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样人格的精神动力学理解 2015-09-10 Gabbard 晓艳心理 晓艳心理 xy-psy 作者原创、翻译及转载的心理学文章,传播心理学知识。 分裂样人格患者通常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他们可能会被嘲笑为“怪胎”、“怪人”或“边缘人”,或者孤独地寻求一个孤立与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孤立与情感乏乐可能会让别人觉得很可怜,而对他们伸出友谊之手,然而,这些伸出援手的人多半在屡次被回绝之后就放弃了。
分裂样人格的内在世界与外在表现可能有相当大的不同。的确,这些人常常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阿卡塔将这些矛盾归纳成显性与隐性的表现:“‘显性’表现是疏离、自我满足、失神、缺乏兴趣、无性欲、有独特道德观的;而‘隐性’表现则是极度敏感、渴求情感、高度警觉、独具创意、经常是离经叛道、易于沉沦堕落的。”这些极端并非反映出意识与潜意识的人格特征,相反地,他们呈现出一个分裂或碎裂的自我,形成尚未整合的、不同的自我表征。 从精神动力学的观点,“分裂样”的名称反应了自我在根本上的分裂,结果造成散乱的自我认同——不确定他们自己是谁,并且他们觉得被极度自相冲突的思考、感觉、希望和渴望所连番打击。散乱的自我认同也造成与人相处的问题,的确,或许分裂样人格最突出的特征,是他们显得与他人毫无关联的样子。这些患者在进行精神分析时,显示出他们确实有感觉,也渴望他人,但这些患者在关系发展的早期,便将自己冻结起来。分裂样患者可能陷入两种焦虑之间:如果太过靠近,他们会担心被客体吞噬与并吞,但如果距离太远,他们会因为害怕失去客体而崩溃。 我们从英国客体关系之学者的研究中,了解到分裂样患者的内在世界。巴林特认为,这些患者建立关系的能力有着根本上的缺陷——此一“基本缺失”,是因为他们在婴儿时期受到相当不适当的抚育。他相信分裂样患者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困难,是源自基本的能力不足,而不是内在的冲突(例如神经症患者)。 费尔贝恩可能是我们得以了解分裂样患者最重要的贡献者,他将分裂样退缩视为一种防御机制,用以解决以下两者之间的冲突:期待与他人建立关系,以及害怕自己的需求会伤害到别人。婴儿最初感受到母亲的拒绝时,可能就开始从这世界中退缩;然而,婴儿的需求逐渐扩大并开始感到不被满足,随后婴儿又害怕其贪婪会吞噬母亲,而令他再次陷入孤独之中。费尔贝恩称这种担忧为“小红帽幻想”,因为在这个著名的童话故事中,小女孩非常惊恐地发现她的祖母消失了,留下她一个人与自己所投射出来的口欲——一只血盆大口的大野狼。 分裂样患者最初是害怕自己因己身之所需而吞噬掉别人,之后演变为害怕被人吞噬。这类患者最根本的困境,让他们在两种恐惧当中摆荡:恐惧他人因为他们的需要而远离他们,同时也恐惧别人会让他们窒息或耗竭。结果,所有的关系都被视为是危险而需要避免的。 分裂样患者持续活在被遗弃、迫害与瓦解的威胁下。接受别人所冒的风险,是会触发对依赖于融合的强烈渴求。爱就等同于与某人相融合,而失去了自我认同,并破坏了别人。 分裂样患者在人际关系上的退却,可能有其发展上重要的功能。温尼科特相信,分裂样患者的退缩,是一种与内在“真我”沟通的方式,而非牺牲了本真性、与他人做作地互动,这将导致“假我”的产生。温尼科特指出我们都有这种拒绝沟通的核心,而我们也必须尊重分裂样个体拒绝沟通的权利和要求。这一段极端禁欲与孤立的时期,可以帮助分裂样个案去接触隐蔽的自我,而得以整合其他的自我表象。 摘自:《动力取向精神医学》 作者:(美)Glen O.Gabbard
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