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奠定楚国霸业的战略决战

 金色年华554 2017-12-16

晋国自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大败楚国,挫败了楚国称霸中原的雄心,奠定了晋国霸业,晋文公去世前晋楚两国又重归于好。晋文公去世后晋襄公即位之初,与秦国爆发战争。公元前627年第一次崤函之战,晋国挫败了秦国东出中原的企图,从而稳固了霸主地位。秦国东出中原无望,又与晋国结仇,于是转而与楚国寻求战略合作,继续对晋国用兵。楚国则利用秦晋第二、第三次崤函之战这一机会,先后于前623年到前624年吞并临近中原的江国、蓼国、六国,打开了北进中原的通道。秦国在第三次崤函之战中虽然打败晋国,却未能继续深入,不得不转变战略目标,变称霸中原为称霸西戎。到前621年秦穆公去世,秦晋两国再未爆发战争。

奠定楚国霸业的战略决战

晋襄公与秦穆公同一年去世,晋国政局不稳,内部政治斗争日趋激烈。权臣赵盾在晋国国君继承人问题上与秦国人产生纠纷,先是扶持秦国人送来的晋国公子雍,等到秦军护送来之后又突然变卦并且攻击护送的秦军。于是秦晋之争再度爆发,一连持续数年。楚国趁此机会再度北上中原,公元前618年,楚穆王率军直接攻击郑国。等晋国联合鲁国、许国、宋国、卫国赶来救援时,楚国已经逼迫郑国签订城下之盟,转而进攻陈国,又迫使陈国屈服。与此同时,蔡国也迫于形势屈服于楚国。公元前619年,楚穆王与郑、陈、蔡三国国君在厥貂(河南项城)举行会盟,随后四国组成联军进攻宋国。宋国孤立无援,也只得叛晋降楚。至此,原晋国控制下的各中原国大部分倒向了楚国,楚国势力在中原急剧扩张。楚国虽然得势,但其内部斗争依然尖锐,加之没有得到周王室的承认,政治上难以立足,因此不能对中原国家进行实际有效的控制。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楚庄王即位,权臣斗越椒擅权,国内政局不稳。晋国的赵盾则趁机召集除蔡国之外的7个中原诸侯国在新城(河南商丘)举行会盟,之后晋国直接出兵蔡国,迫使蔡国臣服。这一时期的晋楚争霸,秦国是最大的变数。秦晋联合,楚国就不敢染指中原,秦晋开战,秦楚势必联合,楚国则趁机北进。中原各诸侯国因为晋楚两强势力起落不定,都抱着为强是从的态度,齐桓公、晋文公时代的坚固团结模式已不复存在。

自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继位后,之后三年,楚庄王铲除权臣斗越椒及其家族势力,任用孙叔敖、伍参等贤臣良将,国力不断上升。此时的晋国由于赵盾擅权,国内政治斗争愈演愈烈。晋国东面的齐国、鲁国又纷争不断,作为鲁国的盟国晋国两次组织诸侯国联军救援鲁国。但是两次都因为齐国贿赂不战而退。这一举动让晋国在国际上信誉扫地,令所有诸侯国大失所望。与此同时,秦国也拒绝了与晋国议和的请求,转而与楚国结盟。这就又给了楚国北上中原的机会。

奠定楚国霸业的战略决战

公元前606年,晋国内部斗争达到白热化状态,赵盾杀掉国君晋灵公,另立晋成公为君。楚庄王于是趁机率军北上中原,借口周王室被陆浑戎侵扰,攻击陆浑戎,之后不断用兵中原。到了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前后五次北上攻击郑国,同时又攻击陈国、宋国,东面与吴国、越国结盟,巩固后方。而晋国由于内部不稳,对外又受到西面的秦国和北面的白狄民族侵扰,根本无力顾及南面楚国的行动。晋成公即位不久,赵盾病死,晋成公任用公正廉明的郤缺接赵盾之职,对内安抚,对外联合白狄以牵制秦国,内忧外患的局势渐渐得到改变。但好景不长,晋成公和郤缺相继去世,接班的晋景公和荀林父因为年幼和优柔寡断,根本难以有效掌控全局,内部斗争再次爆发。楚庄王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再度谋划北上中原。

公元前589年春,楚国与郑国在辰陵(河南淮阳)会盟。过没多久,郑国又与晋国会盟,这就给了楚国北上中原的借口。此时的中原形势可以说对楚国极为有利。与城濮之战时不同,当时楚国西面有秦国威胁,中间有宋国死战不降,极大的牵制了楚军兵力,因此城濮之战前楚国能否称霸中原的一大关键点就是必须拿下宋国。而现在,秦国已经与楚国结盟,宋国也刚刚臣服,只有郑国因为受到晋国威胁不得已降而复叛。所以,这次楚国称霸中原的关键就是拿下郑国,拿下了郑国,楚国就可以封锁黄河阻止晋国南下,从而将中原大地收入囊中。郑国对于晋国也是同等重要,历代晋国国君南下中原,郑国都是必经之地。晋景公于是派荀林父统六卿(晋国军政编制,前文已有说明)率大军南下救援郑国。因此晋楚在郑国的决战已经不可避免。

奠定楚国霸业的战略决战

楚军围攻郑国首都三个月后,等到晋国大军到达时,郑国人已经向楚国请降,楚军饮马黄河,严阵以待晋军的到来。尚未开战,晋军已陷入被动。面对这种局势,晋军内部发生分歧,上军帅士会认为现在局面对晋军极为不利,强行南下与楚军决战必然失败。不如等楚军班师回国后再出兵伐郑,仍可以夺回郑国的控制权。作为元老,士会的这一主张完全符合历代晋国的固有国策,也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作为全军首脑的中军帅荀林父首先表示支持。但是作为副帅的先縠,也就是城濮之战晋军统帅先轸的孙子,仰仗祖辈功业,根本不把优柔寡断的荀林父放在眼里,非要同楚军决战。同为六卿之一的赵括、赵同,即赵盾的同父异母弟弟,也表示反对撤军。先縠甚至不顾主帅荀林父,直接带领所属军队先行渡河南下。其他各军帅佐见主帅副帅不和,也都甚为不平。荀林父无可奈何,只得命令全军于六月初在衡雍(河南原武县)渡河南下,在邲地(衡雍西南)安营扎寨。无论是先縠还是赵同、赵括,都是仰仗父辈的功业才进入最高层,其才能远不能和先轸、赵衰、赵盾相比。晋军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加入了决定国运的决战战场。这一切自然看在楚庄王及其团队的眼里。

楚庄王于是不断施展攻心策略,一面派使者到晋军大营佯装求和,一面又派兵不断挑战。晋军被楚军这一策略搞得晕头转向,完全乱了方寸。作为主战派的先縠及赵氏兄弟更加焦躁愤怒,作为六卿之下的将军魏锜(晋文公时期名将魏犨之子)因为求公族不得,赵旃(赵盾之弟赵穿之子)求卿不得,擅自率军向楚军进攻。眼见大战不可避免,士会和郤克都提醒先縠做好大战准备。但是先縠却不以为然。作为统帅的荀林父,这时也别无他法,一面派兵接应,一面听从士会的建议,命巩朔、韩穿在敖山前设七道伏兵,进行警备,同时考虑到此战凶多吉少,派将军赵婴齐到黄河岸边准备船只,预备后路。

此时楚军左中右三军布好阵势,等待晋军。魏锜领兵在前,先行攻击,楚将潘尫迎住,只一阵旧将魏锜杀得大败。当夜,后面的赵旃又率兵至,企图夜袭楚营,中了楚军埋伏,赵旃弃车逃入树林。与此同时,荀林父派出接应魏赵二人的援军与楚将潘尫相遇。潘尫见晋军尘土飞扬,以为是晋军主力,于是连忙向令尹孙叔敖告急。孙叔敖不敢怠慢,立即命全军出击向晋军攻击。潘尫所遇到的晋军并不是主力,因而被楚军一战歼灭。楚军于是一鼓作气,继续向晋军中军大营猛攻,同时分兵攻击晋军的上军、下军。晋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主帅荀林父惊慌失措,情急之下命中军后撤。然而事先根本没料到楚军会如此迅猛,中军一退,下军也跟着后退,仓皇逃向黄河边。接应的赵婴齐部见兵败如山倒,只得率本部先行渡河而去。未过河的晋军除了争夺船只外,很多人企图涉水过河,因践踏拥挤淹死在河中的不计其数。关键是背后楚军追兵转眼即到。然而此时的一个插曲挽救了溃逃晋军的命运。原来中军将领荀首(荀林父胞弟)在船上得知儿子被楚军俘虏,情急之下又带兵反身杀回去救儿子。正好遇见追击的楚军前锋部队,荀首射杀楚将连尹襄老,射伤并俘虏楚庄王的弟弟公子谷臣。荀首这一反突击行动有效的掩护了渡河的晋军,使其免于覆灭之灾。

奠定楚国霸业的战略决战

晋国的中军、下军先后一触即溃,只有士会率领的上军兵分三路,交替掩护撤退,不仅丝毫无损还收拢了其他两军的不少溃兵。

到六月十六日夜,晋军全部北渡黄河,楚军则大举北上,于第二天进入衡雍。在衡雍,楚庄王登上三十五年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后为了向周天子献俘而修筑的践土行宫,修筑楚国先君的宗庙并祭祀了河神,然后奏凯而还。楚庄王这一举动,借战胜之威以慑服中原各诸侯国。

历史上称这一场大战为邲之战,以楚国的完胜而告终。经此一战,中原形势完全掌握在了楚国手中,楚庄王成为继齐桓晋文之后的又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晋国此战大败,文公、襄公两朝的霸业几乎毁于一旦,其内部斗争更进一步加剧。作为导致战败的公族之一的先家、赵家,在稍后的斗争中先后被灭族,先家永远淡出晋国政坛,赵家则在十七年后重新崛起。但是晋国毕竟是一个大国,凭着之前沉淀多年的雄厚国力和兵力在中原地区仍有很强的威慑力,所以晋国仍然有力量与楚对抗。两国的争霸战争在新的条件下重又展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