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静安寺文脉的静安公园

 老生常谈妙笔生花 2017-12-16


静安公园坐落在繁华的南京西路南侧,公园呈凸字形,南大北小。它南临延安中路,北靠南京西路,东近常德路,西接华山路,因在静安古寺的对面而得名。静安公园虽然处在四面现代化高楼大厦的簇拥之中,但是公园里有山有水,无论什么时候,当你从喧嚣繁杂的街市人海里一头扎进静安公园的梧桐深处,感觉似乎瞬间便把都市的热闹浮华抛在了身后,原本有点烦躁的心也慢慢地安静了下来。



原址是静安寺公墓


    静安公园原址是英美租界工部局于清光绪24年(1898年)为处理外侨丧葬而辟建的公墓,由于公墓在静安寺南面,故称之为静安寺公墓,俗称静安寺外国坟山,里面兼有苗圃,南部有一个小教堂。


    1955年,外国公墓被改建为公园,于当年10月3日正式对外开放。改建后保留了原位于南京西路的大门和门内一条宽阔、挺直,两旁栽有高大法国梧桐树的林荫道,墓穴迁出后加填土方,使全园地形保持原来的平坦状态。园内不但有上百年的古银杏树数十株,一些法国梧桐、罗汉松等当时的树龄也已逾五、六十年,华盖如云,郁郁葱葱。公园四周栽植着浓密的珊瑚树、夹竹桃、香樟、水杉等,隔绝了园外闹市的喧嚣嘈杂之声。1973年,公园进行改建,凿池塘,堆土山,新建长廊等;1978年又将原划出园外给延安饭店借用的教堂等场地改建为二层茶室、地下室和露天舞台,并新建电动游戏转马场,公园规模日趋完善。


     改建后,荷兰、日本、法国、比利时、挪威等国家的影视广播和新闻记者,纷纷前来公园取景摄制录像。1998年,公园又借助了延安路高架及地铁2号线建设的契机,再次实施了改扩建,将公园营造成了上海市中心的一个清新典雅、气势恢弘、具有现代园林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集休闲、健身、娱乐、观赏、旅游于一体的开放式都市花园。

公园内的林荫大道



公园造景别具匠心


    静安公园的正门入口处,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坐镇着一块浑圆硕壮的卧石,其正面刻勒着由当代书法家赵冷月先生在85岁高龄时所书的四个遒劲大字“静安公园”。进门处空旷的广场左侧是一座具有异国风情的咖啡吧,门前的露天咖啡座是最受人青睐的,宽大的阳伞下摆满了一张张藤椅和圆桌,上面坐满了休闲的人们,看上去颇有些欧洲街头咖啡馆的味道。从对面的静安古刹和久光百货中走出来的人们喜欢到这里坐下歇歇脚,喝一杯滚烫的热咖啡或是要上一杯冰冻的果汁。

进入公园,入口处百米长的林荫道两边,排列着32株如今已有百年以上树龄的高大的法国梧桐,茂密的树荫下座椅成排,两侧布置了对称的草坪,草坪边种植着各式草花,草坪外植有夹竹桃、棕榈、广玉兰等。东侧花坛种植着杜鹃、山茶,中间矗立着三座高低错落、玲珑多姿的太湖石峰。林荫大道西面的荷花池南侧是一座落成于1988年1月11日的著名教育家、科学家蔡元培全身铜像,花岗石底座南侧刻有蔡先生的生平介绍,北侧为彭真题字。

蔡元培塑像


    经林荫大道进入由爬满攀缘植物的棚架、带漏窗的花墙和花坛组合而成的一大片空旷的场地便是园内的中心广场,广场西侧挺立着一株树龄120余年的银杏树,春天华盖如云,满树青翠,秋天一片金黄,风过处洒下满地碎金。中心广场东侧是草坪,以树丛相隔。草坪西北部有一座雕凿精细结构别致的白色大理石凉亭,内设大理石桌凳,它是当年静安公墓的旧物,是由原先的大理石墓室改建而成的。东草坪旁有一座建于1986年9月10日教师节的汉白玉雕女教师立像。亭子西北角有一株百年罗汉松,老干虬枝,浓荫如盖。东草坪南面,由大小12个造型各异的花坛组成茶花园,里面种植以茶花、月季为主的花卉,北部培植四时草花。自1981年起,园内引种了30多个品种的茶花,重点布置在茶花园,每年2至5月份,相继开放,成为公园的一大特色。

教师塑像


    从中心广场向西通过树丛是一座湖石堆砌的小假山,绕过假山便是开阔的西草坪,草坪西靠华山路,南临延安中路,1988年将沿路围墙改为铁栅栏墙,墙内种植灌木花丛,有腊梅、牡丹、丁香、紫荆、木瓜海棠、茶花、黄杨球,间以云杉、白皮松、广玉兰、香樟等常绿乔木,高低错落,园景与街景融为一体。草坪东南有起伏的土山和四周用湖石驳岸的水池,迂曲清幽,土山上遍植花灌木,有黄馨、石榴、夹竹桃、月桂、海棠、黄杨球、罗汉松等。草坪西部有一半圆形花坛。园内各景区之间,植以各种常绿乔灌木如香樟、桂花、罗汉松、夹竹桃等作为绿化屏障,各自成景。又在道路边、草坪中布置花坛,种植四时鲜花,并散种黄杨球、龙柏球、广玉兰等,丰富了园景。设计者融中西造园艺术于一炉,巧妙地利用垒墙、假山、林木和竹篱把东西园隔开,有藕断丝连之妙,园内小道迂回蜿蜒,曲径通幽。


    园内在西部开阔区,利用静安寺地铁车站高隆的顶穹与地面之间的落差,依势堆砌了一座大型假山,并因势叠山引水,其落差超过6米,雨天流水淙淙,形成气势雄伟的瀑布。假山外为峰峦峭壁,内部虚透为洞,看上去浑然天成。在假山山坡上种植了不少名贵花木,山顶设置原木观赏平台,一侧的紫藤架上茂盛的紫藤花叶为坐在架下休闲的人们带来阵阵清凉,同时,也营造了返朴归真的“城市山林”自然景观,成为现代大都市感受自然山水的空间。位于南京西路与华山路交叉口东南角的下沉式圆形露天广场造型酷似罗马竞技场,它占地约8000平方米,底部低于地面7米多,建有中心舞台,从舞台往上有36个台阶可充当观众看台,能容纳500人,是举办各种喜庆活动的极佳场地。




异域风情的巴厘岛

     沿着公园大道往里走到底,是一个圆形水池,东南边是大草坪,西北侧有假山瀑布。池子对岸妖媚地竖着一栋东南亚风格的石砌小楼,有点神秘。沿着圆池子,绕过假山,凹凸的大石块在脚下逐渐消失,当小径两边逐渐出现石佛、石灯时,便是隐匿在公园里湖中央的巴厘岛了,那座有神秘感的石砌小楼就在岛上,走近看更觉其美艳动人。它是上海的第一家印尼餐馆,名字就叫巴厘岛(Bali Laguna),是一家异域风情的亲水餐厅。这家餐厅的创意确实源于遥远的印尼巴厘岛。在岛上有一座有名的玻璃教堂,它既是教堂又是酒店,因整个建筑绝大部分都是玻璃而得名。玻璃教堂正对着蔚蓝的大海,用一条长长的走廊连接到岸边,通过四周通透的落地玻璃窗能看到海景和热带花园的美景。这一经典场景被很好地借用到了静安公园的巴厘岛。

公园内的巴厘岛

     巴厘岛的前身只是静安公园里池塘旁依水而筑的一座构造简单的建筑,被出租用作网吧。2001年改造时,引向湖边小屋的小径被重新铺设,破旧的小屋被改造为原汁原味的巴厘岛石楼,老板EDWIN还从印尼空运来了所有的室内外装饰和摆设:石佛、石灯、石桌、原木雕像,对着数十棵百年梧桐组成的森林屏风,南洋风情的石雕曲径、荷花潭、原木雕像、原木花架、石砌小楼等,构成了热带浪漫的轮廓。巴厘岛的南洋风情在相隔万里的静安公园中一一呈现,成为静安公园里一道浪漫之极的风景。


    这座架在水上的二层小楼紧贴着一汪清澈的潭水,屋顶上披着一条条喷上了粉灰色的细竹竿,餐厅前是一条南洋风情的石雕曲径。推开门,门厅里有一个波平如镜的小水池,木质藤制的装饰,餐厅地板是深黑绛色的,上面铺着印尼竹编草席,仿古餐椅上摆着白色软布垫,四周摆放了不少陶器工艺品,很东南亚的气息。巴厘岛的地下室最具魅力,墙壁是热辣辣的红,映衬得外面的池水更加碧绿,窗外池塘里的一丛丛莲花,令人心境安宁。由于地面比水面低,坐在那里,视线与水面相齐,隔着明亮宽阔的玻璃墙,感觉自己仿佛坐在水里。而远远看去,这美景又如镶嵌在壁间的一幅幅画。一楼和二楼四周同样有宽敞透亮的落地玻璃墙,山影树色水光映入室内,坐在里面如同身处山林。三楼包房的斜屋顶下的大玻璃窗外绿意盎然,人被包裹在里面有一种特殊的温馨感。巴厘岛的夜晚最是旖旎迷人,室内与小径上的灯台同时点起幽幽烛火,透过硕大的玻璃窗能看见池塘水底的灯光散漫地照射到水面,映出池塘里的一池荷花,煞是妖娆。潭浅水清,荷动鱼散,室内烛光如雾,气氛既浪漫又迷离。在东南亚熏香的味道里,即使没有酒,也不由自主地醉了。


    身处市中心的巴厘岛,近旁的水、树、山,恰到好处地阻挡了城市的繁杂,它密合的玻璃墙,又间隔了外界的喧嚣。整个餐厅就像是玻璃罩里的一个小小的童话世界,最适合情侣们在里边演绎一段都市的浪漫故事。无怪乎,一到周末晚上,这里几乎成了情侣们的世界。




传承古寺文脉的静安八景园

    从巴厘岛出来,沿着另一条蹊径向延安西路的出口走去,穿过数十株百岁法国梧桐后,左边出现了一座小型的古典园林,这便是独具匠心的园中园“八景园”。

静安八景园

     “八景园”源于“静安八景”。静安寺周围在很长的历史中,是上海踏青郊游的旅游胜地。有古文记叙此处盛况曰:“一至阳乌西匿,宝月东升,团扇轻衫,结队而至。或携仙眷,或挟雏姬,绣幰雕轮,络绎道路。”尤其是一年一度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寺院周围设摊列肆,僧侣在山门外施舍饭食;四乡农民还有牵自家耕牛到这里遛一圈的习俗,以求夏耕顺利,秋后五谷丰登。这一盛况的形成,除了静安寺是上海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外,也得益于周围有着名闻遐迩的“静安八景”。

八景园小亭

    “静安八景”相传始建于距今已有1750余年的东吴赤乌年间,至十三世纪元代在静安古寺四周便有了八处名胜古迹,被称为“静安八景”。根据元朝寺僧寿宁所辑《静安八咏集》的记载,这八景是沪渎垒、陈朝桧、芦子渡、赤乌碑、涌泉、绿云洞、讲经台、虾子潭,当年静安八景曾吸引很多诗人、游客前往游览赋诗,可惜已全部湮灭。1999年9月,静安公园内辟建了占地2300平方米的“八景园”,它以静安古寺历史上曾有过的八景为主景,运用小中见大、遮隔景深等中国传统造园的艺术手法,将八景有机地组合,创造出了一个新园。

    八景园的大门古意盎然,木头门上覆盖着乌瓦屋顶,门前左右立着一对石狮子。门额上“八景园”三字系当代著名书法家周慧珺所书。一进园门,便见一座高大的砖砌城垒耸立路边,这便是象征着当年护城御寇的“沪渎垒”,原在静安寺旁,相传东晋虞潭为防海寇,曾于成帝(326——342年)时在沪渎旁修筑御寇垒。隆安四年(400年)将军袁山松复加以修葺,以御孙恩,后世便称之为沪渎垒。复制到八景园内的城墙上嵌有八块沪上书法名家所书的古人咏静安八景的诗文碑刻,看上去古意盎然。

沪渎垒

    沪渎垒转角处有一座石峰,它通体均有因波涛冲击而成的一个个形状奇诡的弹窝状小孔,石峰腹部的孔大且呈凹状。沪渎垒北侧,一堵太湖石矮墙基上兰草丛生,墙基里侧,扎着疏疏的一人高的篱笆。篱笆里面是密密的树林,树林后隐隐可见飞檐。过月洞门,穿过林间一条卵石小径,但见三两间粉墙黛瓦的宋代屋舍散落其中,俨然一幅纯朴自然的宋代村居图。左面一间匾额上书有“桧下村居”四字。村居旁便是一株高大的真假难辨的古桧——陈朝桧。陈朝桧相传系南北朝时陈后主祯明(581—589年)所植,种在沪渎重元寺的殿樨左右,唐朝陆龟蒙、皮日休曾写有重元双桧诗。宋政和(1111—1117)年间,媚臣朱勔绘下陈朝桧图进贡,皇上便下圣旨派遣中使去取。当时,中使想要毁掉寺前山门将桧树运出。不料一夕风雨震碎了其中的一株,于是只能停止外运。又有一说,说是留下一株,在仲依迁寺时移植在沸井浜新寺,直到明代初年还存在。八景园里的这株陈朝桧,仔细看去,但见混凝土制成的主干,苍劲古朴,枝丫间充满绿意的树叶郁郁葱葱,有老树新枝之妙。门前一汪碧波荡漾的曲池,池塘里睡莲丛丛,一时恍入私家园林。临水建有一观景亭,亭上檐下有匾额,上面用隶书镌刻着鉴亭二字。两旁木柱上有一幅楹联,上书:半亩方塘一鑑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里面摆放着藤木桌椅,最宜两人对弈。亭旁垂柳依依,四周翠绿环绕,坐在亭中可远眺池中小岛,岛上古松掩映,怪石嶙峋。沿水池逶迤南行,便是芦子渡口。相传沪渎垒旁旧有东西芦子二浦,是吴淞江的支流,渡吴淞江者必由此取道,故名芦子渡。当年,从沪渎垒到静安寺之间最近的通道也就是靠芦子渡口的小船摆渡。

亦真亦假的陈朝桧

桧下村居

    过池边的芦子渡口,入芦花村,穿过粉墙上的月洞门,右侧见一照壁,照壁后有一石龟背驮着一块千年古碑,这就是“赤乌碑”。相传在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创建沪渎重元寺(静安寺前身)时,曾勒碑记其事,故名赤乌碑。南宋寺僧仲依迁寺时未及迁徙,所以被江水吞没。月洞门左侧是由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大假山,富有真山野趣,左盘右旋,登峰入谷地来到虾子潭前。虾子潭原在静安寺前,据说宋代寺僧智俨,曾向打渔的人赊了一斗虾吃,吃完后,渔夫向他要钱。智俨便把虾子吐入潭中,奇的是吐出来的虾仍活着,但是已经少了芒。从此,这个水潭中便出产无芒虾,所以,就称之为虾子潭,从此开始静安寺也被称作虾子道场。直到1919年工部局将沸井浜填塞后,虾才绝迹。绕过虾子潭,便是曲径通幽的绿云洞。相传它原是元代静安寺主持寿宁的栖息之所,当时外植桧竹桐柏,层阴叠翠,袭人衣衿。有赵蒙、孟頫(子昂)题额,杨维桢作志。洞内曲折环绕,峰回路转,有多处出口,入洞但觉凉意袭人。从陡峭的不规则的石头台阶攀登而上,只见上面有一大块平坦如砥之地,这便是讲经台。相传在宋嘉定中,寺僧仲依将静安寺迁到沸井浜后,即筑土台,作为聚众讲经之用。站在讲经台上往下看,只见假山中有一泉汩汩涌出,这便是昔日静安寺颇为有名的“涌泉”。涌泉原在静安寺前,相传因泉水昼夜沸腾,又称沸井,或称海眼,后人曾在四周围以石栏,还在上面建了一座亭子,取名应天涌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重砌石栏加以保护,华亭胡公寿题为“天下第六泉”。静安古寺新山门建成,寺僧在泉旁又建一座阿育王式梵幢,并疏浚涌泉。1966年9月,梵幢被毁,涌泉被填没。现旁边石刻上还有赵冷月所书的“天下第六泉”五个大字。泉水清流潺潺,直入虾子潭。当年,寿宁曾搜集历代诗人题咏,编为《静安八咏集》行世。静安寺由此声名远播。

赤乌碑

讲经坛

涌泉

芦子渡

天下第六泉

    和静安古寺遥遥相对的“八景园”不是历史人文景观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独具匠心的创意之作。它巧妙地运用传统造园手法,以水景为主体,用曲径构织全园的游赏路线,玲珑紧凑地将早已消逝的古代美景,融化在一座现代的城市园林中,悠远而又有回味,使游客闲逛中梦回昔日静安,为难得的历史人文空间,并很好地传承了静安古寺的文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