我们将内化一个令人兴奋的,但始终充满不确定感的客体。如果我们曾经被很好地满足,我们将形成一个理想客体。理想客体占统治地位时,我们会完整地看待另外一个人,而不是根据我们的内在需求去看待另外一个人。

有了三种主要客体以后,我们的自我会产生分裂,三种分化出来的自我是与三种客体相关。如果你拒绝我,我觉得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联系。如果你满足我需求,那我将会和你保持联系,并且我会一直跟随你,希望你满足我。如果你充分满足我的需求,那么意味着我可以在你面前充分做我自己。这部分凯伦霍尼称为真我。温尼科特也用真我这个名词。如果你足够珍视我,我将有勇气做我自己。如果你把我当做你世界中的客体,而不是当做一个独立的人,且你以一种令人兴奋的方式来这样做的话,那我将一直一直围绕在你身边,渴望你来满足我。我将会非常非常依赖你对我的评价。这种形式,费尔贝恩称为力比多自我。如果你始终挫败我,拒绝我,不满足我的需求,我将把自己知觉为不被爱的,不值得存在的内在破坏者。这样的内在破坏者称为反力比多自我。我们刚才谈到的是两种方式,是因为我们曾经被这样对待过,所以我们内化了这种被对待的方式,以此形成自我。中心自我是真我。

接下来谈费尔贝恩的发展模型。第一阶段:依恋性阶段,婴儿主要是摄取性的态度。根据内在客体采取的态度。有三个依恋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婴幼儿依恋阶段,过渡型依恋阶段,成熟型依恋阶段。在婴儿依赖期,有两个亚阶段(根据亚伯拉罕的理论),即口欲前期和口欲后期。口欲前期的活动是吸吮和咀嚼,所有活动都以口来进行。乳房和奶瓶、照顾者,小孩都通过用嘴或拒绝用嘴,客体被知觉为全好或全坏,我们把这个阶段也称为前矛盾期,或者前模棱两可期。后口唇期包括了吸吮和咬。客体要么被接纳或整合,要么被攻击。这个阶段也叫模棱两可期。这个阶段的核心议题是与母亲融合,费尔贝恩称之为首要认同期。这和雅各布森和马勒的观点不同。他们这两位的观点是主要认同期会偏后一点。特别是前模棱两可和模棱两可期。费尔贝恩想弄清楚孩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但他用的方式是观察成年病人。温尼科特用的方式是观察儿童。第二阶段是过度依恋阶段,是婴儿依恋和成人依恋之间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和最开始的原始客体分离。破掉最开始和原始客体的首要认同关系,建立基于独立的更加平等的关系。有些人说这个阶段是从部分客体转为完整客体的阶段。当我们把对方视为部分客体时,即对方身上满足我们需求的部分,是我们唯一感兴趣的,而与需求无关的其他方面我是不感兴趣的。所以我们在这里要逐渐破除和原始客体(首要认同者)的关系,这层关系是非常难破的,无论这种客体是满足型的、拒绝型的还是充满希望型的,我们要知道客体获得首要认同之后,和原初的关系极其难以破除。首要认同是我们的主要纽带,我们根据这个纽带期待世界怎么对我们,怎么对我们做出反应,我们根据首要认同的性质和色彩来对周围世界产生期待。费尔贝恩是个非常聪明的理论家,他阐明了我们的内在世界何以与外在世界产生互动。因为我们的内在世界会对外在有期待,我们倾向于在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中来满足自己的期待,以此使内、外在世界产生联接,这是一个非常圆融的理论。第二次认同:不把对方当成部分客体,而把对方当成完整客体的过程,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当我们能够获得次级认同时,我们可以说我们的人格已经成熟了,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再依靠现实中的父母,也不靠他们在我们心中的主要形象过活了。我想请大家回顾一下自己回家探访父母的感觉,哪怕你已经是成年人,每次当你探访他们时,你将感受到巨大的牵引力。哪怕你已经是成人,你也能感到很古老的情绪或者情境再次发生了。你的初次认同再次铺开,展现出来。

我们之前没有谈口唇前期,根据费尔贝恩的理论,可以等同于克莱茵的偏执阶段,而他自己把这个阶段叫做分裂阶段。为什么克莱茵的心位叫偏执-分裂心位,就是因为他们最后意见统一。根据费尔贝恩的理论,口唇后期就可以叫做抑郁心位。这个部分他和克莱茵的观点一致。

费尔贝恩的病理学模型。他谈到初级病理学,次级病理学。临床中观察到的病人的现象,可能是基于初级病理学现象,也可能是基于次级病理学现象。费尔贝恩认为初级心理病理现象主要源自分裂阶段和抑郁阶段。无论是精神分裂,还是抑郁,或与此相关的其他病征,都来自于儿童在依赖阶段,客体无法满足病人的需求,他们的需求被持续性地挫败。口唇前后期出现这种现象,将出现初级病理。分裂样人格是最严重的心理病理。它之所以严重是因为我们在那个阶段是需要客体的,但是客体在那个时候始终不在,或者不回应。所以以至于小孩子的内在总结到:是我的需求把我的客体赶走了。他们的因果联系是:我希望你来抱我,我希望你来喂我,而你却跑走了。所以这些孩子内在会做出这样的总结:我的爱,或者我的需求,是有毒的。所以小孩子为了把客体存留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让它走开,他们要么对客体不再有任何需要,要么我就避开所有的客体。他们离开我,是因为我爱他们,是因为我需要他们,所以我的需要是非常恐怖的。这种分裂样人格,在费尔贝恩看来,就是他们做的,和他们想要的,是截然相反的。

费尔贝恩认为,小孩子要成功进入成熟依恋期的话,他需要被视作一个完整的人,并被爱。一个孩子需要能够感觉到,我的爱,我的需求是被欢迎的,是OK的,是被珍视的。但是在分裂型人格的世界中,他们得到的印象是,我们的爱和需求是有毒的,被客体知觉为非常糟糕的,所以我必须拒绝和那些客体接触,只有这样,我才能保存住他们。

第二种病理叫做抑郁的病理。在这种病理中,小孩子获得了一些爱,也获得了一些关注。也就是说,他们的需求被部分地满足过。但是抑郁的人,他们总是会担心自己的攻击性会伤害跟别人的关系。他们的希望客体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爱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始终不敢表达出来,他们认为一旦这方面的需求提出来了,客体就会离开他们。所以基于这种病理之上,我们会发现这种病人几乎无法表达攻击性。或者这些病人需要远离他人,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愤怒会伤及他人。

当分裂的特征成为主要的病理的时候,这种病理是费尔贝恩理论中是最严重的一种病理形式,他认为持续性地感到羞愧,持续性地感到虚弱,持续性地感到无助,是这种人最重要的情绪状态。

但是这里我要做一下澄清,费尔贝恩这里的分裂是一个连续体,它最严重的形式是精神分裂,它中间经过了边缘型人格障碍,到达它最轻的状态,也就是以回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人格障碍,这样一个连续体,都是基于分裂的机制的。在这种病人的身上的机制是这样的:我急切地需要一个客体,我太孤独,而客体也进行反应,客体反应后会强化病人身上更强烈的客体需求,当客体需求进一步强化以后,会产生一种相反的牵扯力,让他们离开客体,他们会觉得,哦,太可怕了太可怕了,我的爱太强烈了,一定会吓跑他们的,所以我宁愿离开、避开。他们最开始会被内在的客体欲望去接近客体,客体也会有一些反应,但是当这种互动快起来之后,他们的欲望会变得逐渐强烈,而这种被强化的欲望会让他们产生巨大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将最终战胜他们想要靠近客体的欲望,最终使他们逃走。

这样的病人通常会参与心理治疗,但是不会长久地待在心理治疗关系当中。临床是这样的:他们会来到心理咨询中,也会对心理咨询产生巨大的期待,然后你会发现这些来访者对你产生了高浓度的移情,当他们感受到这种高浓度的移情之后,他们会迅速让自己撤离治疗关系。他们不会带着高浓度的感情待在咨询中。在高浓度的移情产生之前,他们就会撤离。但是如果他们长期与外在世界失去联系,你会发现他们也会和自己的内在世界丧失连接。他们会变得去人性化,去现实化。与外在长期失去联接,那么内在会体验到空无,体验到死寂感,体验到强烈的空虚感,体验到巨大的恐惧感,或者仿佛自己不存在一般。

费尔贝恩总结的四种分裂型患者的态度:
(1)最重要的知觉形式是知觉到部分客体。这就意味着他们只能看到别人身上与自己需求相关的部分,并且只想别人能满足自己的需求。(2)他们用的是一种结合/整合因素,他们用自己的嘴去吞咽(3)他们的第四种基本态度,叫清空客体。他们希望客体的内在是空无一物的,是没有任何其他东西的。所有这些态度都是基于前模棱两可阶段的特征的。

我们在这里把抑郁叫做模棱两可型的病理。这么说是因为抑郁的人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他们不认为自己的爱会把别人赶走,他们认为是自己的攻击性将会把自己的客体赶走。所以在这里我们发现这些病人诚服于客体的爱,这意味着他们一辈子都不能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和不同点。实际上孩子已经成为了大人,他永远在护卫着自己,防止自己表达出攻击。他们同样也会认为,一旦我的攻击性流泻出来,那么我的客体将会永远失去。所以为了能够掌控焦虑,病人需要竭力地整合模棱两可的客体。所以我们需要重视矛盾性的压抑的客体,压抑的客体成为了抑郁症的根源。抑郁型的病人会通过整合的方式尝试保护客体。虽然这些客体被整合到了内在,但是他们仍然担心自己的攻击性会伤害客体,所以他们会压抑内在客体,把他们压到潜意识中去。这些小孩在现实中会表现得非常好、非常优异,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如此出色、如此用力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焦虑地渴望得到爱。我和小孩工作了很多年,有一个个案在我脑海中,他5岁,他母亲把他带来咨询,因为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生病。他的老师跟母亲说,你儿子生病了,你需要带他回家。所以他来到了我的治疗室。他进了房间,我看到了这个小男孩,他穿着非常炫酷的裤子,白衬衫,系了红蓝相间的领结,外面套着蓝色的运动衫,所以我当时是觉得这个小孩是在贵族学校上学吧,需要穿统一校服,但他并不是,他只是公立学校上学的孩子。他来到我桌前的椅子上,我说,我可以怎么帮助你呢。他说当我长大后我希望自己成为商人,希望自己富有,我希望你帮我成为这样的人。这只是个5岁的孩子。我觉得第一反应是这是个完全和自己的需求失连接的孩子,或者他完全生活在客体的需求之下。我觉得他不是一个以分裂为主要病理的病人,因为他需要见人,他需要被爱。但是他获得爱是极其有条件的,他希望得到爱,但是条件性非常强,以至于没有他自己的需求的空间。他内化的客体是被压抑下去了,他自己仍然按照这种非常棒的方式,每天无知无觉地生活着,追求着。

除开上面两者的病理都叫次级病理。下面我们就来到了转折阶段的病理。
所有其他形式的病理现象都可能植根于分裂,或者植根于抑郁,但是都不是直接地源于分裂和抑郁阶段。这些病理学现象可能都是防御,来防御首要病理的。对我们来说,了解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当我们在做诊断的时候。费尔贝恩提出过,我们脑海中需要知道病人可能有抑郁或分裂的首要病理的根子。但是我们也可能只是有抑郁或者分裂的冲突,这种根子和基于这种根子产生的防御之间的冲突有可能是为了抑制首要(初级)病理而产生的病理。所以他后面谈到了四种主要的技巧,这四种技巧都是用来对峙首要病理的,即恐惧型,强迫型,偏执型,歇斯底里型。

我们刚才谈到了过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和首要客体分离,获得次级认同。四种技巧都是完成这种任务的。当我们使用恐惧型技巧时,我们是处于这样的心态中的:我们之前有些关系,这些关系给我们更多的安全感,接下来要面对更加独立的、平等的人,会唤起我们巨大的恐惧。所以畏惧或者恐惧,会让我们驱离开新的、完整的客体,让我们回到老的客体的安全关系中去。当然畏惧也会选择相反的客体。所以畏惧的作用是,离开一些人,再去到一些人那里。

强迫型技巧也是一种防御手段,使客体持续性地怀疑我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是选择老客体呢(更安全的),还是选择更独立的、自由的东西,到底是选择部分还是选择完整。好像个体始终处在犹豫不决的纠结当中,该如何选择的纠结当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