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患肌,双十二,生日快乐! | 从 MTrP 走来,三周岁了

 和顺本真 2017-12-16

【编者的话】

2014年12月12日,双“十二”,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在我们的浮针世界QQ群中,大家热烈讨论,最后我们确定了一个新词的诞生:患肌。

当时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患肌这词的重要性,现在回过头来看,患肌的诞生,对浮针医学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现在简直很难想象,没有患肌这个词,我们的理论和临床是咋样的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大概无须我再介绍了,无论是对MTrP的认识、实践和科研都相当深入,居于世界前沿,现在也对患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很熟稔。因此,请他介绍这段故事,实在是不二人选。

谢谢这个日子,2014年12月12日。

谢谢诸多朋友的帮助,让我们不断进步。

谢谢作者周教授。

符仲华

在中国人的世界,只要是做肌筋膜疼痛症(Myofascial pain syndrome)的治疗、临床或动物研究,不可能不认识台湾的洪章仁教授。他早年在美国跟随着Dr. Travel 学习电生理学和肌筋膜疼痛的治疗方法,更发展出快速进针与快速出针的洪式肌激痛点注射方法,不但可以缩短治疗的时间,而且治疗患者的效果更好,同时效果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肌激痛点(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MTrPs)在西方医学里有着很明确的诊断标准、检查治疗方法、以及治病机转。特别是洪章仁教授提出了能量危机(energy crisis)学说,更是符仲华老师提出再灌注治疗的参考理论基础。

在浮针治疗发展初期,浮针的主要适应症就是局限性病痛(多数为肌筋膜触发点所引发的各种病痛),主要是通过治疗其所造成的局部的MTrP而达到治疗效果,所以查找、观察、明白MTrP是浮针疗法的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环节。

2014年12月12日符仲华老师在QQ群中丢出了一个问题:“MTrP 是一个点,对于注射和干针等方法需要强调一个点。但浮针在使用中异化了。我们针对的是一块肌肉或是肌肉的一部分。因此,用P点来表示还是不很合适。我们关注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或是整块肌肉。”

这个问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了一个概念:患肌是存在一个或多个MTrP的肌肉,也就是,在运动中枢正常的情况下,肌肉放松时,出现病理性紧张的肌肉。经过这么多年的临床观察、研究总结,我们认识到,由MTrP引起的患肌是临床慢性病痛的主要原因。

从此在浮针医学里,不仅对肌肉有了充分的认识,还有了专有名词—「患肌」。

患肌的特点:①在运动中枢正常的患者相关肌肉放松情况下,医生触摸该肌肉时指腹下有“紧、僵、硬、滑”的感觉,患者局部有酸胀不适感;②该肌肉的相关活动范围减小,伴有乏力现象。

从前跟着洪章仁教授学习打针时,洪教授总是手把手的要我们练习摸紧绷带(taut band),摸 MTrP,感觉肌肉里的微细变化,这常常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和经验累积,对早期学习浮针治疗的浮针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从三年前的12月12日起,治疗的标的物从 P 点变成患肌,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门槛和时间,更因为浮针治疗的立即显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肌张力的具体变化,让浮针人更能深刻地体会了浮针疗法的神奇。


就腰腿疼痛或颈椎疼痛来说,浮针医学认为正常情况下,人体是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达到脊柱的静态和动态平衡,但是以往肌肉在其发病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未得到足够重视。多数专家认为骨性变化是造成疼痛、酸胀、头昏等诸多症状的原因,但是浮针医学认为骨性变化不是造成疼痛等症状的原因,疼痛和骨性变化是由于患肌造成的结果,患肌出现后,迅速出现疼痛等症状,患肌长时间附着的骨骼承受应力刺激,才产生骨性变化。

對於慢性膝关节痛也是,普遍观点认为骨质增生、膝关节间隙变窄等骨性变化是导致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因素。但是,浮针医学认为膝关节局部没有肌腹,局部出现的酸痛、胀痛、关节活动范围变小等症状绝大多数由于大腿小腿上的患肌造成。

所以,在浮針醫學提出「患肌理論」三週年的今天,呼吁疼痛领域的专家学者不要过度依赖影像学的资料,过度夸大骨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應該給予肌肉问题更多的关注,重视临床资料的收集,才能提高治疗疼痛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