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静安公园“八景园“(下)

 老党1943 2017-04-21
  •  静安区是因著名江南古刹“静安寺”而得名,“静安寺”南首对马路的公园命名为“静安公园”也就自然而然的了。更有一层意义就是因为原先“静安寺”天下闻名的“静安八景”皆在园内。

         清代光绪年间在上海石印出版的一份《点石斋画报》上,载有一帧写实的《静安寺》园林图。

    
       “静安八景”,业已湮没于历史长河深处。华夏历史悠远,古迹遗存遍布。静安八景假如能幸存一二,可为上海历史文化书写厚重的一笔。叵耐天灾人祸,使许多珍贵的景物毁于一旦。而“静安八景园”将湮灭无从寻觅之景,用独到的方式,形象地再现出来,应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八景园,恍若为观众演绎了静安寺的前世今生!
    “静安八景”作为上海本地的一处历史名胜,虽说原貌已经绝迹,却一直被上海人所津津乐道。上海的地方志早就把“静安八景”列为上海的名胜古迹之一,上海地铁二号线“静安寺站”的站厅墙壁上,也有一副以“静安八景”为主题的大理石浮雕。如今“静安公园”重建之后,新辟园中园“静安八景园”也成为了上海市内旅游的一个景点。

   “静安公园”里游客成群,“八景园”内却十分幽静。明知面对的是人造景物,览胜却仿佛超越时空。



一、八景之一“赤乌碑”

碑文“赤乌盛年”

        吴淞江畔沪渎古刹重玄(元)寺,创建于三国东吴孙权赤乌十年(247年),立“赤乌碑”勒石记其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才更名为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因遭遇洪水,静安寺被寺僧仲依迁移到了沸井浜。著名的赤乌碑来不及搬迁,被无情江水吞噬。园中的赤乌碑,竖立于一圆洞门粉墙之内,用水泥仿制,稍嫌粗糙。碑面刻着“赤乌盛年”四字,字体非草非篆非隶;背面刻元人诗:“断碣临苍藓,高文记赤乌。浦深春水阔,天远野云孤。”三国东吴石碑,竟然是元人诗句,揣测应非原碑既有。

    元代寺僧释寿宁《静安八咏集》有诗为证:“孙吴赤吴中,天竺康僧会始入建业,创寺曰建初,华亭继有重玄,勒碑纪事。宋祥符间,敕名静安。至嘉定依师以址薄江,迁是地,碑未徙而水啮没之。”

二、八景之二“涌泉”

“潜龙古水”为赵冷月题书

 (赵冷月  生卒于1915.3-2002.11.20  浙江嘉兴人。知名书法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生前历任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顾问)。


    “涌泉”这是“静安八景”中最著名的一景,同时也是存在时间最久的一景。静安寺与泉为邻,后人在泉旁筑石栏,建亭其上,取名“应天涌泉”。涌泉与静安寺的渊源颇深。静安寺前的这口涌泉,因泉水昼夜沸腾,涌泉又称“沸井,沸井浜”,俗称“海眼”。这也是法华镇沸井浜的来历。据《法华乡治》记载: “中流数尺,独深如井,昼夜沸腾,或指为海眼……”。据载,南宋嘉定九年,静安寺迁址到这里,就是相中了这眼泉水; 而此泉也因为寺庙而成为“静安八景”之一,声名远扬。后人固以石栏,建亭其上,取名“应天涌泉”。在泉边还竖起一梵幢石柱。清末由胡公寿题写了“天下第六泉”的名称。(胡是松江人,十九世纪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之一,其书法独具体势)。可惜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初期,梵幢被毁,涌泉也被填没,至此才消失。尔今在小园里,面对象征涌泉的水泥井台和干涸溪谷,只能感慨唏嘘!

三、八景之三“虾子潭”

        “虾子潭”,世传“师讳智俨,性散逸,人或诞其为,弗敬。一日赴胥村大姓会。会渡江,值渔者,乃贳虾一斗,掬水啖之,约酧以施赀,弗获。渔者怒,仍吸水吐活虾还之,人皆惊异。越七日跌坐而逝,肉身不坏,齿发如生。会兵难,神变而去。世名虾子潭”



    译成白话文就是:当年寺中有位智俨和尚,性情散逸,有人指其为癫,不大敬重他。某日,智俨大师赴胥村,渡江上岸,见一渔者售虾,便买虾一斗,掬水啖食后,渔者索千钱,和尚无钱支付,渔者大怒,智俨大师便吸水吐出活虾,尽数还之。人见之皆为惊异。七日后,智俨和尚坐化而逝,其肉身不坏,齿发如生。后逢兵难,大师神变而去,其吐虾入水之处成潭,后人称之为虾子潭。至1919年,沸井浜填塞,虾逐绝迹。

仿古宋代屋舍门上匾额题书“桧下村居”四字

   小园里曲折的小石桥把游人带入小池的对岸,岸上三两间粉墙黛瓦的宋代屋舍,周边翠绿环绕。主屋匾额上书“桧下村居”四字,院中摆放着三四竹几,几位茶客坐着竹凳,品茗闲聊,俨然一幅纯朴自然的宋代村居图。村居旁是一棵有真有假的“陈朝桧”(左真右饰,古树已存活1400多年),混凝土制成的主干中,充满绿意的新芽茁壮而出。

四、八景之四“陈朝桧”

陈朝桧

      陈朝陈后主桢明年间(587-591年),在沪渎重玄(元)寺殿樨左右,植有桧树两株。唐代陆龟蒙、皮日休一唱一和,为重玄(元)寺双桧题过诗,使“陈朝桧”声名远播。到了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有媚臣绘图进呈,宋徽宗遣使欲取桧树,要毁掉山门运出。突然夜间风雨大作,桧树被雷电击坏一株,这才阻止了外运。留下的另一株桧树,后来被仲依移植至沸井浜静安新寺。有记载称,这株陈朝古桧,明代初年犹存,不晓得何时因何而消失。现在“八景园”这“陈朝桧”,古桧树主干显然是由混凝土浇灌制作的假树,依靠藤萝攀附枝干,乍看覆叶成荫,几乎是以假乱真。

五、八景之五“沪渎垒”

沪渎垒


    东晋成帝时(325-335年),内史虞潭为防御海寇,于沪渎旁筑垒,是为“沪渎垒”。安帝时(397-405年),将军袁山松复加修葺,以御孙恩。垒,是军营的墙壁或工事。当年那里经常会发生战事,修沟壍,治壁垒是少不了的。“扈”即现在的簖。古时上海人民多用“扈”捕鱼,因而境内的吴淞江有滬 (沪)渎之称。六朝时所指为今青浦县东北旧青浦一带的古吴淞江。东晋时在此筑垒称沪渎垒,故址在宋代坍陷于江中。现在“八景园”中的“垒”仅是一段弧形的灰黑色斑驳高墙,上有城堞,壁嵌诗文。几枝红枫舞于其上,一道绿篱挡在墙脚,给人以沧桑之感。

     近水有“鉴亭”,围栏翘檐,古色古香。匾下两侧柱上楹联:“半亩方塘一鑑开,天光云影共徘”。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六、八景之六“芦子渡”

“鉴亭”对岸有船泊码头“芦子渡”,可系缆绳。



    池边是有名的“芦子渡”。“芦子渡”原在沪渎垒旁,相传该地旧有东西芦子二城,渡淞江者必由此取道,故名芦子渡。

七、八景之七“绿云洞”

绿云洞


   “绿云洞”,是假山下的一个山洞,相传是元代静安寺主持释寿宁栖息之所,洞口遍植桧桐柏竹,层荫叠翠,袭人衣衿。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子昂)的“题额”早已荡然无存;明初杨维志桢所作的“志”,也难觅踪影,这位杨道人是一位上海历史文化名人。他是元朝进士,不接受朱元璋的征诏,“白衣宣至白衣还”,晚年隐居华亭(松江)。

  八、八景之八“讲经坛”

“讲经坛”由此石阶,拾阶而上。

    “讲经台”相传在宋嘉定年间,寺僧仲依将静安寺迁到沸井浜后,即筑土台,作为聚众讲经之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